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影響的?

社會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影響的?

這一篇,依舊是我讀社會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埃利奧特·阿倫森的自傳《絕非偶然》的讀書筆記。(另一篇讀書筆記詳見此公眾號上一篇哦。)

應該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知道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伴隨著人的成長,許多人一生困在原生家庭的魔咒中。如上文說的,阿倫森在自傳里開篇提到了童年時期的不如意。他出生於貧民區:「直到美國參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在貧困中掙扎。伴隨著物質匱乏,我們也成了精神上的窮光蛋。父母對任何觀點或思潮都提不起興趣,他們從不討論政治、音樂、藝術、歷史或時事。」

他有一個明星哥哥,總是被大家拿來和木訥的他作對比:「我討厭哥哥嗎?當然啦。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在操場上玩樂,只要我們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他總是魅力四射,映襯出我的暗淡無關。」

還有他與父親的隔閡:14歲的時候阿倫森已經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棒球選手,可是父親卻一次也沒來觀看過他的棒球比賽,當時的他,不以為然。然而當他成為了一名父親以後,他卻異常渴望能觀看自己孩子的比賽。由此,他意識到,其實自己小時候非常渴望父親能來觀戰的。

回憶這一切,他沒有逃避自己的情緒,更多地是坦誠地表達自己對家庭關注的渴望,同時,他並沒有抱怨,而是:「潛心於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我學會了用新的視角看問題,減輕了常人會有的衝動——將今昔的感受混為一談。由此我不再因父親當年的缺席而耿耿於懷。」

阿倫森看待原生家庭影響的方式,給困在原生家庭影響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治癒參考。首先第一步,不逃避情緒,不逃避渴望,認真感受是對事情重新解讀的最好開端。正如阿倫森14歲時意識不清自己的渴望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在某一件事情上悶悶不樂,其實真正的不滿情緒卻在另一件事。如果自己都分辨不清情緒的本質源頭,如何治癒自我?

意識到情緒的根源以後,除了嘗試說服自己理解和接納也還不夠,因為主動說服是理性的,但是理性常常是在安然無恙時才存在。一個人還存在不滿情緒,就很難理性。即使說服了表面,也說服不了潛意識。所以除了嘗試理解和接納,還應該學習與成長,一旦拓寬了原有的視角,我們對世界對人性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也會有一個全新的解讀。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全新的視野,學習和理解社會心理學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阿倫森寫道:「傳統的心理學觀點強調遺傳或兒時經歷的影響——不管你樂不樂意,你會成為跟自己父親一樣的人。相反,社會心理學試圖弄清楚其他因素對你的影響,例如同輩群體、你自己的經歷、以及你如何解釋它們。」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真實的幸福》里,也曾經寫過:「只要知道一個事實,早期的時間對成人生活只有一點點影響,就足以解放很多人的心靈。」

阿倫森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自傳里,阿倫森主要是寫自己的經歷,對自己新生家庭的筆墨較少,但還是有非常值得參考與借鑒的地方。直到年老時,回顧一生,阿倫森感恩自己擁有了一個非常幸福與親密的家庭關係,而這一切絕非偶然。

哥哥的早逝,給了他心靈的震撼,他很早就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在自己與新生家庭關係中做出了平衡與努力。他努力做到專心陪伴:「幾乎每個晚上和周末都是不容干擾的家庭時間。我不允許每個備課、寫論文、學術報告和其他食物的佔用周末時光。我對待周末的原則是,人在家,心也在。」 同時,他把夫妻關係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我們不只是四個孩子的父母,還依然是一對年輕的情侶。」

對於孩子的教育,他採取的方式是:「警覺地不干涉主義。」即盡量避免干涉孩子們的私人生活,但鼓勵討論跟他們有關的任何問題。這個和我們經常說的「放養」有點類似。

最有趣的是,阿倫森坦誠他的「放養」教育方式,導致了一些疏忽。他寫道:「我們曾對孩子們說,如果卧室門鎖上了,就意味著我們不想被打擾,除非他們需要我們開車帶他們去急診。朱莉三十多歲時,有一次饒有趣味地告訴我們:『我三歲那年有一次在你們卧室門外坐了一個小時,只是希望你們聽到我在抽泣!』 更為嚴重的是,最近約書亞才告訴我們,有整整一年時間他的四年級老師都跟他過不去。約書亞抱怨說:『我真希望你早點知道這件事。』」

哈哈,這真的和很多「過度干涉」的家長不一樣。最後,阿倫森說:也許我們應該多一些警覺,少一些不干涉主義。但所有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原諒了父母的錯誤和疏忽,並且和我們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很好。」

個人想法是,「放養」的方式基本上是把家長部分教育權更多地過渡了給環境,當然環境本身已經承擔了許多教育影響,這種方式則更多地依賴環境的教育。也就是如果環境本身是良善、積極的,例如像阿倫森夫妻本身已經樹立了優秀的榜樣,那麼孩子們應該從「言傳身教」中耳濡目染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如果,本身環境不太理想,那麼放養可能更像放縱,孟母三遷也是這樣一個道理。

在親密關係中應該如何表達?

除了自身在學術上的努力,阿倫森也致力於消除社會偏見的公共事業,尤其是在社會動蕩時期。其中他領導的團體,致力於幫助人們用良好的溝通方式進行溝通。他寫了一句非常警醒的話:「我們知道你不想傷害他,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沒有傷害他。」人表達的初心與效果有時候往往相反。所以怎樣算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呢?

根據阿倫森的實驗,我把他總結為以下方式:人的思維:事實 - 內心感受 - 判斷。尤其在親密關係里,要學會區分內心感受與看法和判斷判斷,盡量只表達事實與內心感受,而不是直接判斷,或者說表達的順序一定要合理。例如,不要直接說:我覺得你是個偽君子。而是說:因為你xx(事實),我感覺xx(感受),所以我覺得你是個偽君子(判斷,這句最好別說哈哈)

原因有二:1.判斷常常不準確。錯誤歸因,信息局限,有個人偏見。誤解的產生,通常就是僅僅執著於自己的判斷。2.說內心感受,是引領對方進入自己的世界,是雙方的共同關係,而不是強行直接進入對方的世界。因為語境里有「你」和「我」:因為你xx,我感受xx;而不是只有「你」:你是個偽君子。

那麼人為什麼會常常不由分說武斷地下判斷呢?本質上是因為害怕展示脆弱的一面。承認了對方會影響自己、會被影響,本身就是社會定義的脆弱,不重要的人不可能影響到自己。這是一種社會保護,尤其不適用於親密關係。其次,把主導權過渡給了對方,而你未必能確定對方進入自己的世界,是否會聆聽或者改進,所以便會感到害怕。一個信任的親密關係,比較不會害怕去表達脆弱,關鍵因為「放心」,放下提心弔膽的心,放下防禦之心,相信對方不會傷害自己。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阿倫森的成就如書名一樣《絕非偶然》,是自己努力與選擇的結果。我想阿倫森的哥哥和妻子應該是他命運中的神助攻,阿倫森與他們之間真摯的感情讓人非常動容,如果有興趣非常值得細細品讀。書里還有許多值得學習與思考的地方,讀書筆記多少也只能結合自己的思考概括一二,強烈推薦細讀。阿倫森坦率、自省、幽默的人格魅力,還有書里提到的社會心理學分析,一定會讓你深受啟發。

(完)

Time will tel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iaochow 的精彩文章:

TAG:ciaoc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