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那些事兒:有趣的正史小說帶來啟發

明朝那些事兒:有趣的正史小說帶來啟發

出版商親自算給我聽,由於我堅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費發表,因此每年帶來的版稅損失,可以達到七位數,這還不包括盜版,以及各種未經許可的文本。

我依然堅持,因為我相信,這是個自由的時代,每個人有看與不看的自由,也有買和不買的自由,任何人都不應該被強迫。

當作者被問到:「你希望多少年以後,人們怎麼提到你,歷史研究者,暢銷書作者,還是一個歷史愛好者?」當年明月的回答是:

別提我吧,別提我就行。真的別提我,我不想名留青史,也不想永遠的這麼大紅大紫。我記得最初的時候,2006年的時候,《新聞周刊》採訪我時,我就跟他說,我說我不會一直紅下去,我也不想一直紅下去。在歷史面前,很多事情都是過眼雲煙,我一直慶幸自己到目前,還能夠比較看清自己,不把自己當成什麼大牌人物。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沒事寫點東西的人。

2009年後,當年明月再無新作,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2014年,有網友發現河北隆化縣政府網站中有「副縣長石悅」字樣。後來有記者了解到,當年明月是去掛職的,有一段時間,不是2014年才去,當年明月仍然低調地婉拒採訪。隆化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王女士告訴記者,「我們縣政府大院公示里有他的照片,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見到他,他人挺好的,挺陽光,特別像一個大男孩,沒有領導架子。他剛來的時候,我們內部知道他是作家當年明月的,都找他簽名,他都給簽了。但他本人特別低調。」 2015年1月4日,隆化縣政府網站顯示當年明月辭去了副縣長職務,他應該結束掛職回京了。

從這些表現看,當年明月是一位極其謙虛低調的人。

當年明月的新浪博客在2012年五月後便不再更新,他在2012年1月1日寫的對於2011年的總結里說:

這一年很忙,新書寫作方面,前後寫了三稿,感覺可以改進的地方太多,所以還在改,很多人說我是壓力大,畢竟上一本書太成功,太多人看,名氣太大,被壓住了,實話吧,我沒什麼壓力,超越之前的那本書,想想就好。

現在已經是2018年了,整整6年過去,新書至今未出,這不經使人感概:當年明月今何在?

近來空暇時間重新翻看了他的《明朝那些事兒》,年歲不同,體會亦不同,並且對為什麼是當年明月寫出《明朝那些事兒》感興趣。當年明月生於1979年,21歲大學畢業,以260:1的報錄比考入順德海關。27歲開始在網上連載《明朝那些事兒》。他說「二十多歲寫,寫完還是二十多歲。」

《明朝那些事兒》中傳達了一些比較老道的道理,猶如與一位長者對話。當年明月自己也說「曾經有人問我,你怎麼了解那麼多你不應該了解的東西,你怎麼會有那麼多六七十歲的人才有的感受。我說我不知道。」

但我挺想知道的,我不認識當年明月,只能從一些資料中推敲出一些比較合理的原因。

從網上資料透露來看,當年明月出生在宜昌一個普通幹部家庭。這應該對他日後描繪在書中描繪官場等有幫助。在他四五歲的時候,他爸爸給他買《上下五千年》。他說他爸媽都比較忙,所以他就在家裡看書。小小年紀能看得下書,算作與書本比較有緣分。他上初中的時候,他自己說是出於虛榮心,他開始看二十四史。但二十四史是文言文,所以他花了一番功夫啃《古文觀止》。他在一個採訪中說:「一定要先看《古文觀止》,所以我付出的努力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他讀完二十四史差不多花了七年時間,大致落在他的中學時代。

高考後,他沒有報歷史專業,因為不好就業,他和他父親商量後,報了法律專業。上了大學後,當年明月開始讀明史,他在央視採訪中也講了自己一些大學生活。

記者:那你當時到了大學之後,開始讀哪段歷史了?

石悅:我開始讀明史入清。

記者:為什麼一下子對明史感興趣了?

