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史為鑒 還歷史本來面目——以《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為例談當下地方文獻的整理

以史為鑒 還歷史本來面目——以《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為例談當下地方文獻的整理

以史為鑒還歷史本來面目

——以《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為例談當下地方文獻的整理

Taking history as amirror Also history as they really a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sorting of local literatures in the case of the emperor"s review of xiao yuncong diagram of liSAO tu

沙鷗

shaou

內容提要:蕭雲從是明末清初畫家,其中一生中最為代表性作品就是《太平山水圖》和《離騷圖》。自乾隆見到蕭雲從《離騷圖》後,大為讚賞。但由於蕭氏在注跋文中有隱含譏諷當朝言論,故而乾隆借其圖繪不全,令門兆應補繪蕭氏《離騷圖》,故而就有了《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之本。文中說明了蕭氏繪畫與乾隆補繪各自的動機,並輯補了欽定本所刪注跋文八千餘言,強調了當下地方文獻整理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Contentof the feedXiaoYuncong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was a painter, one of the mostrepresentative works in his life is the peaceful scenery photo"and" li SAO figure ".Since qianlong saw Xiao Yuncong stiesfigure and greatly appreciated.But because xiao has implied sarcasm in notepostscript collapsed, speech, and qianlong borrow the figure painting is notcomplete, the painted door signs should fill xiao li figure ", so therewas the king James fill paint Xiao Yuncong li SAO world map.This paperillustrates the painting and xiao qianlong draw their motivation, and albumfilled by king James delete note eight thousand Yu Yan postscript, stressedthat the current local literature from several aspects that should be paidattention to.

關鍵詞:蕭雲從離騷圖乾隆地方文獻

KeywordsXiao Yuncong Li SAO figure Emperor Qianlong Local literature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皇帝親自參與編修的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歷時十三年編纂而成。為收集圖書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歷時七年以獎勵的方式從民間、藏書家、地方政府等管道共徵集圖書12237種。以謹慎的態度實行三審制度編輯整理歷史典籍。通過獎懲保證了抄錄底本的正確率,使得校訂工作順利進行。《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因而對保存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貢獻。如《四庫全書》保存中國歷代不少接近失傳的典籍,並校正典籍中的訛誤脫漏。但乾隆以修書為名,企圖籠絡漢人,麻痹和禁錮漢人的思想也是存在的事實。修書期間對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分別採取全毀﹑抽毀和刪改的辦法﹐銷毀和篡改了大批文獻。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原因是「胡虜」、「匈奴」在清代是是對朝廷的不敬。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有「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之句,此「膻腥」也因為犯忌,被改作「亦凋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也同樣被改成「一個半個挽雕弓」。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下面僅就《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之例,來談談乾隆對古籍整理功與過以及對當下地方文獻整理的一些啟示。

蕭雲從《離騷圖》的動機與乾隆補繪《離騷圖》的動機

蕭雲從是明末清初的大畫家,姑孰畫派的領袖,他繪畫、書法、詩歌、古文字學、文獻學、考據學等皆精,然最為讓後世仰慕的還是兩部版畫,一個是《太平山水圖》,一個就是《離騷圖》。因為蕭雲從是反清人士,曾經參加過復社[1],故而在當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由於蕭雲從繪製《離騷圖》的動機就是「使後人反覆玩繹,凄絭以想古人處亂托憂之難」[2]。是對明末統治者的腐敗,封建道德的淪喪,感到痛心,因而聯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當時的處境以及著作,而欣然「尊騷為經,則不得不尊騷而為圖」以「用備後來之勸懲」[3]的。

在蕭雲從《離騷圖》原本中,我們可以看出蕭雲從對屈原的研究是有著深刻的體會的,當他面臨明朝的腐敗無能,抗清的希望非常渺茫的時候,以至於清軍入侵到自己的家園之時,他不得不移居到抗清的最後據點高淳[4]。

此時,已是清順治元年(1644),朱由檢也弔死在煤山。他看到國家的滅亡,想到明末的政治腐敗,自然聯想到屈原的時代的政治背景,竟然如此的相似,他感慨萬分,於是借屈原的《離騷》詩,用了一年時間創作完成了《離騷圖》的經典之作。他的學生張秀壁在《天問圖跋》中說:「余侍師側,備校錄,計逾年而圖始成,……而購者欲穿鐵限矣。」[5]蕭雲從也在《離騷序》末署「乙酉中秋七日題於萬石山之應運堂」[6]。這些圖情動於中,感觸尤深。

雖然據蕭雲從在《離騷圖》目錄凡例所稱《離騷》、《遠遊》諸圖,因兵燹闕佚[7]。僅存64圖。但每圖後面各載原文,並加註解。這些註解重在闡明作圖的意義。這些圖都以人物為主,襯以怪獸、龍蛇、山川、雲霧、花草、飛禽、樓閣、鐘鼓、弓箭等,每一幅都表現出屈原作品的某一段內容。而構圖和人物、鳥獸等形象刻劃,也適當地表達這些內容。

鄭振鐸稱讚「其衣冠履杖,古樸典重,雅有六朝人畫意,若『黃鐘大呂之音』,非近人淺學者所能作也。」[8]是十分中肯而恰當的。

以乾隆時門應兆所補繪蕭雲從《離騷圖》與蕭雲從原繪《離騷圖》相比,也可看出動機所在。僅《靈蛇吞象》一畫,就有很大區別,門兆應所畫之蛇,與現實生活中蛇之形象沒有兩樣,而蕭氏原作所畫之靈蛇,首部為龍首,明顯寓意深刻,隱射了入清異族的不自量力,依然有復明之希冀。

觀看蕭雲從的《離騷圖》,我們發覺獨創頗多,而其《離騷圖》內容大多都有其象徵意義。

如蕭雲從在《東皇太一》中,並沒有按照屈原歌辭中的順序來描繪巫之主祭者在祭壇上撫劍前進,鎮席布芳,進餚蒸,奠桂酒。然後壇下群臣姣服偃蹇,曼舞相侍。以及緩節安歌,在竽瑟中浩唱的景象。而是著重描繪東皇太一身著帝服,手持寶劍,莊嚴肅穆的神情。刻畫了虔誠、嚴肅的四位女巫在鎮席、布芳、進餚、奠酒;以及試吹竽、鼓瑟的場景。這種反其道而之的手法,給觀者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使人想像大型歌舞即將開始。

