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日本拼刺刀退子彈是不是傻?背後有你可能沒搞懂的原因

小日本拼刺刀退子彈是不是傻?背後有你可能沒搞懂的原因

歪把子、三八大蓋這些辭彙伴隨著一部部抗戰經典讓我們耳熟能詳,但到底是個什麼鬼,今天本,小編一起和大家分享下日陸軍單兵主要裝備。

日軍戰術單位通常為師團,一個師團標準配置為: 士兵21945人,馬匹5849匹,步騎手槍9476枝,576具,輕機槍541挺。重機槍104挺,野山炮64門,步兵炮44門。

日本陸軍軍刀採用傳統「陣太刀」的形式。日軍是少見的幾個到了二戰還佩戴軍刀的現代化軍隊,一方面是日本人有武士道的文化傳統,一方面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學習歐美,而一戰時期的歐美軍隊,有將領佩戴指揮刀的習慣。

但是日軍軍刀和武士刀是有本質區別的,日本武士手工打造武士刀,視其為個人身份,家族傳統,榮譽的象徵,武士刀和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並稱世界三大名刀。而日本軍刀是1934年至1945年間,日軍發動侵略戰爭中量產並裝備軍隊各級指揮官的制式指揮刀。

論刺殺效果不如加了軍刺,長近兩米,如同長矛的三八大蓋,論劈殺效果,不如抗日軍民的大刀片子,說實話實戰中日本人的軍刀是非常雞肋的物品,但是,一些變態的日軍也將其發展出了變態的用法,比如——百人斬比賽。作為一件軍品,不能殺敵,而是為屠殺百姓屢建奇功,實在臭名昭著。

2. 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手槍。

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槍,估計沒有幾個聽說過。但是如果提起王八盒子」手槍,恐怕就大不一樣了。此槍為日軍在侵華戰爭中裝備的主要手槍。他不但樣子怪,威力也小,由於這槍的皮套有個圓形的蓋子,所以中國民間俗稱其「王八盒子」,臭名昭著的王八盒子。

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軍用手槍,發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南部彈,因此又稱為南部十四式。號稱是東方的魯格,實際上只是一個外形類似魯格,粗劣的仿製品。

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軍用手槍,發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南部彈,因此又稱為南部十四式。號稱是東方的魯格,實際上只是一個外形類似魯格,粗劣的仿製品。

這支槍的缺點是撞針容易斷,彈夾容易掉,經常卡克,扳機護環不夠大,極寒地區戴手套的士兵手指伸不進去。


「三八大蓋」。與王八盒子一樣臭名昭著。在中國大地上的城鄉村野、街頭巷尾,有誰不知道「小日本鬼子的大蓋槍」呢!

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開發研製,1905年(明治38年)裝備部隊的制式步槍,其設計思路仿造的是德國的毛瑟步槍,因為槍機上有一個金屬防塵蓋,所以得綽號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有兩大特點,一個是長,一個是穿透力強。

槍管長,外加不斷改進的彈藥,三八大蓋擁有低伸平穩的彈道與終端彈道,有效射程達800米,是當時中正式步槍的一倍。面對的東亞各國實力極弱,並不需要大火力自動化速射武器,同時也有節約資源的考慮。所以,日本人努力把槍往長了做,三八大蓋全長一米二,當時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不過也才一米五左右,插上刺刀就是長矛一支。

尷尬的是,子彈射程遠,穿透力過強,停止作用卻有限,往往命中目標後形成一個貫穿傷,不會留在體內,所以不會造成太大的傷亡。另外在近戰時特別容易穿透敵軍而誤傷友軍,所以日軍陸軍操典中明確規定,肉搏戰中,需要將子彈退膛,所以在很多抗日神劇中我們得以看到這一情節。

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單兵武器,也是裝備量最大、裝備時間最長的一型單兵武器,直到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停止使用,用整整40年。


日軍自行研發的破片手榴彈,但是擊發方式為撞擊其底部的敲擊器,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日軍投彈時要用它在頭盔上敲一敲這一幕。這種手榴彈有兩個缺點,殺傷力不足,同時引信不準確,非常危險。


日本人是有衝鋒槍的,自行研發了百式衝鋒槍,然而其戰術思想是以節約彈藥為本,所以,這種武器未得到大量裝備。


根據三八大蓋改造的狙擊步槍,加裝光學瞄準鏡。採用6.5mm有坂子彈。

這款武器設計上並無突出之處,但是一個巧合使其在實戰中令人畏懼,當6.5mm子彈的小口徑的彈頭經過約24寸長的槍管時,火藥燃燒充分,槍口幾乎不殘留閃焰,因此,射手躲在暗處射擊時,人們根本看不到任何光亮,這支槍成了十足的「冷槍」和「毒舌」,特別是在太平洋的叢林里,令美軍痛恨不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煮酒青梅 的精彩文章:

可人可神的劉伯溫
中條山之戰,熟讀兵書的蔣中正卻選擇臨陣換將,怪不得被世界評為三流統帥

TAG:煮酒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