石悅:它史料最多。因為它離我們比較近,所以我一直在想,包括我看其他歷史也很多,那我也可以寫其他歷史,都無所謂,但是我告訴你,其實我看什麼書,告訴你,是延續了一個準則,就是前進。我想想,是這樣一個場景,經常,上自習11點多,我自己在教室自習,自習完了自己出去。那個時候沒有人了,教室沒有人了,路上都沒有人了,我記得是秋天,晚上很冷,我就走在路上,往宿舍走,只能聽到我自己的腳步聲。哪怕是出去玩的人,都回來了,只有我自己的腳步聲,那個時候,我感到一種無比的喜悅。

記者:喜悅?

石悅:我感到我在不斷地向前進,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種選擇。最低的是溫飽,對吧,然後是利益,就是錢,超越錢的,是名望,權力,但是在超越這些所有東西之上還有一樣東西,叫智慧。你到這個世界上來,你應該有這樣一個覺悟,就是你終究是要死的,這就是一個人他很悲劇的,他無論多厲害,無論多牛,無論多麼囂張,他都要死的,他都有終結那一天。那麼在這段時間裡做什麼呢,不斷地看書,懂得這個世界的很多東西,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律,那是一種無比的喜悅,狂喜。每當我看到在街上晃的,大學裡你知道,大學基本上叫自學,其實沒有什麼人學習,我不敢全部說,很多人不學習,我看到他們的時候,偷著經常出去玩,我大學那幾年,在外面吃飯,能數得出來次數,很多時候我也不怎麼吃飯,很多人說我是像神仙一樣,找不到我這個人。其實我在教室上自習,或者看書,但我真不覺得,每次他們說,老好玩,老好玩,我真不覺得,我是一個被排斥的人,我不覺得孤獨。

記者:因為你有書?

石悅:因為我知道我懂得越來越多。

石悅:智慧,告訴你是一種無比強大的感覺,強大到你不會再畏懼任何人,這個世界上,無論是,開名車,住好房子,經常誇耀這些,為什麼,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並不弱小,但這是虛的,因為他很容易戳破的,怎麼樣強大,只有智慧和知識的內在強大,讓你自己懂得很多,對這個世界你有充分的了解,你就不會有委屈了。

品讀歷史,方知時間之長;仰望星空,方知空間之廣。歷史有時候確實帶給人一種滄桑感,在延綿的歷史長河面前,百年不過一瞬,整個人類史也不過一幀。從當年明月的採訪來看,他的大學過的不是傳統意義大學生活標配的「精彩」,而是咀嚼歷史,頓悟智慧後別有一番的「精彩」。讀史使人明智,還未走出校園的他,汲取書本智慧後,已經開始有些老成的智慧。

大學畢業後,當年明月考取了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公務員朝九晚五,有比較多的業餘時間。業餘時間,當年明月也不太和同事出去玩,在家裡看看書。他說:「大家覺得(我)不出來玩,我覺得我的世界也很簡單,我就覺得我幹嗎出來玩呢,我覺得看看書挺好的,我又不給人惹麻煩。」這樣到了2006年的3月10日,當年明月開始在網上連載他的《明朝那些事兒》。也就是在他寫《明朝那些事兒》前,當年明月又多了六年時間的積澱。這種積澱不亞於讀取博士學位。讀博士一般都是有一定的壓力,而當年明月這六年工作穩定,研究歷史只是他的愛好,這種心態是放鬆的。在放鬆的心態下,大智大慧往往更能迸發出來。後面的事情大家也熟知,《明朝那些事兒》大火,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明朝熱。

當年明月在連載的帖子的前言里說:「說起來,我也寫了不少東西了,主要是心理和歷史方面的,偶爾也寫點經濟。」可見,當年明月除了歷史,對心理和經濟也有研究,再加上他本科是法律專業,這些背景都有助於他形成獨特的文風,下面分析下《明朝那些事兒》的文風。