東皇太一是楚人所祀五帝之一。是五帝為首,乃天神之最尊貴的神。東皇謂其方,太一崇其位。其神為歲星,為戰神。蕭雲從描繪東皇太一的意義,是把反清復明的鬥士比作戰神,堅信一定能夠早日凱旋。畫面祭祀東皇太一是為了借其神威以達到戰勝清軍,起到復明的作用。

而在《雲中君》中,「蕭雲從描繪雲神駕龍車,頭偏向祭者,並將龍頭也牽向祭者。而把龍身、龍車和雲神的一部分隱在雲中,以說明雲神暫時降臨,倏忽即去,遊覽四方,而象徵雲在天空飄蕩,來去不定之意。雲神和龍的形象刻劃都富有感情。在畫面的下方,蕭雲從寫兩祭者手捧祭品,相對跪於地上,頭仰向雲神,表現出無限虔誠的神態,深厚的感情;同時也有嘆息憂傷的心情。」[9]

「雲中君是雲神。在勞動生產過程中一刻不能離的,除了陽光,就是雨水。雲行雨施,祀雲也就是祀雨;人們對雲神的深厚情感是包含著極其現實的生活意義的。」[10]蕭雲從的《雲中君》的意義在於象徵,明即將滅亡時希望有一片祥雲飄來,以達到神的德澤與日月共明,趕走籠罩在明遺民頭上的烏雲。

在《東君》中,「蕭雲從描繪東君雙手捧日、俯瞰下方,駕龍車,車上的雲旗飄揚。隨行男女二神,男背弓,以手捧箭,為射天狼之用。女手執靈芝,象徵東君永恆不滅。他更巧妙地畫出了五個鼓散在車輪下的雲中,來說明車輪不斷轉動,從麗影當空到西山墜落,始終運行不息,給人以光明的、偉大的、具有永久意義的美感。」[11]

「蕭雲從不描寫巫女歌唱、舞蹈場面,而側重繪出彈大琴,擊大鼓,吹大笙,鳴大篪,叩鐘,搖動鍾架柱等的情景」。「在畫面右下方一位靈巫,可能是主祭者,他負責著指揮樂隊。這些靈巫也都在雲中,他們跟著東君運行,對太陽的禮讚。」[12]

東君是太陽神,它表現人們對太陽神的崇拜和歌頌,歌頌其偉大無私。他希望太陽神能夠永久地在天空停留,不息地運行,放射光和熱,使明遺民有著富足安定的生活。

在《山鬼》中,蕭雲從並沒有「描寫山鬼住在巫山竹林深處的情景,而重在刻劃山鬼的性情溫和,姿容秀麗,身被薜荔衣裳,系著女蘿帶子,眼似秋波含情,而又嫣然淺笑的美女形象。她駕著赤豹拉辛夷做的車子,文狸在旁邊推,石蘭做車蓋,杜衡做飄帶;她一手拿桂枝旗,飄揚天空,一手執香花,打算送給她的愛人。」[13]

「蕭雲從畫了雷公和猿猴,使人們想像到雷填填,雨冥冥,天昏昏,猿啾啾,風颯颯,木蕭蕭的凄涼景象」[14],從而襯托出山鬼思念情哥憂傷的情緒和狀態。

蕭雲從塑造的山鬼,並不是特指楚國境內的于山,也不是楚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巫山神女。他暗示出明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渴望。然而這種渴望在清軍的侵略下變得暗淡無光。譴責了清軍入侵的無理行徑。

在《國殤》中,蕭雲從體會最深,他的愛國情感與屈原是一脈相承的。他知道屈原的《國殤》「是楚人祭祀以大將軍屈匄為代表的丹陽之戰為國犧牲的戰士的樂歌」[15];他知道屈原「寫這篇祭歌,在描寫戰爭的場面中,從敵勝我敗之處入手,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客觀歷史意義的。懷王后期,楚國和秦國曾發生過幾次戰爭,都是秦勝而楚敗。楚國人民為了保衛國家,所付了的犧牲代價是非常慘重的。所以當懷王受秦欺、被秦俘,死在秦國之後,強烈的復仇情緒,在民間就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堅決口號。因而在祭神時不但最後一篇列入陣亡將士,而且用極其沉痛的心情,歷史地描繪戰爭實況,以示不忘,而資激發。這裡可以看出屈原愛國情感與人民血肉相聯之處」[16]。

他畫這幅插圖是有其獨創性的。「他塑造了英勇不屈的戰士形象,身體魁梧,氣宇軒昂,手裡拿著秦弓和長劍,身披犀牛皮的鎧甲,與敵人奮勇作戰,雖然敵強我弱,敵兵衝破了我們的陣地,踐踏了我們的戎行,車上四匹馬,左邊的騎馬陣亡,右邊的又負了刀傷。在這種情況下」[17],原文是「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蕭雲從卻畫出中間夾車轅的兩匹服馬,仍在拉著戰車前進。車上的旌旗仍在空中飄揚。以示與敵人頑抗到底,而與『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毅兮為鬼雄』的精神相合。他歌頌了在衛國戰爭中英雄們的崇高質量,堅強鬥志。人們看了這幅畫對國恥的洗雪寄予無窮希望,它體現了當時廣大人民反清復明的敵愾心情。」[18]同時也是對反清復明為國犧牲的勇士的崇高敬意。

我們在蕭雲從的畫作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顆正直的心在頑強地跳動著,它在斥責世道的渾濁,它在傾訴著愛國的衷腸和不被世人理解的哀怨。

尤其在《天問》一文中「靈蛇吞象,劂大如何?」配以插圖具有影射現實生活和現實世界的意味。

他畫了一條長蛇,蛇身似乎包圍著象,蛇嘴咬著象的屁股的一邊,而象穩定地站著。使人們一看便知這條大蛇是吞不下這頭象的。隱喻侵軍企圖吞併中原是徒勞的。這種賦予了版畫藝術的思想性也正是蕭雲從繪畫理念的可貴之處。

