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明朝,有一個比岳飛還慘的人

在明朝,有一個比岳飛還慘的人

深諳利弊權衡之術,進退得宜的人可以成為不錯的政客,卻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政治家。

公眾號:文史范兒

寫在前面:

空氣中沒有一絲風,壓抑,沉悶,如一張巨網裹得人喘不過氣來。

斷頭台,無情刀,鐐銬,鐵枷,一位披著灰色單衣,骨瘦如柴的老人拖著千斤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來。

蓬頭,垢面,連日的折磨已經使人看不清他的面容,只有那雙眼睛,那雙深邃堅毅的眼睛,還能令人想起他的傲骨,他的滿腔熱忱,他的特立獨行

……

他是于謙,是曾經為大明王朝延續近兩百年江山的「救時宰相」

然而,這個曾經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救時宰相」又為何會刀斧加身,被推上斷頭台呢?


這個為什麼,還要從1398年說起。

這一年,註定是明朝歷史上不可遺忘的一年。

那一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於應天病逝,舉國大喪。

而另一顆光芒奪目的政治新星卻在不遠處的浙江杭州橫空出世,冉冉升起。

他就是于謙。

于謙從小便喜歡讀書,而且天資極高。

有一次,他一身紅裝,騎馬過市。

小小年紀便如此「招搖」,自然引來滿街的人駐足留意。

這時,一位老者拉住他的馬,捋須道:「紅孩兒,騎黑馬遊街」

小于謙當即答道:「赤帝子,斬白蛇當道」

他的回答不僅敏捷果決,而且對仗工整,自有一番豪氣。

還有一次,有個和尚自於謙家的門前經過,

和尚見他有異人之相,大呼曰:「此子,他日救時宰相也!」

一時間,于謙神童之名不脛而走。

而且,宰相之志也漸漸在他的心底生根發芽。


于謙在23歲那年高中進士,後來又身兼晉豫巡撫之職。

他為官清廉,關心民生,在三晉大地與中原古城之間往來穿梭,獲得於青天的美譽。

十數年的艱苦歲月不長不短,卻足以磨礪一個人的意志,牢鑄一個人的信仰。

這一年,于謙在外省政績卓著,奉命回京就職。

明英宗時,宦官亂政,朝中王振當權,驕橫跋扈不可一世。

一時間,滿朝文武無不仰其鼻息。

當時,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

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打擊和排擠,漸成風氣。

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品,權當人情,以免遭打擊。

可于謙卻不以為意,「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他笑著說:「你們說的這些,都是百姓們自己的東西,未免他人非議,我不如就拿這兩袖清風,稍作留念吧」

為官十數載的于謙懷著一份赤子之心,北上赴京。

可是迎接他的,卻是一紙訴狀。

百姓們的擔憂被言中了。

這是于謙人生當中第一次入獄,而第一次便已是殺身之禍。

可這一切卻都源於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理由。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視於謙。

但在於謙回京之時,「三楊」已然去世,太監王振掌權。

當時,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

于謙這一回京,便剛好撞在了王振的槍口上。

于謙遭到彈劾,被判處死刑,關入獄中。

好在於謙的青天之名遠播在外,晉豫百姓和大批官員紛紛上書為他請求。

王振為平息眾怒,便將其貶官釋放。

這場無妄之災以笑料開始,以于謙死裡逃生而結束。


很快,于謙迎來了自己一生最重大的轉折點。

公元1449年秋,北方的也先大舉進犯。

明英宗朱祁鎮聽信王振進言,執意御駕親征。

留下郕王朱祁鈺監國後,便奔赴前線。

戰局瞬息萬變,不久之後,經土木堡一役明軍全軍覆沒,英宗亦被俘入獄。

消息傳來,引得一片震驚,滿朝文武一時皆束手無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三百年前北宋王朝的靖康之變猶歷歷在目,三百年後的大明江山也正危如累卵。