【心靈寫史】

當年明月也研究過心理學,他從心理方面分析歷史人物。在他的筆下,歷史人物不再是乾巴巴的一份簡歷,而是有血有肉,有心理活動。雖然這種心理活動一般正史不會記載,更多的是當年明月的揣測。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變的是朝代和人物,不變的是人性。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揣測心理,只要符合人性,便是合理。以七本版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二本第十章《最後的秘密》為例,該章節的上半部分講述的明成祖朱棣的靖難(造反)第一謀臣姚廣孝病逝前夕,朱棣與他見最後一面的事。該章首先交代姚廣孝幫助朱棣造反成功後,衣錦還鄉的事。

永樂二年(1404)八月,姚廣孝回到了家鄉長州,此時他已經是朝廷的重臣,並被封為太子少師,與之前落魄之時大不相同,可以說是衣錦還鄉,但出乎他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父母已經去世,他最親的親人就是他的姐姐,他興沖沖地趕去姐姐家,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分享自己的榮耀,但他的姐姐卻對他閉而不見(姊不納),無奈之下,他只好去見青年時候的好友王賓,可是王賓也不願意見他(賓亦不見),只是讓人帶了兩句話給他,這兩句話言簡意賅,深刻表達了王賓對他的情感:

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繼而,當年明月分析姚廣孝的心理活動。

「姚廣孝終於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原先雖然窮困,但畢竟還有親人和朋友,現在大權在握,官袍加身,身邊的人卻紛紛離他而去。

耳聞目睹,都帶給姚廣孝極大的刺激,從此他除了白天上朝幹活外,其餘的時間都躲在寺廟裡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似乎是要反省自己以前的行為。

該章繼續講述,在姚廣孝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沒有什麼要求,只求朱棣放了一個人,這個人是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錄僧,據說當時正是他安排朱允炆出逃的,雖是傳聞,但此人與朱允炆關係密切,他確實很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溥洽也就被朱棣關進了大牢,他應該至始至終都沒說建文帝的下落,也就始終被關著,如無例外,也就一輩子在牢里了,或者有可能隨時被朱棣殺掉。

朱棣思考後,答應了。

當年明月繼續從心理角度分析姚廣孝。

姚廣孝釋然了,他曾親眼看見在自己的陰謀策劃之下,無數人死於非命,從方孝孺到黃子澄,凌遲、滅族,這些無比殘忍的罪行就發生在自己面前,他曾勸阻過,卻無能為力。雖然這些人並非直接死在自己手上,但他確實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雖然他不是善男信女,但他也不是泯滅人性的惡魔。殘酷的政治鬥爭和親人朋友的離去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很多人因為他而死去,他卻背負著罪惡活了下來。

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提出了這個要求。

不是為了救贖溥洽,而是為了救贖他自己的靈魂。

精神上得到解脫的姚廣孝最終也得到了肉體的解脫,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死於北京慶壽寺,年八十四。

這位永樂年間最偉大的陰謀家終於含笑離開了人世,他付出了很多,卻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他的前半生努力實踐著自己的抱負,後半生卻背負著罪惡感孤獨地生活著。

無論如何,對於他而言,一切都已結束。

在同樣第二本的第十六章《決斷!》講述太監王振蠱惑明英宗親征抵禦瓦刺蒙古後全軍覆沒,皇帝被俘後,朝廷里發生的事情。此時大臣正準備對太監王振的手下秋後算賬。當年明月寫道:

當然了,在士大夫們的心中,還有一個痛恨王振的理由,不過這個理由不太方便說出來。

既然士大夫們不願意說,我就替他們說吧,這個心中暗藏的理由,就是出身。

士大夫們發奮讀書,寒窗十年,經過幾十場考試,三場大考(有的只有兩場),淘汰無數的才子同仁,才換來了頭上烏紗和手中權印,而且考上了也不代表你就前途似錦,運氣好的,可以混個翰林,運氣不好的連御史也幹不了,只能派到下面幹個七八品小官,熬資歷幾十年下來,最後混個從三品退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實在不容易啊。

可是王振這個死太監,學問有限(不成器的學官),能力不足(土木堡就是明證)、身體殘疾(職業限制)、道德敗壞(貪污受賄),卻能夠一下子獨掌大權,號令天下!

死太監,你憑什麼!