蕭雲從入清卻不肯做官,雖然在江南久負盛名,但卻是在死後百年,乾隆弘曆才見到了四庫館送來蕭雲從的《離騷圖》,才「始識雲從其人」[19]。並在其畫作上題詩以贊。

「四庫呈覽《離騷圖》,始識雲從其人也。群稱國初善畫人,二王惲黃伯仲者。二王惲黃手跡多,石渠所藏屢吟把。蕭則石渠無一藏,侍臣因獻其所寫。堪備寶笈之遺闕,事屬文房敦儒雅。展觀長卷四丈余,觀之不厭意弗舍。崇山覆嶺繞回谷,古寺煙村接書社。士農工賈莫不具,飛潛動植乃咸若。運以神而法以古,麗弗傷艷富如寡。快哉名下果無虛,圖末識語嘉誠瀉。德壽曾賞晞古圖,自憐作此終田野。豈知一百餘年後,果入石渠珍弗假。是老人願竟天從,剪燭長歌題筆灑。」[20]

蕭雲從《離騷圖》組畫,被獻給乾隆。除了繪畫的技藝高超使乾隆讚頌之外,但在細細玩味之後,聰明的乾隆還是被繪畫的隱喻性弄得大吃一驚。此圖是根據屈原《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篇什創作的。初刻於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可惜歷經130年,只剩下64圖。細心的乾隆皇帝,在讀完蕭氏《離騷圖》補註,一下子就發現了蕭氏的反清意圖,他的《靈蛇吞象》意圖明顯映射清政府的侵略行徑。但乾隆皇帝還是冷靜地採取冷處理的手段,彷彿並未理會,而是聰明地借惜其不全之由,乃命四庫館繪畫分校官門應兆補繪了91圖,加上蕭雲從原有的64圖,共155圖,編纂成書。《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是這樣記載的:「國朝蕭雲從原圖,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補繪。雲從字尺木,當塗貢生。考《天問序》,稱:屈原放逐,彷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佹及古聖賢怪物異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是《天問》一篇,本由圖畫而作。後世讀其書者,見所徵引,自天文、地理、蟲魚、草本與凡可喜、可愕之物,無不畢備,咸足以擴耳目而窮幽渺,往往就其興趣所至,繪之為圖。如宋之李公麟等,皆以此擅長。特所畫不過一篇一章,未能賅極情狀。雲從始因其章句,廣為此圖。當時咸推其工妙,為之鐫刻流傳。然原本所有,只以三閭大夫、鄭詹尹、漁父合繪一圖,冠於卷端。及《九歌》為九圖,《天問》為五十四圖。而《目錄》、《凡例》所稱《離騷經》、《遠遊》諸圖,並已闕佚。《香草》一圖,則自稱有志未逮。核之《楚辭》篇什,掛漏良多。皇上幾余披覽,以其用意雖勤,而脫略不免。特命內廷諸臣,參考釐訂,各為補繪。於《離騷經》則分文析句,次為三十二圖。又《九章》為九圖,《遠遊》為五圖,《九辨》為九圖,《招魂》為十三圖。《大招》為七圖,《香草》為十六圖。於是體物摹神,粲然大備。不獨原始要終,篇無剩義;而靈均旨趣,亦藉以考見其比興之原。仰見大聖人遊藝觀文,意存深遠;而雲從以繪事之微,荷蒙宸鑒,得為大輅之椎輪,實永被榮施於不朽矣。」[21]

看起來補繪冠冕堂皇,但細看補繪的《靈蛇吞象》就可見其用意。靈蛇由原來的龍頭變成了草蛇之首。其蕭氏注文也全部刪減。從這裡就不不難看出乾隆重新繪製《離騷圖》的真正動機所在。如果沒有其他動機,乾隆也應將蕭氏原刻本保留,然只將其存目,並未依原樣翻刻保存。

我們現在重新審視這《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圖》,應該肯定門應兆奉命後,曾認真地將蕭雲從的原作,都重行臨摹一遍。但補繪後的《離騷圖》,與蕭之原刻《離騷圖》相比,無論在形象上,以及用線的功力上,都顯得差距很大。

雖然乾隆在宣傳蕭雲從繪畫成就功不可沒,其功在《四庫全書存目》介紹了蕭氏原本的基本狀況和缺失之圖。然《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過在「大非尺木原意,而圖亦庸俗不足觀。」[22]已是典型的篡改之作,名義上是補繪蕭雲從《離騷圖》,實際上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改編之作,他破壞了原作的「精美巧思」,甚至將蕭雲從的全部序跋注文刪去。據對照蕭氏原本《離騷圖》共刪去原文近八千字。

《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跋注文補闕

《欽定補繪蕭雲從離騷全圖》是以蕭雲從殘本為底本,在乾隆時期編撰補繪的一部較為全面的畫集,但乾隆為了達到禁錮漢人的思想,在補繪的同時刪去了蕭雲從的跋文和注文,以及序文,甚為遺憾。今根據民國十三年蟫隱廬影印《陳蕭二家繪離騷圖》版本,尋出所刪序跋注文共計八千餘言。公布如下:

其一刪去原本序文三篇。現補闕如下

《離騷圖經序》:蜀人柳中丞客廣陵為余談《毛詩》畫卷,蓋所見僅墓門有棘數幀精妙,非近代作者所能倫異,時得《山海經》圖刻本,詭奇生動,疑即古人之潰法,為陶淵明之所流觀者,然楚大夫之騷繼三百啟六朝悲吟唏噓,尤於今者為宜。若《天問》等篇,神怪恍惚,實有與伯益經景純傳相發,明者是不可以無圖,而中江蕭尺木氏,始為之。或曰:蕭精於畫,故嘗圖。姑孰山水寶於一時,此其再舉也。或曰:應東海宋荔裳之請也,民部遠懷其宗玉,故章之。或曰:尺木博學不樂仕,七音六書九章無不淹人,是其豹之斑也。尺木之言曰:予何能初固前人之陳跡而視之,以為新也。歟!余惟賈傳柳,柳州憑弔三閭則以漢唐之,世有似楚懷,而漢唐何時賈柳,何遇其亦未可躋之於正則也。尺木窮甚於洛陽河東能以歌陶哭號尚友乎,騷人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余於此蓋有不忍悉者矣。河濱李楷。

