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原標題: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新蒲村官堰組,地處烏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稱洪江)西岸,其中楊烈墓(第29世)發現較早,1982年即被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位置示意圖



楊鏗墓全景


專家指出:「土司考古是近年來考古發現和研究的新領域,貴州遵義海龍囤土司城曾入選論壇2012年六大發現,此次發現的楊氏土司墓地使遵義地區眾多土司城址、墓葬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土司考古的內涵,而土司考古這個領域的擴展對研究宋元時期西南地區的歷史和文化有深遠意義。」

遵義,古稱播州,播州建置始於唐貞觀十三年(639),當時僅轄今遵義中心城區及遵義、綏陽、桐梓縣的部分區域。唐乾符三年(876),山西太原人楊端平南詔入播,收復播州,開始了對播州的世襲統治。



楊價墓出土螭龍金杯盤一副


元明時期,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管理制度,播州楊氏土司位居「貴州四大土司」(播州楊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東宋氏)之首,直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平播之役」,最後一位土司楊應龍被剿滅。播州版圖,在楊氏的經營下,逐漸擴大,最大的時候,除了今遵義市外,還包括四川、重慶南部和貴州黔南、黔東南的部分地區。直至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對播州實行「改土歸流」,分播州為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和平越軍民府(貴州),播州建置結束。


從楊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27代30世,對播州世襲統治長達725年,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


楊價與楊烈墓墓園關係平面圖


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的考古工作始於1950年代。1953年,發現高坪楊氏墓群,出土一批金銀器,1974年對該墓地進行發掘,確認楊文墓、揚升墓、楊綱墓和楊愛墓。1957年,楊粲墓發掘。1958年列為省保,1982年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因被盜,對楊輝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1998年,楊烈墓被盜,對男墓室進行了搶救性清理。1999年,為配合海龍囤保護規劃的編製,對海龍囤遺址進行過試掘。2001年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初,為配合海龍囤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開始對海龍囤新王宮遺址進行發掘,並理清了全囤宋、明城牆的分布格局。隨著海龍囤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啟動,2013年,《播州楊氏土司遺存田野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規劃》獲准在國家文物局立項。目前完成了播州核心區域的考古調查,新發現了一批營盤、田莊、水利工程、橋樑等遺迹。試圖從考古學的視角對播州社會、經濟、文化進行全面的闡述和研究。


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新蒲村官堰組,地處烏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稱洪江)西岸,其中楊烈墓(第29世)發現較早,1982年即被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為解決新蒲新區飲用水源的中橋水庫建設在即,2012年8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遵義市文物管理部門,對中橋水庫工程淹沒區進行了文物調查和勘探工作,在楊烈墓東南側約200米處新發現一大型石室墓(當時稱挨河宋墓,後清理證實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楊鏗夫婦墓)和其它相關遺迹。為了搶救保護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4月—2014年1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對遵義新蒲村楊氏土司墓群進行了為期近兩年的大規模發掘,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組,除M1(楊烈墓)外,M2(楊鏗墓)和M3(楊價墓)均系新發現,尤其M3系未遭盜掘的雙室並列之土坑木槨墓,是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級大墓,墓內出土有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銀器等隨葬品,是貴州土司遺存繼海龍屯遺址之後最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墓地選址在仁江河西岸的坡地上,背山面水,頗有氣勢。三座墓葬分別營建於兩道伸向河邊低矮的土樑上。M1和M3位於西北一側的土樑上,相距僅約10米,兩墓所在小土梁建有墓園,墓園平面形製為前方後圓,周長約400米。園門及牆垣多處相互重疊,出土有較多的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M2位於東南一側的土梁前端地勢較低處,墓葬周圍未發現墓園,但在墓葬西北的沖溝底部發現一窯址,用於燒制楊鏗墓室前的封土牆磚。三座墓葬的基本情況介紹如下。

M1(楊烈墓)