客觀地看,士大夫們的憤怒是有道理的,他們日夜操勞,處理政務,且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卻要聽從這個司禮監的命令,看著他胡作非為,也確實讓人難以忍受。

而這個愚蠢的司禮監不但禍害朝政,現在還害得國將不國,驚濤四起,幾十萬士兵和文武官員因他而死,事情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在講到海瑞的童年時,當年明月分析道:

這就是海瑞的童年生活,每天不是學堂,就是他娘,周圍的小朋友們也不找他玩,當然海瑞同學也不在乎,他的唯一志向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很多史料都對海瑞的這段經歷津津樂道,不是誇他刻苦用功,就是表揚他媽教子有方。而在我看來,這全是扯淡,一挺好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孤僻,沒人和他玩,天天只讀那些上千年前的老古董,加上腦袋也不太好使,於是在學業進步的同時,海瑞的性格開始滑向一個危險的極端——偏激,從此以後,在他的世界裡,不是對,就是錯,不是黑,就是白,沒有第三種選擇。

再舉一個例子,在七本版的第六本第十四章《毀滅之路》中,當年明月是這樣介紹魏忠賢的出場的。

多年前,我曾研習過社會學,並從中發現了這樣一條原理:社會垃圾(俗稱混混),是從來不會自卑的。

雖然在別人眼中,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人渣、敗類、計劃生育的敗筆,但在他們自己看來,能成為一個混混,是極其光榮且值得驕傲的。

因為他們從不認為自己在混,對於這些人而言,打架、鬥毆、鬧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搶小孩的棒棒糖和完成一座建築工程,都是人生意義的自我實現,沒有任何區別。

做了一件壞事,卻絕不會後悔愧疚,並為之感到無比光輝與自豪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壞人,一個純粹的壞人,一個壞得掉渣的壞人。

魏忠賢,就是這樣一個壞人。

當年明月從心理方面分析各個歷史人物,人物極為立體,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維度,就像現實中的人物。

【文風幽默】

當年明月幽默的文風貫穿整一部作品中,使得硬邦邦的歷史就像拉家常那樣輕鬆。段子時不時蹦出來,隨處可見,讓人忍俊不禁,又合情合理,引人思考。在談到蒙古四處征伐,大肆屠城時說到:

他們在全世界範圍內解決了幾千萬人吃飯的問題,卻是用最殘酷的方式——屠殺!

【推理精彩】

當年明月在看待歷史時不浮於表面,而是進一步推理分析,挖掘出事件中潛藏的內容。

七本版的第五本的第二章《奇怪的人》講到胡宗憲時任直浙總督,而他的兒子胡公子喜歡遊手好閒、到處旅遊。當年明月敘述到:

話說胡公子有一個習慣——旅遊,當然他旅遊自己不用花錢,反正老子的老子是總督,一路走過來就一路吃,一路拿,順便掙點零花錢,這還不算,他還喜歡反覆遊覽同一景區,走回頭路,拿回頭錢。

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知府知縣盼著他去,畢竟是總督的兒子,能美言兩句也是好的,反正招待費不用自己出,何樂而不為。

但是海瑞不願意,在他看來,國家的錢也是錢,絕對不能亂花,對此很不感冒。可是不感冒也好,不願意也罷,該來的還是要來。

在一次遊覽途中,胡公子恰好經過淳安,便大搖大擺地住進了當地招待所,等著縣太爺來請安,事情就此開始。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海瑞的耳朵里,儘管下屬反覆強調這是胡宗憲的兒子,海瑞的回答卻只有一句:

「胡宗憲的兒子,又不是胡宗憲,管他做甚?」

招待所的工作人員接到指示,就按打發一般客人的標準請胡公子用飯,海瑞先生自己吃糙米飯,喝鹹菜湯,他招待客人的水平自然也高不到哪裡去。於是很快第二個消息傳來,胡公子大發脾氣,把廚子連同招待所管理員吊起來狠打了一頓。

大家都急了,正想著如何收這個場,讓總督的兒子消消氣,海瑞卻把桌子一拍,大喊一聲:

「還反了他了,馬上派人過去,把他也吊起來打!」

這個天才的創意超出了所有人的思維範疇,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包括打人的衙役在內。看見沒人動,海瑞又拍了一次桌子,加了一把油:

「去打就是了,有什麼事情我負責!」

本來就不待見你,竟然還敢逞威風,打不死你個兔崽子!

