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咸豐帝身後的政變

咸豐帝身後的政變

「顧命」一詞出自《尚書·顧命》篇,講的是周成王將死,恐怕太子釗不能勝任,命令大臣召公和畢公輔佐太子。這就是顧命大臣的由來。追溯歷史,不難發現,顧命大臣的命運基本上都以悲劇收場,輕者革職流放,重者滿門抄斬。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帝留下弟弟恭親王奕訢向侵略者求和,自己帶著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及一幫親信逃到承德行宮避暑山莊。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病重,臨終前一天,他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宣布立皇長子載淳(同治帝)為太子,以上八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

另外,咸豐賜給慈安「御賞」印,賜給載淳「同道堂」印(由生母慈禧掌管),凡諭旨,起首處蓋「御賞」,即印起;結尾處蓋「同道堂」,即印訖,方才生效。

咸豐這樣安排,是希望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后聯合執政。 當時,清廷政治勢力主要有三股。

第一,朝臣勢力。

集中代表是顧命八大臣,其中載垣、端華、肅順為宗室貴族,景壽為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為軍機大臣。

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因上言力阻咸豐「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者。 咸豐皇帝朝服像(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第二,帝胤(帝王子孫)勢力。

咸豐死時,道光帝有五個兒子健在。其中恭親王奕訢30歲、醇郡王奕譞20歲,都年富力強。諸位兄弟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再加上大敵當前咸豐等人逃走,自己只是閑散親王、郡王,並無一官半職,卻要留守北京處理爛攤子。要往承德奔喪又遭拒絕,還未列入顧命大臣。舊怨新恨匯聚一起,他們與帝後勢力聯合,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帝後勢力。

就是六歲的同治帝與兩宮太后慈安、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卻是皇權的核心。兩宮太后的實權在顧命大臣之上,她們對顧命大臣決策的軍國大事均有不蓋章的否決權。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大臣同意,她們蓋章即能生效。

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後勢力與帝胤勢力的利益一致。 在朝臣、帝胤、帝後三股政治勢力對比上,帝胤勢力與帝後勢力佔有優勢。

咸豐可能想吸取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訓,但安排顧命大臣時犯下一個致命錯誤,沒有將朝廷三股政治勢力加以平衡。

不久,顧命大臣與兩宮太后的矛盾很快出現,慈禧、慈安聯手奕訢在北京發動政變,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被革職或充軍。廢除八大臣擬定的祺祥年號,決定明年改元為同治,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共同治理國家,繼而出現慈禧太后專權,影響中國歷史47年。

這一年是辛酉年,政變被稱為辛酉政變。而發生政變的地點又在北京,故又稱北京政變。

在辛酉政變中,慈禧曾風聞咸豐帝生前,肅順等建議他仿照漢武帝殺其母留其子的「鉤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後皇太后專權。這讓她清楚地意識到並預感到:這是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鍵時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個魚死網破。

在辛酉政變中,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抓住並利用官民對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強烈憤怒,對「承德集團」不顧民族、國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莊的極大不滿,把歷史責任全部加到顧命八大臣頭上,順便把咸豐到承德的責任也加到他們頭上。從而取得政治上的主動,爭取了官心、民心、軍心,顧命八大臣則成為替罪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為何跟隨李世民12年無一男半女
李鴻章與同事打架 曾國藩讓他受用終身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