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藏身城南廟
(圖片來源網路)
(喜馬拉雅FM同步播出,搜索關注「黃驊那點事兒」收聽更多)
佛教在漢代傳入我國後,迅速興盛,但其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不僅有曲折,而且劫難甚多。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4年)發生的四次滅佛運動,稱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難。作為遠離帝都的舊城也未能倖免,一度香火繚繞,暮鼓晨鐘的殿堂,由於佛像被毀,僧去廟空,人跡罕至,成了狐狸、黃鼬、長蟲(蛇)的棲息之地。
據傳當時舊城南關的古廟裡就曾出現過一條大蟒蛇。要問這條蛇究竟有多大,人們經常看到它的身子纏在南關的大槐樹上,把頭伸到舊城的東海子里喝水。這條大蟒蛇經常騷擾百姓,吞吃老百姓圈養的豬羊等家畜,老百姓不堪其苦,對它又恨又怕,卻毫無辦法。
當一場滅佛的大潮慢慢平息之後,各地寺廟又逐漸地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場面。但舊城南關的這座古廟卻因這條大蟒蛇,依然冷冷清清,沒有僧人,沒有香火。直到不知哪一年,從峨眉山上下來了一位得道的高僧降服了大蟒蛇,本該將它處死,但出家人慈悲為本,饒恕了它的罪行,留了蟒蛇的一條性命,從此以後,這條大蟒蛇再也不敢騷擾附近的老百姓了。後來南關古廟來了一個新的年輕一點兒的住持,那個得道的高僧不知去了哪兒,那條大蟒蛇再也沒出現。
清德宗光緒四年至六年,津南魯北一帶連續三年大旱,地無收成,致使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流離失所,很多人家擔筐攜簍,拖兒帶女,紛紛到東北謀生路。傳說有幾戶人家結伴到了東北,因人生路不熟,誤入深山老林,奔走了一天,仍不見有客店和可以投宿的村莊。眾人正一籌莫展之際,忽聞不遠處有撞鐘之聲。大家驚喜異常,慌忙起身往前趕路,不多時松樹林中閃出一座寺廟,大家急忙上前扣敲山門,問路投宿。守廟的僧人一看到這群落難之人,頓生憐憫之心,慨然應允眾人入住。進廟後,守門的僧人領著幾位稍微有點年紀的人來到大殿拜見主持,大家一看這位高齡的老僧鶴髮白須,還長著兩道長長的白眉毛。只見他的眼皮慢慢地撩了起來,輕聲地問道:「你們是哪裡人氏,到東北來有何貴幹?」大家向他表明自己是直隸鹽山人氏,家鄉連年大旱,上東北逃生來了。老僧聽後,命廟裡的僧人們好好招待,安排食宿。並問道:「鹽山城南關古廟前的兩顆大槐樹還有否?」大家告訴他,鹽山縣已經在明永樂二年搬到香魚館去了。舊的鹽山縣城現在改叫舊城了。老僧慢慢地點了點頭,哦了一聲。
晚飯後,廟裡的僧人給大家分別安排了住處,臨睡前,一個小和尚給幾個住在廟堂里的人扛來了一根木頭說:「夜間睡覺廟裡沒有什麼當作枕頭的東西,晚上你們就枕這根木頭吧!」夜半,有的人因惦念留在家鄉的親人和思考來到東北的生活出路而睡不著覺,就摸出旱煙袋來吧嗒吧嗒地抽起了煙,抽完煙後找不著鞋底磕煙袋灰,就想到了這棵枕著的木頭。當他把帶著余火的,燒得滾燙的煙袋鍋磕打了兩下,躺著的人們就覺得頭底下枕著的木頭像被人嗖地一下抽走不見了。起初人們不得其解,後來慢慢地想明白了,寺廟裡的老住持,就是那位原先在舊城南關古廟裡呆過的、從峨眉上下來的得道的高僧。而小和尚給大家扛來枕著睡覺的這根木頭乃舊城南關古廟裡的那條大蟒蛇所化。這位老和尚大概對這條大蟒蛇不放心,怕他離開後這條大蟒蛇舊性複發,再危害這一帶的老百姓,所以就把它一起帶到了東北。
多少年後,這幾位闖關東的人有的又回到了老家,向大家述說了在東北深山老林里碰到的這段傳奇經歷。從此,人們一傳十,十傳百,成了故事,在舊城一帶慢慢地流傳下來。由舊城鎮大馬閘口村村民提供


TAG:黃驊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