好,這可是你說的,反正有人背黑鍋,不打白不打,於是眾人趕過去一陣火拚,雖說胡公子身邊有幾個流氓地痞,到底打不過衙門裡的職業打手,被海扁了一頓,這還不算,海縣令做完了打手還要干搶劫,連這位胡公子身邊帶著的幾千兩銀子也充了公。

人打完了,癮過足了,鼻青臉腫的胡公子被送走了,海大人也差不多該完蛋了。這就是當時眾人對時局的一致看法。打了人家的兒子,搶了人家的錢,還不收拾你,那就真是沒有天理了。

海瑞卻不這麼看,他告訴驚慌失措的下屬們,無須害怕,這件事情他能搞定。

怎麼搞定?去磕頭請安送錢人家都未必理你!

不用,不用,既不用送錢,也不用賠禮,只需要一封信而已。

事實確實如此,萬事如意,天下太平,一封信足矣。

奇蹟啊,現將此信主要內容介紹如下,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胡大人,我記得你以前出外巡視的時候曾經說過,各州縣都要節約,過路官員不準鋪張浪費,但今天我縣接待一個過往人員的時候,他認為招待過於簡單,竟然毒打了服務員,還敢自稱是您的兒子,我一直聽說您對兒女的教育很嚴格,怎麼會有這樣的兒子呢?這個人一定是假冒的,敗壞您的名聲,如此惡劣,令人髮指,為示懲戒,他的全部財產已被我沒收,充入國庫,並把此人送到你那裡去,讓你發落。

胡宗憲看到之後哭笑不得,此事就此不了了之,海瑞依然當他的縣令,胡宗憲依然抗他的倭,倒是那位胡公子,據說回去後又挨了老爹一頓臭罵,從此旅遊興緻大減。

敘述完這一件事後,當年明月推理分析道:

首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海瑞先生雖然吃糙米飯,穿破衣爛衫,處事堅決不留餘地,卻並不是個笨人,蠢人做不了清官,只能當蠢官。

而隱藏得更深的一點是:胡宗憲是一個品格比較高尚的人,雖說海瑞動了腦筋,做了篇文章,但胡宗憲要收拾他,也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情,總督要整知縣,隨便找個由頭就行了,兒子被打了,臉也丟了,胡總督卻沒有秋後算賬。所以他雖然不是個好父親,卻實在是個好總督。

當年明月的分析著實精彩,海瑞和胡宗憲的形象更豐滿了起來。

【討論制度】

當年明月在書中也討論了王朝更替周期律、廢除丞相制度等。比如關於明朝丞相制度,他的看法大致與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提到的觀點相同,不過當年明月採用更為淺顯的語言展現給讀者。有關廢除丞相制度的討論詳見七本版的第一本的第十七章。

【闡述哲理】

當年明月在書中通過史實,講出了不少令人受用的道理。比如,某些政策的執行,某些改良、改革制度的推行,革命起義的燎原,都應當廣泛團結更多的勢力。沒做到這點失敗的如戊戌變法改良派勢單力薄,卻不積極拉攏李鴻章等中間派別,使得改良最終被保守派撲滅。做到的成功如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在建國除了團結工農階級,也廣泛拉攏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等,最終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在書中,當年明月是這樣闡述這個道理的。嘉靖期間的名臣徐階在福建延平府做推官時遇到了一個麻煩。

事情是這樣的,延平一帶雖然窮,卻還有個天然優勢——產礦。這礦出產的東西也比較特別——銀。

當年那個時候,銀礦的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印鈔廠,只要能挖出來,就能用出去,還不用擔心通貨膨脹問題。

延平是個民風驃悍的地方,所謂民風驃悍,通俗點講就是不讀書、敢鬧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吃白不吃。