該墓系播州楊氏第29世土司楊烈夫婦墓。墓葬位於整個墓地的最西端,與楊價墓緊鄰。該墓多次被盜,1998年初曾進行過簡單的搶救性清理。


墓葬由墓園、墓前石刻、墓室三部分構成。墓前石刻有石翁仲、拜台及墓碑。墓前距墓門約13.6米處的神道兩側有2尊石翁仲相向而立,相距12.3米。兩翁仲頭部均殘,衣著相似,左側翁仲持璽,殘高2.26米,右側翁仲持笏,殘高2.18米。墓室前有石板鋪砌的拜台,拜台兩側原立有墓碑兩通,分別正對楊烈夫婦墓室,現僅存碑座和石碑殘段。男室墓碑殘高3.5米,正中篆書:「明故誥封鎮國將軍□齋楊公墓」,左上方楷書:「萬曆二年歲在甲戍閏十二月十五日己酉,右下方楷書「孤子應龍立」;女室墓碑殘高3米,正中篆書「明故誥封二品夫人楊母張氏墓」,左上方楷書:「萬曆十二年歲在甲申四月二十三日己巳」,右下方楷書「哀子應龍立」。


楊烈墓為大型同墳異穴雙石室合葬墓,男女室並列,結構基本相同,均為長方形平頂單室,由墓頂、底、四壁及墓門石、封門石組成。男墓室位於女墓室北側,墓向65°,墓室總長3.34、上寬1.74、下寬1.8米,棺床到墓頂高2.16米,墓門外有立頰、門楣、八字牆。女墓室比男室後靠0.24米,比男墓室低0.26米,墓室總長3.2、上寬1.48、下寬1.52米,棺床至頂部高1.84米。在男女墓室底下均發現有腰坑石,均被盜。

M2(楊鏗墓)


該墓是楊氏第21世即明初第一代播州土司楊鏗夫婦墓。


墓葬系大型同墳異穴三室合葬墓,用巨大泥灰岩石砌築。整個墓壙前大後小、上大下小,平面和剖面均呈梯形。墓室結構、大小相同,僅墓門、墓頂的裝飾略有差異,墓室間以隔牆,墓門外兩側護牆為八字形土牆。墓向58°,由前室、墓門和後室組成。前室上寬2.2、下寬2.25、進深1.05、高2.74米,後室長3.34、上寬1.7、下寬1.75、高2.24米。甬道與墓室之間為墓門,墓門外橫陳封門條石和頂門石。墓門門扉為可開合雙扇仿木格子門,背面裝飾有忍冬紋和格眼球紋。墓頂中部為覆斗形藻井,中室藻井中部有圓形鑿孔,為鑲嵌銅鏡之用,室內有銅鏡殘片,孔周藻井四角篆刻「壽山福海」四字。側壁有龕無裝飾,後壁無龕飾有減地壼門。墓底石上放棺床,棺床與左、右、後三壁形成三道溝槽,起排水防潮作用。中室棺床底板石下有長1.38、寬0.8、厚0.35米的腰坑石,石的中間部位鑿出圓柱形腰坑。楊鏗墓早年被盜,僅在墓室填土內清理出陶騎馬俑、銅香爐、銅鏡殘片、玉葉和料珠等遺物,共52件(套)。


在該墓的中、南兩室墓前2米處中軸線上,各出土墓志銘1盒,兩石相對疊合,外用鐵皮封成十字,出土時盛裝在石函中。墓誌均陰刻篆書志蓋和楷書志文,塗朱,從「明故亞中大夫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楊公墓志銘」志蓋及「公諱鏗」等志文,可知中室墓主是播州楊氏21世楊鏗,志文約3000字,記錄了楊氏家史及楊鏗生平、功績等。「明故播郡太淑人田氏墓志銘」,志文900餘字,記錄了楊鏗夫人田氏的優良品德和貴州楊、田、宋三大土司間的姻親關係等。男女室墓誌的出土,不僅準確認定墓主為楊鏗夫婦,而且根據墓誌中其子楊升將其葬在「洪江源左」和先祖「威靈英烈侯」楊價墓右側的記載,我們通過在附近地區的詳細鑽探,最終發現楊價墓並進行了發掘。


M3(楊價墓)


該墓西南距楊烈墓僅約10米,楊烈墓的墓園牆垣多處疊壓該墓墓園。關於M3的墓主,根據楊鏗墓誌關於其祖先「威靈英烈侯」墓位置的明確指向、M3墓園垣牆構築風格、建築構件和出土金銀器呈現的鮮明宋代特徵,以及出土器物上「己亥季春,都統使衙公用」、「雄威郎制使公用」、「乙卯田都統司公用」等銘刻,參照歷史文獻關於楊價「詔授雄威都統制」的記載,我們推斷該墓即是播州楊氏第14世楊價夫婦墓。