《離騷圖序》:宋郭思畫論始例規鑒,謂其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也。夫有圖而後有書,書義有六,而象形、指事猶然圖也。六經首易,展卷未讀其詞,先玩其象矣。楚三閭大夫作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而其徒宋景以企淮南、長沙、朔、忌、向、褒輩皆擬之,遂尊為經,豈不以騷者,經之變也。詩無楚而楚有騷。文王化行南國,漢廣江汜皆楚屬,已列十五國之。先騷為經,而經有圖不啻溯源於河洛矣。竊見信州石本六經圖,如律呂、衡璇、禮器、小戎、豳風,每多偽謬,僭意紏訂之矣。近睹九歌圖不大稱意,怪為改竄,而天問亦隨筆就稿,大約征形爍理,使後人反覆玩繹,凄絭以想古人處亂托憂之難。而環琦卓譎足以驚心動魄,知陰陽鬼神之不可測,俾朋治亂之數,芳穢之辨有自來爾。如窮文絕艷以視楚騷者,則不知騷之為經故也。然吾尊騷於經,則不得不尊騷而為圖矣。況離騷本《國風》而嚴斷於書;九歌、九章本雅頌而壯敬於禮;奇法於易,屬辭比事於春秋。司馬史稱其志潔,行廣與日月爭光,而漢宣帝以為合於經術,豈余之臆說耶。蓋聖人立象以盡意,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一畫之中,隱括遐渺,乃世亦尊六經於文詞,而不研其義,不研其義,則制器尚象,上綉下繪,以目治之者鮮矣。馬鄱陽通考載六經譜數百條亦謂騷,有香草、漁父諸本,乃知覃精於經者,必稽詳於圖而已。紫陽夫子深惜樂記說理而度數失傳,易脫卦象,離騷無能手畫者,索圖於騷與索圖於經並論又可知矣。余不敏,抒毫補綴,一宗紫陽之注,用備後來之勸懲,而終嘆古人之不見我也。乙酉中秋七日題於萬石山之應遠堂。

《畫天問圖總序》:蕭子曰:畫家之工於堵壁,其楚先王之廟之遺乎?古者屍居監觀,以為天道人事之正,象物而動,神禹鑄鼎,文周勒鍾,其來遠矣。第媺迪則吉,從慝則凶,俯仰之間,憂樂之頃,相應如響。乃暴者自謂有命在天,投龜詈之,囊血射之,悠悠蒼天,亦無可如何於若輩矣。然則天至此,其不可問邪?問之不可而復有對之者乎?對之不得而復有畫之者乎?仰何愚哉!夫嬴秦恃其富強,鞭笞天下,屈子見宗廟祠堂,不忍復會於荊棘中,而不甘遽死,逐事呵而問之,彼其中豈不知福善禍淫之若循環然邪?意謂天必有不可明告於人者。與人之必有不可解於天之敵者,只此殘粉況丹,照曜四壁間者,凄凄然可相索也。獨怪楚之篳路藍縷,啟于山林,而博物如倚相者,尚未數數,何獨考上國之製作文章而為之歟?彼繅冕卷衣,則五帝之綉會,三王之冔收牟追也。箾鏞圭黻,象珥魚箙,則元公之記於考工也。圖其事者,先稽其典,則明法物之不可廢也。至於舞干蠻遏,環轡戎歸,則知遠方之宜率服也。鼓刀負鼎,則慶賢人之遇也。醢身披髮,則慟忠直之窮也。石腷桑育,虎乳鳥燠,脫焚出泉,則紀聖人之生不偶也。燭龍之啟其長夜也,岐蛇之斃於自噬也,縫裳亂倫之霣首也,棘林肆情之蒙羞也,牛飲之膘也,蟲屍之爭也,此其儀型可鑒,而報復無殊者爾。若夫大荒內外,亦何所不有。獸作人言,鳥傾仙藥,長蛇吞象,委虯負熊,白龍輕身,赤鳥解羽,此豈寓言托諷哉。征於形,格於理,宛然目前在也。乃如八柱之為斡維,九城之不撞折,出湯谷者次濛汜,安屬放者恆曜靈,三足之鳥,缺唇之貌,貞明於亘古者,孰得而翳之哉?合而觀之,無幽淑而不彰,無隱悖而不殲。被饞者有蚤名,竊據者無蟭類。不得之於身,必得之於子孫。卜吉凶於《大易》,詳褒刺於《春秋》,何如披圖而按,雖強梁紋闇之失,未有不悚然知愳者矣,而況有屈子之間,反覆悲吟以發其深思哉!夫秦有天下,焚燔《詩》《書》,坑絕儒行,此其罪其惡,較之無德而鯨吞四海者,更極大也,天豈容之乎?嗟夫!秦方自謂一世萬世矣,孰知宮中嫪毒,身為奇貨。伯翳、非子之祀,斬之久矣。蘇軾謂六國未亡而秦先亡者,是也,又何待楚之三戶也歟?屈子固明知之,而不敢道也。不然,左圖右史,豈欺我哉。經曰「惟庚寅吾以降」,嘗讀《楚世家》,吳回代重黎與昭王卒軍中年日,皆系此,以為荊楚歲時之重。余為圖之紀,適相遘也,乃作斗彀於菟終焉。

其二刪去跋文二篇,補闕如下。

張秀壁《天問圖跋》:余師之學,博而能精。不能偏觀而盡識者,獨繪事也歟哉!然而麟角專場,虎頭讓席,即以繪事名天下矣。極古今名象之,微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之情,濡以蛾綠,運以鼠須,俾觀者,疑胸頓開,飢目得飽。如茲天問之圖,五十有四冊,附以自注。編繫於下,錯取叔師之義,子厚之對,晦庵之注,萬里之解。包舉折衷,略無剩蘊,可不謂神哉。余待師側,備較錄,計逾年而圖始成。於是孫蘭借靈,婦駔竟市而購者,欲穿鐵限矣。故自閭巷以迄四方後生耆宿,莫不捐百慮奉,一函指顧,歡躍未能罷去。若觀郭禿之呈於中宵燈下也。不知其出於鉛槧而屬腐棗爾。畫師行且老,非深思好古,殫心絕技,誰肯任是者令及門之徒,贊一辭於雁鶩之尾,既不可得世,且謂屈子取不根之說,憤激彷皇,上咎真宰,非如騰蘭水陸之教能肖其情,則當日,古廟長牆,金碧森列。啟王孫之呵殿者,蓋亦取意不取像,安能與刻舟索駿之徒同類而其笑之哉。世如通其說,一言之知,或以余為哀梨,不知其出於精且博之。外者又非款啟之所能識也。門人張秀壁百拜敬題。