就在滿朝文武一時間惶惶無措之時,侍講徐珵說星象有變,應當遷都南京。

一言既出,亂作一團的朝堂頓時靜了下來。

突然間,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者,該殺。」

徐珵一時間啞口無言,匆匆離去。

此時此刻,群臣的目光都無一例外地注視著他,而歷史的焦點也正式匯聚在這位天命之年的老者身上。

最終,郕王朱祁鈺肯定了他的說法。

于謙奉命統領兵部,全權主持戍衛京師的工作。

自古道,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然而,儘管于謙成功獲得一眾大臣的支持,可此時的一番大義凜然,卻將自己立於眾矢之的。

因為,滿朝文武都知道,達成一致抗敵的共識只是小小的第一步。

所謂「天子守國門」,而現在大明王朝的天子卻已成為敵人手中的人質。

朝堂又再一次陷入了沉寂。

此時,擺在大明群臣面前的路只有一條。

唯有新皇登基,才能名正言順。

但是卻沒有人感冒天下之大不違。

這時,于謙第二次站了出來。

不久,郕王朱祁鈺在於謙的用戶下登基稱帝,是為景帝。

……

夕陽如火燃燒著半邊天際,瑟瑟秋風吹得四下樹影婆娑。

城上一抹清瘦的身影獨立城頭,影子不斷被夕陽拉長

城下兵士正列陣九門,嚴陣以待。

這次,歷史慷慨地向于謙伸出了橄欖枝。

一場事關明朝生死存亡的京師保衛戰在於謙的指揮下大獲全勝。


深諳利弊權衡之術,進退得宜的人可以成為不錯的政客,卻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政治家。

而于謙註定屬於後者。

京城一戰的勝利讓北方的也先徹底打消了滅亡明朝的野心。

於是,已成階下之囚的英宗朱祁鈺也如雞肋般被釋放回國。

一次戰略性的勝利本該換來滿堂喝彩,然而,擺在於謙面前的卻是另一番生死抉擇。

英宗獲釋,景帝怎麼辦?

於是,朝野上下圍繞著是否該接回朱祁鎮再一次爭論地不可開交。

最後,朝野的目光還是落在了于謙身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于謙投出了贊成票——英宗應當被接回。

所謂「功滿一身,謗滿一身」

于謙兩次歷史性的堅持,兩次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英宗回京後,徐程,王振餘黨一舉扶持英宗復辟。

與此同時,二人挾私報復,誹謗于謙想要擁立外藩。

于謙再次被下獄論罪。

有人勸他據理力爭,奮起反抗,他卻說:「亨等意耳,辯何益。」

這裡的亨是石亨,當初于謙兵出九門,力抗也先時曾重用此人。

彼時的知遇之恩只換來如今的構陷污衊。

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句「意欲擁立外藩」本就和「莫須有」同出一轍。

此時,復辟的英宗朱祁鎮也曾說「于謙實有功也」

不過他更知,不殺于謙自己的復辟之舉便師出無名。

于謙被綁赴刑場的那一天,史書記載「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

歷史總是充滿遺憾。

直到三十多年後,于謙案才得以平反。

而歷史也終究不會讓人失望。

他的墓被建在杭州西湖的邊上,與南宋名將岳飛遙相而望。

正如袁枚那句「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一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于謙一生一心為公的最佳寫照。

......

風起雲湧的大明王朝從來不缺牛人。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里,

寫了第一宰相張居正,

寫了第一廉吏海瑞,

寫了第一名將戚繼光......

卻唯有于謙擔得起「兩袖清風」四個字。

他堅持原則卻屢被下獄,

他挽救了明朝卻死在了一場欲加之罪。

那一天,

滿街的人望著斷頭台前的老人,聲淚俱下,泣不成聲。

不惑之年的于謙雙鬢微霜,往日健碩的身軀也不再挺拔。

但匆匆歲月卻始終無法消磨他的一身正氣。

他的眼神依然堅定,雙臂仍舊有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范兒 的精彩文章:

TAG:文史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