楊價夫婦墓是一座帶墓道、雙室並列的大型土坑木槨墓,墓向60°,墓底距地表深約5米。墓室平面呈甲字形,雙室並列,間以寬2米的生土隔梁,墓室大小相同,長約8.5、寬6米。墓室及殘存墓道總面積約361平方米。


墓室結構為一槨一棺,棺槨朽木均有保存,男室外槨長5.3、寬2.75、高1.8米。女室外槨室長約4.5、寬約2.5米,底部有陶質腰坑。男女室頭箱及男室棺槨之間放置隨葬品,女室頭箱出土金銀器7件,有獅紐銀執壺、銀燭台、銀瓶、銀匙、銀筷、金杯、金盤各1件。男室頭箱出土32件金銀器和1件玉器(單耳杯)。金器6件,包括盤、碗、筷、匙、茶托、杯各1件。銀器20件,包括執壺2件(其中1件有象鈕)、溫碗1件、碗4件、杯2件、盤2件、蓋1件、缽1件、茶托5件、盒2件。男室右側棺槨間出土了鎏金雙魚銀洗、溫碗、執壺各1件,燭台2件,還發現了大量髹漆皮甲胄片;左側棺槨間出土了環首金柄鐵刀(帶金鞘)、木胎包銀皮盾、弓箭、銀壺等。在棺前還有3件長方形漆木器,性質不明。男女室木棺部位均發現有金棺釘、銀棺釘、鐵棺環及銀飾件等。男室木棺上方還發現綬帶痕迹,但紡織物已朽,只見散落棺上的獅子戲球金牌、圓形金牌、銀鈴等飾件。


鑒於棺木腐爛嚴重只剩漆皮以及器物情況複雜且破損嚴重情況,為了信息資料提取的完整、系統和確保對出土文物的保護,已將兩棺整體套箱提取,運送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實驗室考古。


遵義新蒲楊氏墓群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首先,這次發掘的三座楊氏土司墓葬,使經過考古發掘確認的楊氏「土司」墓葬增至9座,豐富和完善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楊氏統領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將覆滅的主要時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楊氏從宋代封建領主到元明土司的演變過程,對貴州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其次,新蒲村楊氏墓群中的楊價夫婦合葬墓,是播州楊氏目前唯一的土坑木槨墓,區別於以往土坑石槨墓,豐富了播州楊氏的墓葬類型;而且該墓也是業已發掘的楊氏諸墓中唯一未經盜擾的墓葬,目前已在頭箱與棺槨之間清理出成套精美金銀器80餘件,堪稱同期同類器中之精品,是深入認識南宋時期的喪葬禮儀和宋代金銀器製作工藝、藝術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第三,此次發掘將墓內墓外相結合,第一次科學、系統的揭露出楊氏土司墓地的墓園格局。發掘中確認了楊價墓墓垣(南宋)、楊烈墓墓垣(明代),門址及其相互之間的疊壓關係,使我們完整認識楊氏土司的喪葬制度和習俗成為可能。


第四,該墓地是目前唯一已全面發掘的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身份明確,包括播州楊氏第14世楊價墓(南宋末)、第21世楊鏗墓(明初)和第29世楊烈墓(明末)三代。這些墓葬的年代、墓主、等級身份都很清楚,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


第五,楊價墓及其墓垣的確定,為海龍囤一期城牆及養馬城年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參照,即從三地建築工藝及出土遺物的一致性來看,海龍囤一期城與養馬城均系南宋遺存,這為正在開展的「土司遺址」申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新蒲村楊氏墓群的考古工作注重發掘、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對處在中橋水庫水淹區內的3座墓葬及相關遺存,及時制定保護方案:對新蒲播州楊氏墓園遺迹進行水下原址加固保護,楊鏗墓整體搬遷,楊烈墓原址抬升,楊價墓的墓室原址回填加固保護,而將楊價墓的棺槨整體套箱提取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實驗室考古。現在,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正在按照保護和展示方案建設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在不遠的將來會以新的面貌向公眾展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古 的精彩文章:

發掘 | 江西宜黃鍋底山環壕聚落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發掘 | 湖北蘇家壟考古70萬平方米冶銅遺存 揭秘中國青銅原料「南方之路」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