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風俗圖

中國古代風俗圖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好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本組收集了一些反映中國古代風俗的圖片,供大家欣賞。

宋 燃爆竹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宋 教坊自樂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閑自娛。

明 拜年送名片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唐 飾梅花妝傳說 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 ,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這樣裝扮;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晉 饋春盤《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宋 宮中賜銀幡《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云:『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明 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唐 放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宋 蠶卜宋楊萬里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云云。

明 走百病上城頭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清 猜燈謎《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清 請紫姑神。《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雖為一種迷信活動,實則含有對舊社會不幸婦女的深刻同情,並希望她有保護善良人們的神力。

元 結羊腸《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曆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清 走百病摸門釘清《月日紀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蓋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一種健身活動。而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

唐 送窮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韓愈有《送窮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宋 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

宋 鬥草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鬥草情形。見畫中題詩。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宋 迎富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采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祿積餘》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

周(鄭國)

踏青高亨《詩經今注》說:『鄭國風俗,每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說是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洧二河的邊上,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這首詩正是敘寫這個集會。』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晉 流觴賦詩《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證明周代已有到水邊洗滌污濁、消災去病之俗。所謂修禊,即指臨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晉代,變為臨水流杯的文人聚會。

北朝 踏青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代在清明時踏青,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即描述清明踏青春遊情景。

唐 內宴冷餐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饊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宋 擔酒上墳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明 鬥百草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啟《鬥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眾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唐 祭掃《東京夢華錄》:『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在唐代寒食掃墓,後來與清明祭掃合為一事。

唐 走馬射箭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五代 盪鞦韆《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又為打球、鞦韆之戲。』註:《古今藝術圖》云:『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戰,以習輕戲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

清 賣柳條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詩人楊韞華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

唐 浴佛節。《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念佛號者,輒以豆記其數。至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煮豆微撒以鹽,邀人於路請食之,以為結緣。今尚沿其舊也。』

宋 掛五綵線《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椹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

宋 染紅指甲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

遼 射柳《遼史·禮志》載:契丹族為祈雨,進行射柳活動。先置百柱天棚,後奠先帝。皇帝、親王、宰執依次射柳;敗者向勝者進酒。第二天植柳天棚東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賜賞。後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

明 飲菖蒲酒明代詩人瞿佑有《菖蒲酒》詩云:『採得靈根傍藕塘,只因佳節屆端陽。金刀細切傳縴手,玉 輕浮送異香。廚薦鰣魚冰作鱠,盤供角黍蔗為漿。同時節物充筵會,縱飲何妨入醉鄉。』

清 掛鐘馗《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鍾馗像供之。後民間亦多供奉。

金 曬書翻經《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捲軸久則有白魚。』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晒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清潘弈雋有《六月六日晒書詩》。

唐 蛛絲乞巧《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宋 穿針比巧周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掃庭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綵線連續穿過為巧。《醉翁談錄》:『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

宋 供摩侯羅《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製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

清 丟巧針《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或名丟巧針。清代詩人吳曼雲《江鄉節物詩》:『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余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綉出鴛鴦不度人。』

清 拜魁星清代台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元 盂蘭盆道場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

明 放湖燈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清蔣有尨《西湖竹枝詞·放湖燈》詩。湖燈,即在小板上用彩紙做成荷花狀,中點蠟燭,又稱『水旱燈』。傳說水上放燈是為亡魂引路;與上元在陸上張燈有別。

清 荷葉燈《燕京歲時記》:『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製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

清 雞冠花供祖以雞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風行。《東京夢華錄》:『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索食。』《夢粱錄》載:南宋同。此習迄清代仍存。《楓窗小牘》:『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另有祭祖節,在十月初一日。

遼 屠狗狩獵《遼史·禮志》:『八月八日,遼俗屠白狗於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後七日,中央移寢帳於其上。』立秋日,漢人也有簪葉之風,如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時序。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撲插鬢邊。』

唐 拜新月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

宋 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八月,是為秋社。陸遊有《秋社》詩云:『雨余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

宋 錢塘弄潮有《看弄潮詩》云:『弄罷江潮晚入城,紅旗颭颭白旗輕。不因會吃翻頭浪,爭得天街鼓樂迎!』可見市民對弄潮兒像接待英雄一樣歡迎他們。

清 供兔兒爺中秋祭月、供月光紙的風俗,在明代已然盛行。清詩人張朝墉《燕京歲時雜詠》云:『蟾宮桂殿凈無塵,剪紙團如月滿輪。別有無知小兒女,燒香羅拜兔兒神。』兔兒神或兔兒爺,用泥製成,身披袍甲,頭戴戰盔,背插小旗,手執長棒,五彩塗畫,裝以金銀,吸引兒童喜愛。

清 走月亮以前江蘇地區的婦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結伴在月下遊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云:『中秋共把斗香燒,姐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雲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中的乾隆下江南
一代女神赫本未公布的舊照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