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打不過八國聯軍,是因為武器落後嗎?

清朝打不過八國聯軍,是因為武器落後嗎?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於1900年,按農曆算是庚子年,因此稱為:庚子國難或庚子國變。這場將中國人民陷入空前災難的戰爭以中國戰敗並簽訂《辛丑條約》以當時4億五千萬國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之意,賠付各國4.5億兩白銀,更由此做為國人的恥辱而被載入史冊。

八國聯軍是指英、俄、法、美、意、日、德、奧派出的侵華聯軍,總人數約兩萬人,其中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德軍100人;奧匈帝國和義大利軍隊加在一起,不到100人。而當時駐守京津一帶的清軍人數在11萬左右,包括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宋慶的武衛左軍、和董福祥的武衛後軍、慶親王奕劻的神機營、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此外還有大量團練和義和團民沒有計算在內。11萬對戰2萬的結果是:清軍一敗塗地,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倉皇西逃。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根據聯軍繳獲的武器來看,當時清軍的武器已經不遜於西方軍隊,有些武器甚至比他們還先進。戰後,在義大利海軍中將西蒙寫給英國公使的信中談到:「我們發現了,最新式的曼利徹式卡賓槍的型號,比聯軍中列裝的卡賓槍更為先進;而克虜伯大炮比德軍現役的所有大炮口徑更大、瞄準更精、射程更遠、更為新式,最後戲謔的說:很可惜,我們拿不完,因為只有兩隻手」。

實際上,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以後,特別是洋務運動的興起,晚清統治階級包括慈禧太后都認識到武器裝備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因此不惜血本,從德國進口了包括鐵甲艦,克虜伯大炮,卡賓槍等等的新式裝備,直隸提督聶士成率領的武衛前軍,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等都裝備了最新式的武器裝備。這場戰爭的失敗不是因為武器裝備的落後,而是指揮系統的落後以及政治因素兩方面的原因。

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當時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得到慈禧太后的認可,但並不等於它得到朝中其它重臣的認可,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極力反對,可慈禧在端王載漪,大學士剛毅等人的鼓噪下,一意孤行,最終導致槍殺德國公使克林德的慘劇,而義和團拳民趁機大舉進攻各國使館所在的東交民巷。這些舉動引發各國一致同意派兵出征中國。1900年6月21日,慈禧下令頒布《宣戰詔書》對十一國宣戰,但卻沒有公開發表,只是做為上諭下發各地督撫,以至於收到這份「內部文件」的盛京將軍增祺,非常不解地上書請示:「此次中外開釁,究系何國失和?」打的什麼戰不清楚?為什麼打戰不知道,只知道慈禧說的一句「洋人侵我太甚,不免讓人動氣」這樣沒頭沒腦的話,清軍豈有不敗之理。

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在接到這份上諭後,立即電覆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為此,南方各省督撫結成聯盟,依靠之前與各國簽訂的「東南互保條約」為基礎,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軍事上沒有統一調度和指揮。作為抗擊聯軍最高武官的直隸提督聶士成,向來對義和團痛恨不已,多次派兵剿殺義和團民,卻受到載漪及剛毅的嚴旨責問。聶士成在回信給軍機大臣榮祿時稱:「拳匪害民,必貽禍國家。某為直隸提督,境內有匪,不能剿,如職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辭。」後來在與聯軍交戰的八里橋一戰中,聶士成中彈身亡,他率領的武衛前軍人數不足兩萬,又沒有統一調度各路軍隊的權利,戰敗實是必然。此外,武衛後軍,左軍在戰爭中都受到重創,而袁世凱率領的武衛右軍由於調往山東鎮壓義和團,沒有參戰,保存了實力,成為清末最強的一支軍事力量。

所以,清軍打不過八國聯軍絕不是武器裝備落後,而是在慈禧太后一意孤行,聽信端王載漪和大學士剛毅等人的吹噓之下發動的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她自已也飽嘗戰敗的苦果,倉皇西逃至西安,一路顛沛流離,吃盡了苦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劉說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後,蘇聯面對美國的封鎖,為何仍能研製出核彈?原因很簡單
清朝十三萬軍隊能統一全國,背後真相少不了他們的支持

TAG:小劉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