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養蛙後才明白:有一種愛,只為分離

養蛙後才明白:有一種愛,只為分離

文/ 王二丫

個人簡介:5年媒體經歷,充滿人文情懷的新聞人。淚點為負,辣點爆表。幸知在線「魔法媽媽」。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

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小遊戲,讓很多人的朋友圈「蛙聲一片」。

遊戲的玩法很簡單,主要就是在院子里收割四葉草,然後用四葉草去給青蛙買便當和道具,等蛙出門,等蛙回家,等收到蛙的明信片……

朋友圈「曬蛙」的陣勢,和「曬娃」很相似。但我發現,曬蛙的,與曬娃的,並非同一類人。玩養蛙遊戲的,大都是未婚未育和已婚未育的年輕人。現實中當了媽媽的年輕女性,很難對「養蛙」提起興趣,因為玩真人遊戲已經夠心累了!

養蛙之後,理解媽媽

和同事Susie聊天,得知她正在「養蛙」。

幸知在線媽媽群的朋友們都知道,Susie是媽媽群的社長,經常在群里與大家討論育兒經,分享親子關係的文章,邀請諮詢師給媽媽們答疑解惑。

可以說,Susie為育兒之事操碎了心。其實她本人是一名單身90後妹紙,養娃的經驗為零。但是她很勤奮,每天在這個媽媽群里學到的經驗,去那個媽媽群分享,來來回回,活脫脫成了育兒小能手(劇透有點多,Susie不要哭)。

育兒經驗可以學到,但當媽的心情和感受,沒當過媽,很難體會得到。Susie說,「旅行青蛙」正好給了補課的機會。

我問Susie,「養蛙」之後有什麼感受。她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我終於體驗到了一些當媽的感覺!

體驗到了當媽的感覺,這也是很多人玩這款遊戲的感受。

前兩天和一名幸知書香女神約飯,正在備孕的她說,玩了這個遊戲,才知道為什麼她每次說要回家,媽媽會提前很多天開始採購,給她準備各種好吃的。以前,她很費解,現在她終於理解了當媽的那種心情。因為她也會在「蛙兒子」出門期間,不停地想要給他準備各種東西,隨時準備迎接他回家。

還有很多人在朋友圈感嘆,出門在外,媽媽每次打電話,幾乎有一半的話都是重複了無數遍的 「廢話」,以前覺得很煩,現在終於理解,媽媽的嘮叨背後,有多少牽掛、擔憂和想念啊!

養娃之後,探索分離焦慮

養娃,和養蛙,有著相似的心理體驗。對於我來說,養娃最大的感觸,是發現並療愈了自己的分離焦慮

2017年年初,我的孩子一歲多,正是黏人的時候。有一陣子,我早上出門上班,每次都是來來回回折返三四次,才能最終離開。

有時候,原本可以趁他還沒醒悄悄離開,但我自己內心接受不了,想叫醒他道個別,叫醒之後,我又不忍心直接離開,於是繼續給他穿衣服、餵奶,伺候他拉臭臭……雖然這一切,我的婆婆或者我的媽媽都能做得很好。

那一段時間,我幾乎天天上班遲到。我對工作充滿歉疚,為了減少歉疚,只能在晚上用更多的時間加班。經常回到家已經是九點多。

各種育兒知識都在強調,孩子早睡有助於身體發育,但是,我的孩子從來沒在23點前睡過覺。因為我的晚歸,他也一再推遲入睡時間。婆婆多次建議我早上早點出門,晚上早點回去。道理都懂,可我早上根本沒辦法利索地離開。

直到有一天,只會叫爸爸媽媽的孩子,聽到他原本很喜歡聽的那首《愛我你就抱抱我》的兒歌,突然哭著要換歌,我徹底崩潰了——我那麼愛他,他卻覺得我不再愛他了。

我決定離開職場,專心回家陪孩子。雖然心裡很清楚,全職媽媽於我而言,是一條充滿風險的旅程,但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別無選擇。提出辭職的那一天,潘老師正在辦去歐洲的簽證,她把我叫了出去。

一路上,潘老師沒有提我要辭職的事,而是跟我說起了她小時候的經歷。我驚訝地發現,我們幼年的記憶里,竟然有那麼相似的地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父母,被寄養在奶奶家。不同的是,她很早就知道,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可能導致成年後的「分離焦慮」。而我,很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嚴重的分離焦慮。

我開始還原生活中的點滴細節——

每次離開孩子的時候,哪怕只有幾分鐘,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擔心他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