蕭雲從《畫九歌圖自跋》:余老畫師也,無能為矣。退而學詩,熟精《文選》,怪吾家昭明,黜陟《九歌》。取《離騷》讀之,感古人之悲鬱憤懣,不覺潸然泣下。復見世工山鬼,如獰鬿,而太一、東君兩司命殊無分辨,二湘同慮嬪,河伯類天吳,遂落筆改定粉勻丹堊。同人竟麗供役玩好取賤,一時懊悔無及矣。畫成復贅數語,以見良工苦心,不敢炫鬻奇譎,而一本於紫陽先生之義,明其非戲事也。沈亞之謂三閭大夫,作山鬼,篇成,四山忽啾啾,號嘯聲聞,十里外草木皆萎死。仰何幼幻邪,忠臣霣霜,孝婦降旱,一念之誠,慘動天地理或然歟。仆本恨人,既長貧賤,抱屙不死,家區湖之上,秋風夜雨,萬木凋搖,每聞要渺之音,不知涕泗之橫集。豈復有情之所鍾乎。謝翱擊竹如意,哭於西台,終吟《九歌》一闋;雪庵和尚泛舟貴陽河,讀《楚辭》畢,則投一紙於水中,號鳴不已。兩人心湛狂疾,戀慕各有所歸,使見九歌之圖,則必有天際真人之想颺拜舊識,破涕為笑,或未可知爾。余浮沉斯世,既不為廣文,亦不為水部,戴種種之髪,拾古人之殘膏剩馥,而渲未染碧,照耀自娛,樗散而終天年,則亦巳矣。寧欲其見知於後世也哉,況圖之所載,終非人世間事,故得縱其衰憊之才力,以極人耳目之不經。然而冥心澄慮,寄愁天上而幻出之,所謂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者,畫師亦難言矣。嗟乎,屈子棲玉笥山,作《九歌》以樂神,又托以風諫。彼其時尚有擯之者也,有讒之者也。我將何求乎?吾用此與《天問》諸圖,錮鐵函中,沉於幽泉,使華林諸君子庸補蕭選之闕云爾。

其三,刪去蕭氏注文64條。補闕如下:

1,《九歌傳》注文:九歌如鳧翳諸詩也。朱子謂,本以懇忱不忘吾君故國之義。令讀者不見其奇而規於正也,庶無愧于丹青矣。

2,《東皇太一》注文:太乙,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玉琳、璆鏘、瓊芳、蘭藉、獻享之麗也,繁會、樂康禮樂之盛也,生為聖君,沒為明神,昭格吁誠,幽顯不二,和平只聽神,具醉飽矣。昔人謂,屈子愛君無己之義,非幻也。蘇氏曰:愛君莫先於尊君,故圜丘方澤,以祖配天,忠孝之至也。

3,《雲中君》注文:謂雲神也,亦見《漢書·郊祀》之《志》。《禮》云:觸石而生,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天下。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叆叇之中有望龍髯,而莫可扳者,金螭日讀之,令人有天顏,咫尺之思,兩河之間,曰冀州,《禹貢》敷土之始也。舊註失之。

4,《湘夫人注文:舜陟方於蒼梧,二女死於湘江。今有黃陵廟焉。昌黎謂娥皇正妃,故稱君。女英自降稱夫人也。據此則兩章應合圖之矣。昔以為非堯二女也,湘江之中有二神焉。水屬侌,故以女名也。夫駕飛龍而荔拍蕙綢,蓀橈蘭旌,翩翩容與不可再得,豈非遂古之荒璚而飛仙、神嬪幻於叢霄之上哉。虞庭制度雖未極備,而袗衣鼓瑟,豈必蒙茸飄忽以敝天下,後世如是也。第感甄賦以慮妃,高唐歌於神女,美人君子所以極婉戀愛慕而莫得竟者,自古然也。嗟乎!心之悲矣,瞻靡定矣。昔考亭為道學,宗其注,此篇極盡情致,皆本於天性彝倫而出之,豈拾香草於江沅者哉。吹參差,怨長期,麋在庭,蛟在裔,九嶷逍遙者,誰乎?則沉湖之鼎,號烏之弓具存焉。爾經營慘淡,不獨在解衣盤礡間矣。

5,《少司命》注文:《周禮·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疏引星傳云:三台曰司命,上台曰司命。又文昌宮弟四亦曰司命,故有兩司命,而大小辨之也。大司命陽神而尊,故為主祭者之詞。夫人之夫,音扶,如《左傳》之言不能見夫人也。舊圖作美婦人狀失之矣。九坑即會稽、衡山、華山、沂山、岱嶽、翳無閭、靃山、恆山是也。夫聖人在天之靈,如元氣、鴻鈞有何夭壽,其下視洪州如煙九點,而辟疆拓土為蝸角之戰、蛾穴之夢而已,況無道行之者乎。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此復追念始者,相知之樂也。豈舍舊圖,新去枯集菀之巿心邪,但陽阿晞髪,浩歌臨風,孔蓋而擁幼者,則又望其誅除凶穢,休霢善良而宜為民之所取正也。此考亭先生之注義爾。余宗其說,以彷彿豪楮間,乃知悠悠古人實獲我心矣。

6,《東君注文:《禮記》謂,天子朝日於東門之外。又曰,王宮祭日也。日辰紀寸應律則於支合,而萬物燠陽春矣,故青衣、白霓、駕龍、射狼、寅賓而出者,《禮》所謂大明生於東是也。

7,《河伯》注文:舊說三閭大夫至此,而始嘆君恩之薄喑,是何言與。注云:河伯為黃河之神,禹治水至袞州分為九道,以殺其勢,其間相去二百餘里。徒駭北鬲,津南登之,四望澌紛來下,滔滔鄰鄰,曷窮極乎,人之一身,自崑崙以極尾閭,膏液周環連天濟澤,是誰之潤邪,而可判厚薄於始終者哉。天地人三才一理而已,駕龍乘黿,鱗屋貝闕,令人望洋而莫可極。豈若決西江以活枯肆也乎!或曰,河伯馮夷也。馮夷擊鼓嬴女吹簫,夷即姨,私字之轉音也,乃作麗姝焉。

