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住院後情緒特別不穩定,非常恐慌徹夜哭鬧,是有心理陰影了嗎?怎麼辦?

孩子住院後情緒特別不穩定,非常恐慌徹夜哭鬧,是有心理陰影了嗎?怎麼辦?

問:

從提問來看,家長很有心理健康的意識。

作為家長,難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令人手足無措的情況,特別是面對越小的孩子,越不知道該怎麼辦。

首先是孩子會不會有心理陰影呢?這個沒有絕對的定論。個體有差異,有些孩子住院治療像沒事一樣,很快就過去了,有些孩子則留下心理陰影,當日後有相似的環境時會喚醒當時的不良記憶(感受),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沒有妥善處理好,則會加重,可能會變成遷移的泛化性的影響:即不需要相同環境,只要是能帶來這些感覺的場景都會有不愉快的感受。

這些感受疊加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形成心理問題。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該怎麼做?

母親是個重要的角色。對於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來說,母親(或者其他固定養育者)是最重要的,最親近的最熟悉的人的味道、聲音、氣息、動作等是孩子能感覺到的安全的所在。所以,在他們害怕的時候,母親能給到最有效的安撫。

但是,他們為什麼特別折騰母親呢?別人抱就不會那麼哭鬧?也是因為安全感所致。因為只有在母親那裡才能最真實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恐懼)。在其他人那裡,他們知道節制。

那麼,就讓母親離開好了?

NO!因為這才是心理創傷的根源。

情緒只要經過充分的表達、流動就會消解,否則就會壓抑、埋藏,形成心理癥結。嬰幼兒期是無條件的愛的建設的基礎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感受到母親無條件的接納,就會形成穩定的、安全的、信任的內核,我是值得愛的,我是有價值的。否則,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當我感覺到恐懼的時候沒有人可以保護我,更可怕的是,在我最害怕的時候母親拋棄我!

所以,如果在母親這裡可以肆無忌憚地哭鬧,然後得到安慰,孩子會建立良好的自我全能感。當孩子感覺到夠了的時候,就會停下來,愛餵飽了,就不餓了。

孩子與母親的關係總是磨人的。因為母嬰有一個共生的關係,從懷胎到撫育,母嬰間的緊密聯結超過任何關係,這也就導致了母嬰之間更容易有情緒上的粘連。簡單來說,母親更容易感覺到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更多地通過母親的回應建立情緒的底色。

與此同時,孩子的情緒喚醒了母親的記憶,如果母親在自己小的時候沒有被耐心地對待過,母親就很難有能力耐心地恰當地回應孩子,這就是心理遺傳。當然,再有耐心的母親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哭鬧難免疲憊不堪,這是個極大的考驗,如果母親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照顧孩子,扛不住也是正常的。這裡要區分,是情緒上有更大的困擾還是體力上的不支為主,當然也可能兩者兼有。

這時候就需要家裡人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幫助。母親是孩子的容器,而丈夫是妻子的容器。孩子的成長決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情,家庭的理解與一致非常重要。所以,當母親疲憊的時候,其他人需要給她提供有效的支持,好讓她有精力繼續照顧孩子,而不是責怪母親(沒有用連個孩子都哄不好之類的),雪上加霜。

需要提醒的是,父親在這個時候,也相同的容易被喚醒自己早期有過的不良記憶。比如,父親一開始還挺有耐心地哄孩子,發現哄不好,孩子還是一直哭,父親就作勢丟出孩子,並且吼到:再哭,再哭我把你丟掉!!!

曾經有個個案就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有過這樣一幕,父親因為自己不舒服哭鬧,說要把自己丟到水池裡淹死算了……案主說起來的時候眼裡滿里傷痛……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越小的孩子越能懂得父母的情緒,他們天然地不需要語言就知道父母到底愛不愛自己。

最後,關於嬰幼兒哭鬧的問題,母親也要學會放過自己,你肯定是盡了力的,你也有疲憊的時候,放下當完美母親的自我要求,在這個當下,你已經做到了最好。

——End——

資深職業心理諮詢師 企業舞動導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映凌 的精彩文章:

北大留美學子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親子之愛與恨何以如此濃烈?
情愛問診5:大齡又沒男朋友,春節害怕回家怎麼辦?

TAG:許映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