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在別處》閱讀思考

《生活在別處》閱讀思考

圖為印度畫家Elayaraja的水彩作品。人生猶如朝聖的漫漫長路,終點在所有人心中,但看到的風景卻各自不同。想得到怎樣的風景,最終取決的仍舊是你自己的真心。

《生活在別處》閱讀思考

文/樂媽

米蘭.昆德拉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作家,曾經讀過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記得初讀那本書時,並不能做到很好地理解,後來多次反覆咀嚼才真正品出其中滋味。喜歡這種有滋味的文字,所以在準備放寒假時,又買了他的另外幾本。

寒假第一周讀畢《生活在別處》,越發地愛上了米蘭.昆德拉的文字。細膩獨到的文筆,鏡頭式的場景,蒙太奇的手法足以讓人置身其中,欲罷不能。

《生活在別處》主要講述了一位年輕詩人激蕩而又短暫、悲慘的一生。主人公雅羅米爾一直生活在「別處」。生活對於他來說就是夢,「他從一個夢渡到另一夢,彷彿從一種生活渡到另一種生活」。

作家昆德拉通過現實與虛幻相結合的方式,細緻入微地描寫了一個敏感、不成熟的、嚮往自由、渴望擁有偉大愛情的人物形象。詩至始至終成為主人公生活的載體,藉助詩的力量,讓年輕詩人卑微的自尊得到慰藉。

詩人父母親錯誤的結合,造成家庭的悲劇,婚後母親把視線由丈夫轉移到孩子身上。得不到丈夫疼愛的媽媽,將自己所有的精力與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所以這位天才詩人終其一生被他的母親所控制。他一直想逃避,在現實的世界裡掙扎。他努力著想把生活置身於「別處」,這個悲劇故事,讀起來百味雜陳的感覺,更有一種酸酸楚楚的滋味。

讀完《生活在別處》,再次翻閱書中的那些隻言片語,回顧那些經典語句: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如果說我們不能改變這世界,至少我們應當改變自己的生活,應當自由地去生活。如果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就讓我們按照獨特的方式去生活吧;拋卻所有的舊事物。

自由並不始於雙親被棄或埋葬之處,而是始於他們不存在之處: 在此,人們來到這個世界卻不知道誰把他帶來。 在此,人由一個被扔入森林的蛋來到世間。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無感恩之心踏入這塵世。

畫家的責任並不在於再現事物的線條,而在於用自己的線條在紙上構築一個新世界。

你們以為過去的一旦過去就永遠結束不可動搖了嗎?啊,不,過去的外衣是用閃光塔夫綢做成的,每次回首往事,我們都會為它蒙上另一層色彩。

睡眠對他來說就是生命,生命就是一種夢。他從一個夢轉到另一個夢,就好像從此生命到彼生命。

愛情意味著要麼得到一切,要麼全無。愛情是完整的,否則它就不存在。

但是如果我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卑賤,逃到哪裡才能避開呢?只有逃向崇高藉以逃避墮落。

這些毫無掩飾的文字,直白簡潔中蘊涵深邃,令人深思。感受這些文字,體悟思考帶來的思想碰撞。

關上書本,與封面上的「生活在別處」再次相遇。「別處」究竟是何處呢?置身在現實生活中的身體所演繹生活難道不是生活嗎?

《生活在別處》讓我思緒萬千:

「生活在別處」可以是對平凡生活的一種淡然處之,一種嚮往美好生活的理想情懷;

「生活在別處」可以是安靜地活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在別處」可以是抽象的,甚至可以帶著幾分誘惑與張揚;

「生活在別處」可以是在面對生活的不易時有更多的善意與理解,對人保持著緘默的風度,對事不情緒化。

"生活在別處「可以是蓄勢待發的生命狀態,充滿生命的無限活力與激情!

風雨人生路,「生活在別處」是一份自我救贖的溫暖慰藉,是一種詩與遠方的美好,是賦予未知的一種理想狀態。生活在別處,不亦樂乎?!

真實的生活究竟在哪裡?

書中最後一位老詩人的話也許揭示了一個真諦:

只有一個人上了年紀,他才可能對身邊的人,對公眾,對未來無所顧忌。他只和死神朝夕相處,而死神是沒有眼睛也沒有耳朵的,他用不著討好死神,他可以說他喜歡的話,做他喜歡的事。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在生命的長河裡,轉山轉水,總會遇到那個真實的自我。

願我看到真實的自己。

願你觸摸到真實的自己。

生活在別處,做最好的自己。

在一個充滿陽光的午後,

泡在書房裡,

一個人,

一杯茶,

享受讀書帶來的幸福!

On a sunlit afternoon,

immersed in the study.

Alone,

with a cup of tea,

enjoy the merriment that reading brings.

本公眾號是樂媽與樂樂的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及商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媽牛娃 的精彩文章:

TAG:樂媽牛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