於是各地未經生產安全部門批准的小銀窯紛紛開張,四處刨坑挖洞,還勾結地方黑社會,稱霸一方,魚肉百姓。

剛剛斷完冤案的徐階意氣風發,他準備再顯身手,徹底解決這幫為害百姓的人渣。但讓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雖然三令五申,反覆清查,情況卻絲毫沒有好轉。官員們依然喝茶聊天,惡霸們依然盜挖銀兩。

徐階並不是個天真的人,他十分清楚,官員們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態度,是因為在那些被盜掘的銀子中,必定有屬於他們的一份。

官匪勾結,蛇鼠一窩,沒有人肯執行他的命令。這一次,徐階真的無計可施了,文件可以自己看,案件也可以自己審,但是要他手提鋼刀、深入虎穴剿匪,這玩笑就開得太大了。

最初,在徐階看來,這只是一件他必須解決的治安案件,但他沒有想到,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將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時間一天天過去,事情卻毫無進展,在逐日的等待中,徐階開始疑惑了。即使在被張璁惡整,皇帝訓斥的時候,徐階也從未畏懼過,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的,是站得住腳的,但是現在他似乎有點心虛了。

二十多年以來,雖然飽經風雨,但徐階始終是一個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學到的四書五經,相信自己聽到的聖賢之言,那些歷史上的名臣名相和他們的不朽功績一直都是他學習的榜樣。徐階曾經堅定地認為,只要信守聖人的教誨,遵循禮儀廉恥,必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是現在出問題了,徐階驚奇地發現,雷厲風行、剛正不阿,在現實中失去了作用,至少在現在這件事情上,一點作用也沒有。

而他的屬下們並沒有相同的道德覺悟,也不打算培養類似的品德,他們並不理會徐階的苦心,只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觀,等待著徐階的離去,然後繼續獲取他們的利益。

徐階想不通,他忿忿不平了,他出離憤怒了,這個世界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它不是書中所記載的那個太平盛世,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這是一個醜陋的世界,所有的人最為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

所謂捨身取義,所謂心懷天下,在他那些貪婪的下屬心中,統統歸結為兩個字——放屁。

絕望的情緒瀰漫在徐階的心中,他突然發現,自己二十多年所信奉的聖人之道、處事原則原來竟然毫無用處,連福建延平府的幾個奸吏惡霸都解決不了,治理天下、青史留名?真是笑話!

徐階終於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危機——信仰的危機,多年所學已然無用,世上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相信?可以堅持!?

然而他最終沒有放棄,因為他還有第二個選擇——良知之學,知行合一。

我的一位哲學系畢業的好朋友曾經這樣對我說:大學裡不應該開設哲學本科專業,因為學生不懂。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為高深的智慧,哲學是無數天才一生思考、生活的結晶,他們吃過許多虧,受過許多苦,才最終將其濃縮為書本上的短短數言。

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是不會懂得這些的,他們太天真,太幼稚,他們或許能夠在考試中得到一百分,卻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他們雖然手握真理,卻無法使用,滿懷熱情地踏入社會,卻被撞得頭破血流。

徐階大致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不懂,雖然他了解心學的所有內容,卻並不知道該怎樣去做。至於六年前聶豹告訴他的那四個字,則更是不得要領。

什麼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

徐階反覆思考著這四個字,卻始終摸不著頭腦,聶豹說話時那鄭重肅穆的表情依然浮現在他的眼前,他肯定這位先生不是在拿他開涮。

但問題是他怎麼都看不出這四個字有什麼作用,難道像念咒一樣

把它念出來,礦霸們就能落荒而逃,官員們就會老實辦事?所謂良知之學,所謂光明之學,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又有何用處?

於茫茫黑暗之中,光明何處去尋?!