8,《山鬼注文:畫工狗馬,難作鬼魅。易言甞目之莫欺也。使含睇宜笑,相遇於松陰,詎漫焉,省識邪!故山鬼如蒙棋者謬矣。

9,《國殤》注文:《爾雅》云:無主之鬼為殤。王《注》謂,死於國事也。不然何以思慕悲傷,丹青廟貌,迎其魂魄於原野邪!人非視死如歸則不能錯轂爭先,首離而心不懲也。魏文帝圖龎德不屈狀於壁,而于禁慚鬰自絕,彼傾人社稷以延,吾旦暮之生又何忍乎!此先師之所以慟錡童也,故畫其敗績,而後知武終鬼雄,生死無二,亦擬其古戰場之吊云爾。

10《禮魂注文:《周禮》男曰覡,女曰巫。說文謂巫字,從工。徐鍇曰巫雖虛幻亦必以規,寓旁兩人舞之,長褎也。古者,雩禱用舞如風雲之翩躚焉。女巫者,使陰氣之上接也。自秦漢不用,而郊祀之歌求唐山夫人致辭,亦各從其類也歟。乃畫女巫。

11,《天問傳》注文

十二辰像,本詩之庚午禡祭史,二首六身,三月龍見倉頡,巳蛇、寅虎是也。柳《對》烏傒,即三足在日中者也,月則顧菟矣。嘗見《皇極圖》,三合九重八柱具焉,為洛書之疇數也,即三百六十一為象,山,方罫京房之律原也,非敢臆也。

12,柳《對》以岐靈而子也。朱子引釋氏鬼子母證之,鬼字即九字,紂醢鬼侯。《淮南》曰:九侯又曰九者,陽之數也,陰極而生之也。

13,《道書》有《伯強》雲,古之憤忠戰殤者如睢陽,所謂死當為厲是也。或曰,伯強即《周禮》『方相』二字轉注,故虎、豹、熊、羆,黃金四目從之。

14,角,東方星也。曜靈,日也。按大角為帝座之首,故畫鮫。《對》以『蒼龍則亢矣』,於《問》無取。《地肺經》謂東海日出,其光九輪,下有神鮫,蜿蜒吞吐之狀。

15,王逸云:汨,治也,鴻鴻水也,師眾也。堯放鮌於羽山,飛鳥蟲曳鯀而食之三年,不舍其罪。鯀狠愎而生禹,遂平九土。嗟乎,為國而死,蒙罪何辱,況有蓋愆之聖邪!世乂水經代有天下食報宜矣,故悉畫之,以劈符命之說。又按,汨,謂亂也,《書》曰:鯀堙洪水,汨陳其五行。王逸,東漢人,未見古文《尚書》爾。

16,註:禹治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導水經焉。余見唐李升作《禹貢圖》,末有龍以曳尾於九山水氣騰沸如是。

17,康回,共工名也。共工與顓頊爭為帝不得,怒而觸不周山,天維絕,地柱折,故東南傾。夫匹夫之勇,紊墜綱常,倒替天澤,大概如是。小兒駭,汝之對,誠瞢瞢也。洿,深也。柳曰:州錯富媼,爰定於趾。按,前漢書《禮樂·志》:媼神,宴娭。愚謂渟瀦之義,見兩間於古,何所不容,則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橢,音妥,狹長也。昆崙山在西北,其巔曰縣圃,上通於天,不必蓬首虎齒,為西王母之對也。《淮南子》:崑崙之山其高萬五千里。天地四方之門。嗟乎!事理盛衰如氣,寒暑迭陳,炎炎者,滅矣。楚懷秦政,今安在哉!

18,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羲和,日御也。若華,若木也。北有冰山,故夏寒。南有炎州,故冬煗。此亦漫漫長夜之問爾。見僧繇作《山海經》有此圖。許慎謂博桑若木,東方之神也。

19,石林有木,猩猩能言。按,西極有不木之山。

20,王逸云:「有無角之龍,負熊獸以游。」柳《對》「不角不鱗」是也。或曰:寓周比為惡之義。

21,註:虺,蛇也。倏忽,電光也。《莊子》:「南方之帝曰倏,北方之帝曰忽。」恐非電光也。

22,《括地象》曰:有不死之國,長人,防風氏,又長狄。愚謂上古有無路之人,舉步千里,身半繞雲,下視五嶽,如部婁也。蓱,水草,而生於九衢之路。枲,麻也。

23,南方有靈蛇吞象,三年,然後出其骨是也。蛇屬巳,巴益以舌,畫者象形也。他本作靈蛇,柳作巴蛇。

24,玄趾、三危,皆山名,黑水出崑崙。柳《對》:胡紛華漫汗,而譛謂不死。言名生而實死也。王逸云:鯪魚,鯉也。四足,出南方。鬿堆,奇獸也,然舊注《山海經》,鯪魚,在海中近列姑射山;堆,當為雀,鬿雀在北號山,如雞,虎爪,食人。觀柳《對》,知前注誤矣。

25,《淮南子》:「堯時十日並出,堯令羿射中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夫甲癸循環,謂盡於十日,非十日並出也。茲姑從其妄。又舊註:「《山海經》:『大澤千里,群鳥之所。』」烏,當作鳥,亦柳《對》也。

26,鼂,早也,與朝同。離,遭也,蠥憂也。台桑,地名,拘隔也,射行也,鞠,窮也。謂有扈氏之所行皆窮惡也。棘,陳也。賓,列也。商,宮商也。《九辯》、《九歌》,啟所作樂也。屠,腷剝也。王逸云:禹腷剝毋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朱子曰:「啟棘賓商,當作啟夢賓天。如秦穆公、趙簡子,夢上賓於均天,九奏萬舞也。古篆夢字似棘,天字似商。」愚謂身本九宮,如《考工》「股唇怒以制弇郁之器於簴簨」也。制失久矣,聊存於此。

27,河伯化為白龍,羿射,眇其一目也。羿又夢與雒水神宓妃交。馮珧利決,封豨是射者,言不德,唯恃其弓,以射神獸,為畋獵之娛也。按,王注與柳《對》,皆錯集無敘,而白龍、魚服則子胥有豫且之。喻想原本於是耶!