每次我帶他出去玩,從來不敢距離他超過1米,即便他走路已經很穩;

每次和孩子道別,哪怕只是去一趟超市,我都從來沒有不回頭的時候,基本上都得告別3次以上;

每次和老公一起出門,我本能地想要避免坐他的車,因為我會控制不住地想,如果我們夫妻倆一起出了車禍,孩子該有多可憐;

我從來不敢看任何關於留守兒童的新聞,哪怕報道的是正能量內容、哪怕畫面中都是孩子的笑臉,我依然會忍不住流淚……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這些表現已經明顯不正常,但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考慮過。我接受了心理諮詢,找到了自己分離焦慮的源頭,也意識到,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會比我每天上班和他的這種分離本身更嚴重。

我開始反思,自己早上捨不得出門,真正給孩子傳遞出的信息是什麼?是我很關心他、很愛他嗎?我一邊急匆匆地給他穿衣服、餵奶,一邊想著上班又遲到了,孩子感受到的,是我的焦慮。每晚回家之後,我雖然陪著孩子,但由於對他晚睡而產生的憂心、愧疚,孩子感受到的,還是我的焦慮。

當我的焦慮越來越嚴重時,哪怕我也盡到了一個母親的責任,為孩子做了很多事,但是,孩子是感受不到我對他的愛和關心的。

很慶幸,在諮詢師的幫助下,我很快走出了這種狀態。當我自己能夠理智地看待和孩子的分離,內心焦慮沒有了,那些不太正常的心理狀態也消失了。

陪孩子的時間並沒有增減,但是我明顯感覺到,我和孩子都比從前更加快樂。早上出門,他很爽快地跟我揮手說再見;晚上如果回家晚,我會在視頻中跟他說好第二天早上陪他玩,他不再等我,早早安然入睡。與此同時,我們全家人都不再是緊繃的狀態,家庭氛圍開始輕鬆起來。

分離,是人生的必修課

再看「旅行青蛙」的遊戲,多麼像是「母子分離」的演練。唯有分離,才能獨立。唯有獨立,才能遠行。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心理學認為,6個月~3歲的孩子,需要逐漸與父母剝離、走向自我的獨立。這也是孩子在3歲開始進入幼兒園的鋪墊。

在這個鋪墊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既要容忍孩子的脫離、鼓勵孩子的探索,也要在孩子需要時積極敞開懷抱,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但是,有很多父母,會不捨得、不放心,也有的父母會在孩子想要重回父母懷抱的時候,進行嘲諷或指責。前者會讓孩子永遠無法真正獨立,後者同樣會導致孩子缺少關注、肯定與愛,很可能會在成年之後很難有好的親密關係。

可以說,幼時的分離的經歷,將成為一個人的「內部工作模式」。人生中的很多分離,都是以幼年時與父母的分離互動為藍本來複寫的。如果一個人幼年時,缺少積極的分離鋪墊,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前段時間,聽我父親說起單位里的一位女同事,她的兒子比我小十多歲,去年剛上大學,不幸患上了厭食症。原來,這個男孩上大學後談了戀愛,前段時間被分手。他一直無法接受,鬱鬱寡歡,慢慢地就變成了厭食症。或許大家覺得,不就是失戀嗎,竟然會讓一個男生患上厭食症?

心理醫生在追問男孩成長曆程的時候發現,這個18歲的男孩,幾乎從來沒有過分離的體驗。他的母親為了照顧好他,搬家多次,租房陪讀,兒子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直到孩子上了大學。

本該在幼時鋪墊的分離體驗,被推遲到了成年,還是分離程度較為重大的失戀。男孩的病痛,多麼像是一堂殘酷的補課。

分離焦慮,更多地會體現在女性身上。一個女人對分離的恐懼,代價可能是一生的幸福。明知道這個男朋友吃喝嫖賭暴力相加,不該結婚,因為害怕分離,所以糾纏到結婚;明知道婚姻不該繼續,因為無法面對分離,所以在湊和中反覆體驗同一種創傷……

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分離。那麼女人的一生,更是一場又一場重大分離的拼接。

出生,離開母體;求學/工作,離開父母;戀愛,分手;結婚,離開原生家庭;懷孕生子,孩子從自己的體內剝離;孩子長大,與孩子分離……

無論是虛擬的遊戲,還是真實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即便是在遊戲中,也要提前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每一個生命,都該有自己的人生。

最後,把紀伯倫的一首詩送給每一個養蛙的,以及養娃的——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3種人格狀態
為啥那麼多人喜歡曖昧呢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