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憶中的「年味兒」

記憶中的「年味兒」

2018

記憶中的年味兒

HAPPY NEW YEAR

春節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大的一個節日。然而,承載著豐富傳統文化的春節卻越來越「單薄。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一段北方過年的童謠道出了以往春節前後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說,喝過臘八粥,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完整的一個春節過下來得個把月。不過,繁忙的現代人哪有時間做完這繁瑣的一套?匆匆的腳步讓傳統年俗離我們越來越遠。以至於在春節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下,傳統年俗保護顯得越來越迫切。讓我們一起拾起記憶中的「年味兒」。

xiao

nian

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臘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所以有一句民間習俗叫做「官三民四船五」。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sao

chen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

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

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chu

xi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dui

lian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hong

bao

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記載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惡鬼妖魔或「年」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

??新年好??

當然,中國人對年總是有一種盛情,這份盛情並不會因為社會的變化而改變。春節,永遠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

作家馮驥才說:「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也就是說世界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年味」自然也應該與時俱進。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

如何過個好年,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美好祝願。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當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時,就有了年的意味。

所以,「年味」始終都在,只是悄悄的改變了舊模樣。人們總說年味淡了,其實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

曾經,它藏在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藏在晚輩孝敬長輩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戶戶都貼上的喜慶對聯中。如今,它藏在微博、微信、QQ的紅包里;藏在悠閑的棋牌麻將、高亢的K歌里;也藏在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要說過年好的祝福里……

戊戌年春節就要來啦,南郵之聲全體主播在此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狗年大吉。

????????????

南郵之聲

用心傾聽 真實守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郵之聲廣播站 的精彩文章:

TAG:南郵之聲廣播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