28,熊,音奴來切,三足鱉也。鯀入羽淵,巫醫莫活之矣。或曰,熊力能刊木,靈助禹功,遂能播黍,豈疾惡修長而貫盈哉?說異,取而為圖。

29,蜺,雲之似龍者。茀,雲之似蛇者。蜺茀相嬰,在此祠堂也。崔文子學仙於王子喬,化為白蜺,而嬰茀,持葯與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蜺,因墮其葯,視之,則子僑之屍也。崔文子取子僑之屍,覆之以敝筐,須臾化為大鳥,飛鳴而去。註:事奇特,與柳《對》鑿鑿有據,遂畫之。

30,蓱翳,雨師名,號呼則雨興。天撰十二神鹿,一身八足兩頭。鰲,大龜也。撃首曰抃。巨靈之龜,背負蓬萊山,而抃獻于海若舟。使龜舍水而行於丘陵,何能遷徙此山乎?皆本注也。或曰,釋舟陵行,即奡蕩舟也,是不然。

31,朱楊注云:澆,多力。至嫂之戶,徉有所求,而遂淫之。少康因獵放犬,遂襲澆,而斷其首。王注云:誤斷其嫂首也。今因之,特圖,以為禽獸行者之誡。

32,湯,謀變夏眾,以從己也。少康滅斟尋氏,疑錯簡,然圖已多矣,附是不贅。

33,桀伐蒙山之國,而得姝嬉,湯乃殛之。

34,註:桀作玉台十里,此語冤哉,故附於舜閔在家後。

35,註: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柳《對》曰,工獲詭之,謂畫師所致也,何獨不然。《路史》謂登立即女媧名,故合圖。

36,註:但云其肆犬豕之心,不能危敗舜之身也。至柳《對》始有畢屠水火之說,惟孟子亦云然也。

37,自泰伯仲雍去吳,太史公以吳始世家傳首,伯夷貴讓也。荊蠻之逃而復有季札之苗裔,奇哉!

38,伊尹緣烹鵠,羹餚玉鼎以事湯,湯以為相。又云:湯出,觀風俗,而逢尹也,然畫師取異事以圖,而觀者以子輿氏為正。

39,簡狄侍帝嚳於台上,有燕墮卵,吞而生契,《詩》言之矣。《禮》云:仲春高禖之祀,有自來爾。

40,蓐收為少皞氏之少子,虎爪手鉞,屍刑以司慝。言該之德能嗣於父,故列於神,以主天下之刑,今所為曰虎神也。陸探微有《五方司天圖》加以金鐘,亦兌西之義也。

41,有扈,奡國名也。澆滅夏國相,相之子少康為有仍牧正,典牛羊,乃滅澆而復夏。則圉櫪之不可測,況一成一旅邪。

42,舞于格苗,《書》載之矣。《字學》謂舞下從舛,象人對舞也,但箾翟於勺,今不具見,故存之於圖。

43,《對》云:辛後騃狂也。嗟乎!不類之夫嗇寶克膏大率如是,故臍可燃而帝可羓矣。

44,有啟時,有扈氏本牧豎,何逢而得侯?及啟攻之,親殺於床。夫以賤豎竊神器,天人共憤。剝床者,寓言不安也。

45,湯能常秉契之末德,出獵,得大牛之瑞,而還以禽,遍班祿惠於百姓也。専恩溥利,理之所有,柳之《對》亦泥矣。

46,註:晉大夫解居父聘於吳,過陳之墓,見婦人負其子,欲肆情焉。婦人引詩刺曰:墓門有棘,有鴞萃止。獨不愧鴞乎?蓋循闇微之跡,而有夷翟之行,不可以寧其身。柳子《對》以彼衷之不目,而徒以色視,則解父是也。嗟乎!衵戲於朝,陳事也。墓門之詩,愧株林矣。秋之世,鶉奔麀聚,非聖人防維幾何,而禽獸之不若矣。是圖可補烈女傳。

47,註:象眩惑其父以危兄弟。問者虛詞,對者實指為象也,特有鼻之祠,至唐不墜,又豈親愛所及哉。

48,楊註:伊尹母妊身,夢神女告之曰:白竈生蛙。亟去。母走其邑,盡大水,母溺死,化為空桑。有兒啼,即尹也。柳子曰,或者為是說,以蠹伊尹之聖也。然空桑、重泉皆地名也,或即是而名其地邪!遂畫之。然歷陽之人化為魚鱉,如前注所云,又復可疑。

49,武王將伐紂,紂遣膠鬲視師。還,報以甲子日會大雨。武王曰:吾甲子日不至,紂必殺膠鬲,吾欲救賢者之死。圖中奮驅以想聖人之仁,若安於清塵灑道,則灌壇令之陰符也。何足問。

50,註:「武王之將帥如鷹之群飛,此孰聚之者。白魚入舟,周公曰:『雖休忽休。』故曰叔旦不嘉。」見人心之附鬃,則奮於蒼鳥。征天道之靈恥,則躍於白魚。

51,昭後于越裳氏逢白雉,而後有南土之底也。獻鳥者佛其首,畫其禮也。

52,柳《對》穆懵祈招,倡佯以游,輪行九野,唯怪之謀。儒賊厥說,爰檿其弧,幽禍挐以誇,憚褒以漁。故畫者,略幽而詳穆也。然得狼鹿以歸本之。《國語》其云:巧梅者,或造父之詭御也,若瑤池白雲之謠則幻矣,何足問。或曰:古無騎,然左師展將以公乘馬歸。劉炫註:公單騎而歸。《禮》曰:前有車騎者。可證。

53,齊桓九合,卒至身殺,知假之不可久也。取屍蟲出戶,五子爭立,以為不遠之戒。

54,雷開受賜不足畫,止以箕狂梅醢為圖,著古人順受之正。

55,宜分作四圖,然周以后稷,積功累代有數十聖,而後工天下,卜年八百,則一心之運也,故合之。

56,呂望在肆鼓刀,文王問之,對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國。」文王喜,載以歸。武王纘文之緒,故奉木主伐紂,則太公之事也。乃不分圖。

57,註:伯,長也。林,君也。晉太子申生雉經也。又集紀云:伯,迫也,迫於林中也。王克云:申生雉經,林木震篔,自古忠孝未有不感天地也。持此,又可辯子厚螾訟蟯賊之對。

58,皇天節,或有連及下文者,或有虛說者,今合之。湯初,臣伊尹後乃師承,足官天下而垂緒。今畫作北面相揖,微有謙遜,不遑之義學焉,後臣豈欺我哉!