百思不得其解的徐階沉默了,在官員們的冷眼旁觀和冷嘲熱諷中,他開始了漫長的思考。

在痛苦的思索中,他終於發現,自己可能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他堅守二十餘年的信念和原則是存在很大問題的。這套傳統道德體系或許是對的,卻並無用處。真正決定大多數人行為的,是另一樣東西。

只要找到這樣東西,就能解決所有的難題。於是徐階決定,否定自己所有的過往,把一切推倒重來,去找到那樣東西。說教沒有用,禮儀廉恥沒有用,忠孝節義也沒有用,這玩意除了讓人昏昏欲睡外,並沒有任何作用。

在剝除這個醜惡世界的所有偽裝之後,徐階終於找到了最後的答案——利益。

胸懷天下、捨生取義的絕對道德確實是存在的,可惜的是這玩意太高級,付出的代價太高,從古自今,除了個別先進分子外,大多數人都不願消費。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

在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無論有多麼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於是在醒悟的那一天,徐階丟棄了他曾信奉幾十年的文字和理念,面對那些肆無忌憚的礦霸貪官,作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

不久之後,徐階的隨從們驚奇地發現,幾乎在一夜之間,那些霸佔銀礦的地方黑社會突然退隱江湖,老老實實地回了家。

在納悶和興奮的情緒交織中,他們向徐階通報了這個好消息,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徐階並沒有絲毫的驚訝和喜悅,似乎這早在他預料之中。

而事實確實如此。

幾天前,徐階帶領著幾個親信,來到了銀礦的所在地,他沒有去那裡的官衙,而是找到了另一群人——當地的里長。

當然,這些所謂的里長並不是什麼善類,盜礦的好處自然也有他們的一份,就在他們不知這位大人來意、惶恐不安的時候,徐階亮出了底牌:剷除那些礦霸,我將給你們更大的利益。

於是一切都解決了,這些以往雷打不動的人突然煥發了生機,他們立刻動員起來,發動各村各戶,連夜把參與盜礦的人抓了起來,刻不容緩。

在徐階的政策影響下,各地各村紛紛效仿,興起了打擊礦盜的高潮,對這種特殊的群眾運動,當地官員個個目瞪口呆,束手無策。礦盜干不下去,只好走人,危害當地十餘年的禍患就此解除。

徐階終於成功了,他沒有死守所謂的絕對道德,用利益打倒了利益。但當他將所有內情坦誠相告的時候,一位隨從卻十分不以為然,憤然而起,指責徐階的處理方式是耍滑頭,搞妥協。

「是的,這是妥協,」徐階平靜地回答道,「但我贏了。」

經歷了艱辛的歷練,徐階終於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也徹底領悟了心學的含義和聶豹留給他的那個秘訣。

「知行合一,我想我已經明白了。」徐階注視著當年他來時的方向,作出了這個自信的回答。

在《明朝那些事兒》結尾,在探討每個人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時,當年明月首先闡述了徐霞客的事迹,然後當年明月闡述道:

正如徐霞客臨終前,所說的那句話:「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歷天下,然而,他們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藉自己,遊歷天下,故雖死,無憾。」

說完了。

我要講的那樣東西,就在這個故事裡。

我相信,很多人會問,你講了什麼?

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講述一個王朝的興起和衰落,在終結的時候,

卻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你到底想說什麼?

我重複一遍,我要講的那樣東西,就在這個故事裡,已經講完了。

所以後面的話,是講給那些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用繼續看了。

此前,我講過很多東西,很多興衰起落、很多王侯將相、很多無奈更替、很多風雲變幻,但這件東西,我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現在你不明白,將來你會明白,將來不明白,就再等將來,如果一輩子都不明白,也行。

而最後講述的這件東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來。

但這件東西,我想了很久,也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或是詞句來表達,用最欠揍的話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然而我終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閱群書,卻無從開口之後,我終於從一本不起眼,且無甚價值的讀物上,找到了這句適合的話。

這是一本枱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過了多久,卻從未翻過,早已過期的枱曆。

我知道,是上天把這本枱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著幾年來我每天的努力,始終的堅持,它靜靜地,耐心地等待著終結。

它等待著,在即將結束的那一天,我將翻開這本陪伴我始終,卻始終未曾翻開的枱曆,在上面,有著最後的答案。

我翻開了它,在這本枱曆上,寫著一句連名人是誰都沒說明白的名人名言。

是的,這就是我想說的,這就是我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貼合史實】

當年明月不是發明歷史,創造歷史,《明朝那些事兒》陳述的事情都有根據。他主要是根據《明史》和《明實錄》。特別是《明實錄》,簡直「又臭又長」,《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系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迹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赦、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實錄字數1600多萬。