59,闔閭少亡在外,壯厲武以自威。

60,彭祖進雉羹,事堯八百歲,猶自悔不壽,恨枕高而唾遠。注:奇因附之。

61,牧,草名。中州,有岐首蛇,共爭食以自嚙。王註:喻夷狄之自相殘噬者是也。柳《對》以細腰群飛夫,夫何足病。乃畫蜂。

62,昔有女子採薇,驚走,回水上,止而得鹿,家遂福,喜也。

63,秦伯有犬,弟針請之,百兩車也。魯昭元年,針奔晉,其車千乘,坐多,故出奔。畫犬車上,本「載獫歇驕」義也。

64,薄暮、伏匿、荊勛等問,不能為圖,故略之。止以環閭穿社,爰出子文者畫之。楊柳《對》曰:於菟不可以作。遂為圖本非臆也。

補闕後的一些感想

雖然乾隆在這部《離騷圖》上刪去了序跋注文,犯下了現在人看來是不可饒恕的罪,但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為了政治的需要,也是迫不得已。何況禁毀書籍,其中也銷毀了一些質量低下的書籍,或者「違礙廟堂」的書籍。「違礙廟堂」害人害己的黃色書籍,乾隆的銷毀就做得對,也可嘉贊。但為了思想統一,把一些與統治階級不利的不一致的書籍全部禁毀,就確實顯得有些不妥。

但四庫修書過程中的工作都有明文記載,對禁毀了的書籍,依類各自入冊,並保留有《全毀書目》、《抽毀書目》、《禁書總目》等禁毀書目得以呈於後世。可見當年乾隆也是意在彰顯這些書籍的劣跡,天經地義,也並沒有擔心時人後人對自己的不利之議。這種胸襟我想在世界史上也不多見。

總而言之乾隆的功還是大於過的。因此不能僅僅因為篡改了少數某些書籍,就扼殺《四庫全書》全部貢獻,何況「人無完人,金無赤金」,相對《四庫全書》整體而言,集中在明代時期的書籍的改動和篡改,畢竟還是比例甚少。只要我們當下的學人,能夠積極努力地去糾正錯誤,增補一些有益的禁毀書籍,我想中國的「四庫學」必將閃發出奪目的光彩。

以《四庫全書》的編撰方式反思當下地方文獻的整理和研究

《四庫全書》的編撰,以傳統的經史子集四分法為主幹,下分為若干「類」為支幹,從而保證了體例條理清晰。採用大規模地搜集,有系統地精選方法來校對、重抄整理文獻,代表了當時統治者的認知水平。以「提要」的方式使得浩如煙海的古籍有了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體系。因此當下的地方文獻完全有必要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的編纂體例。除了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還應注意幾個問題:

一,建立完善以專家為主的領導機構。當下各地方政府在積極回應中央文化自信精神的前提下,大力弘揚傳統的地方文化,編纂出許多優秀的地方文化書籍,但還存在著許多粗製濫造的所謂地方文化產品。究其原因就是領導的長官意志所覆蓋下的文化運作方式,忽視了真正意義上的專家學者,從而導致文化編纂的體例不清,混亂現象。

二,利用《四庫全書》應採取謹慎小心的態度,不能不負責任照搬照抄。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下的大型圖書的編輯整理的巨大工程,雖然選取了天下眾多的飽學之士,但或多或少地還是遵照乾隆的政治意圖來進行編輯整理,其中刪減、挖補、篡改等不在少數,故而在進行當下的地方文獻整理,應該採取務真求實的態度,不斷比對,多方查證,才能保證不出差錯。

三,對稀有的家藏文獻應採取獎勵的方式及時徵集,統籌安排好財政資金,影印出版。並有計劃地安排專家學者進行個案研究,所出成果應及時公布出版。

四,對散落在某些單位或私人手中的非正式出版物,應積極主動聯繫徵集,必要時召開有關人士座談會,取得各級兄弟單位支持和幫助,徵集地方文獻資料。

五,善於發現各類書刊有關地方文獻信息,進行跟蹤查找取得資料。對其中零散的地方文獻資料,可通過抄錄、複印、剪輯、翻拍等辦法搜集保存。

六,關注古舊書攤、廢品收購站、單位的廢品倉庫地方文獻資料,加強社會各地區地方文獻工作部門協作交流,保證互通有無,實現資源共享。

七,關注各類專家學者四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選取對本地區地方文獻有價值的考證研究成果,消除《四庫全書》漏錄、刪減、篡改的錯誤隱患。

八,利用地方文獻,對比《四庫全書》相同資料,發現和解決矛盾的錯誤文字,輯佚文獻資料。

九,廣泛運用目錄學、版本學、校讎學、編纂學、史學、方誌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知識,對特定區域文獻的產生、分布、集聚、整序與開發利用進行研究。

總而言之,就是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緊緊抓住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作品。崇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精神,立足當下、借鑒典籍,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從而體現繼承性、民族性;體現原創性、時代性;體現系統性、專業性的中國化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1]吳應箕:《復社姓氏錄》,清道光十一年吳氏南陔堂刻本。

[2]蕭雲從:《離騷圖序》,《離騷圖》,文物出版社,2016年影印順治刻本。

[3]蕭雲從:《離騷圖序》,《離騷圖》,文物出版社,2016年影印順治刻本。

[4]清黃鉞:《一齋集》,黃山書社,1999年版,886頁。移居詩所序可證。

[5]張秀壁:《天問圖跋》,《離騷圖》,文物出版社,2016年影印順治刻本。

[6]蕭雲從:《離騷圖序》,《離騷圖》,文物出版社,2016年影印順治刻本。

[7]蕭雲從:目錄凡例,《離騷圖》,文物出版社,2016年影印順治刻本。

[8]鄭振鐸:《西諦書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210頁。

[9]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38-39頁。

[10]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38-39頁。

[11]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39頁。

[12]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40頁。

[13]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40頁。

[14]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40頁。

[15]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40頁。

[16]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41頁。

[17]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41頁。

[18]王石城:《蕭雲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41頁。

[19]清嘉慶本《蕪湖縣誌》卷十九《藝文志》「題蕭雲從山水長卷」。

[20]清嘉慶《蕪湖縣誌》卷十九《藝文志》「題蕭雲從山水長卷」。

[21]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中華書局,1997年版,1976頁。

[22]鄭振鐸:《西諦書話》,中國出版集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文,2005年版,211頁。

拒絕空洞、口號、吹捧

提倡新穎、客觀、實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徽文藝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安徽文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