再看看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給出的主要參考書目,不得不佩服當年明月深厚的積澱和嚴謹的治學。《明朝那些事兒》參考書目如下:

《明通鑒》,(清)夏燮,中華書局,1959年;

《明季北略》,(清)計六奇,中華書局,1984年;

《明季南略》,(清)計六奇,中華書局,1984年;

《明史》,(清)張廷玉等,中華書局,1974年;

《明會要》,(清)龍文彬,中華書局,1956年;

《明季稗史初編》,(清)留雲居士,上海書店,1988年;

《明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中華書局,1977年;

《清朝前紀》,孟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明清史講義》,孟森,中華書局,1981年;

《明清史論著集刊》,孟森,中華書局,1959年;

《明史考證》,黃雲眉,中華書局,1986年;

《清初農民起義史料輯錄》,謝國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謝國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明實錄》

《明季黨社考》,(日)小野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代社會生活史》,陳寶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玉光劍氣集》,(清)張怡,中華書局;

《嘉靖以來首輔傳》(明)王世貞;

《酌中志》,(明)劉若愚;

《願學集》,(明)鄒元標;

《賜閑堂集》,(明)申時行;

《戚繼光評傳》,范中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明文海》,(明)黃宗羲;

《召對錄》,(明)申時行;

《萬曆三大征考》,(明)茅瑞徵;

《南明史》,顧誠,中國青年出版社;

《萬曆野獲編》,(明)沈得符,中華書局,1959年;

《明會典》,(明)申時行,中華書局;

《國榷》,(明)談遷,中華書局;

《明史簡述》,吳晗,中華書局;

《南明史》,錢海岳,中華書局;

《中國斷代史系列——明史上下》,南炳文、湯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晚明史:1573-1644年》,樊樹志,復旦大學出版社;

《劍橋中國明代史》,牟復禮(Frederick W.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著;

《南明史》,司徒琳(Lynn H.Struve);

《國史大綱》,錢穆,中華書局;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十六世界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黃仁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明清戰爭史略》,孫文良,江蘇教育出版社;

《馮夢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下郡國利病書》,明,顧炎武;

《萬曆起居注》;

《張太岳先生詩文集》; (明)張居正;

《中國經濟通史》 第七卷,吳量愷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

《崇禎長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二卷;

《張居正大傳》,朱東潤;

《陳子龍及其時代》,朱東潤;

《清史稿》:《太祖本紀》、《太宗本紀》、《世祖本紀》、《聖祖本紀》、《世宗本紀》、《高宗本紀》、《職官志》、《食貨志》、《兵志》、《地理志》,及相關列傳;

《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孟森,中華書局,1984年版、1986年版;

《簡明清史》,戴逸主編,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論著合集》,商鴻逵,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二十五史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史新考》,王鍾翰,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韋慶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明亡清興六十年》,閻崇年,中華書局;

《袁崇煥傳》,閻崇年,中華書局;

《楊大洪先生文集》,(明)楊漣;

《三垣筆記》,(明)李清;

《楊文弱先生集》,(明)楊嗣昌。

虛構文學無論情節編纂得如何合理,終究是虛構的。而歷史,無論多麼荒誕,終究是已經發生的事實。讀史使人明智,相比恢弘的歷史,個體是極其渺小的,認識到這種渺小,懂得感恩與謙卑,在謙卑中把渺小的自我讀出真實的自我。「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福利:

【百度網盤全套下載】明朝那些事兒: https://pan.baidu.com/s/1eUaq0NK

參考文獻:

[1] 「當年明月」今何在?河北掛職副縣.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05/c1001-25614394.html

[2] 隆化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二十三次會議(2015年1月4日).http://218.11.133.231/lhdt/ldhd/2015-01-04-1133.html

[3] 「當年明月」上央視《面對面》 講自己那些事兒.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4-13/1642941.shtml

[4] 當年明月.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93%E5%B9%B4%E6%98%8E%E6%9C%88

[5] 當年明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93%E5%B9%B4%E6%98%8E%E6%9C%8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浩說呀 的精彩文章:

TAG:浩說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