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七)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七)

1

學生:請問秦老師,《論語》開篇第一句為什麼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什麼寓意嗎?我們又怎麼才能做好學而時習之呢?

秦老師:孔子在《孝經》中說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貴在哪裡呢?《列子?楊朱》回答說:「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衛,肌膚不足以自捍禦,趨走不足以逃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任智而不恃力。」與其他動物相比,人的爪牙、肌膚、腿腳、毛髮等與生俱來的物質資源完全沒有優勢,因而,他必須藉助外物來滋養自己,要靠智慧而非力氣。法國數理科學家、哲學家帕斯卡爾也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有智慧、會思想必待學習而後成,所以孔子講「好學近乎知(知識、智慧)」。我想這就是《論語》的編撰者將學習放在第一篇第一章的原因吧。明白了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學習,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去實踐、去體會,真正找到「不亦說乎」的感受。

這裡又有一個方法的問題。莊子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是: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學問知識是無窮盡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多危險呀!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切不可被眼花繚亂的各種說辭所蠱惑,而是要多多學習那些經過時間和空間檢驗的學問,這裡說的就是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她歷經兩千多年,為中華民族以及東亞各民族所尊奉,不僅讓這些民族長期領先世界,而且雖經百年斵喪依然風采依舊,煥發出新的耀眼光輝。東亞經濟復興、中國和平崛起多受益於她,我們千萬不可像王陽明先生講的「拋卻自家無盡臧,沿門托缽效貧兒」。

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提問、思考、辨別、踐行,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2

學生:「學而第一」第二章就是有子的話,並且「學而第一」有三章是有子說的,是因為有子在孔門中地位較高的緣故?還是因為他說的話很重要?他和孔子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秦老師:《孟子》中有載:「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意思是:從前,孔子逝世,(弟子們服喪)三年後,收拾行李將要各自回去,走進子貢住處行禮告別,相對痛哭,泣不成聲,這才回去。子貢又回到墓地,在祭場上搭了間房子,獨居三年,然後才回家。後來的某一天,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禮節侍奉有若。

《史記》說「孔子沒,弟子以若狀似孔子,立以為師。」意思是:孔子亡故,弟子們因為有若的相貌近似孔子,就拜他為老師。

3

學生:老師,想請教一下,關於「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理解它的意思可能是指阿諛奉承,但巧言令色從另一方面來說會讓別人舒服啊,總比說不好聽的話,擺出不和善的樣子要好吧?

秦老師:朱熹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言令色」之所以成為貶義詞,是因為這類表現虛偽或鄉愿,不僅「鮮矣仁」,且易亂德和賊仁。這與真誠信實發自內心的巧言擅辯、臉色柔善、待人恭敬等表現性質不同。

4

學生:請問秦老師,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作「君子」,現實生活中,又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呢?

秦老師:以下是著名的民進黨創黨元老、康德專家、周易大家朱高正先生演講的部分內容:

康德說,他只服從於他自己定下來的行為律令。他管住他自己,他自製,他自主,他做他自己的主人。好,我告訴大家,我那時候在德國就把這句話吃透了,這樣教我的小孩就很方便了,我從來不用跟我的小孩大叫。我從小就跟他們講,你「做事就做天下第一等事,做人就做天下第一等人」 。兩位程夫子(指程頤、程顥)早就教導過我們,「天下第一等事就是求道,第一等人就是聖人。」但我不能跟我兒子說你要當「聖人」啊,「聖人」他也不知道是什麼人。我就用簡單的話給他講,天下第一等人就是能管得住自己的人。所以,只要他犯錯了,我就會問他,「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人?」兒子回答說,「能管得住自己的人。」我就說,「要不要爸爸幫你管啊?」他就說,「不要。」那我就和他說第三句話,「那就把自己管管好,行嗎?」,兒子說,「行!」那事情就解決了。(掌聲響起!)在中國,(很多父母喜歡)看得到的什麼都要管,看不到的就放他去,不對啦。你一定要讓自己的小孩管得住自己,他才能當自己的主人。你(小孩)當不了自己的主人,只能讓別人來管啰,對不對?所以,「自由」、「自律」、「自主」、「自製」是一貫的。康德也是很厲害的。其實,用我們儒家的話,兩個字就把這些意思說完了,就是「慎獨」!就是「人所不知,己所獨知」的時候,我還是同樣的不愧於心,光明磊落,隨時都能夠管得住自己。對不對?把做給人家看的,都做給自己看。有道理吧?

5

《中庸》講慎獨: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愼其獨也。

《大學》講慎獨: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君子「慎獨」,就是「管得住自己」。想做君子,先從管得住自己做起。問題不在知識的理解上,而在功夫的練就上。每天誦經都無法堅持,何談成聖成賢做君子。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凡事從小處做起,而不要侈談「高大上」。

另外,仁者其言也仞(說話不流利)、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知道孔子為何對「巧言令色」特別反感了吧,說狠話、吹牛皮的一般都不靠譜。

君子有很多方面,「人不知而不慍」的是君子、「務本」的是君子、「重」且「威」的是君子、「敏事慎言」的是君子、「慎獨」的也是君子。我最欣賞的還是那句「君子不憂不懼」,一個人能夠無憂無懼的生活在這個世界,可謂幸福也已矣。但一切都要從學(明理)、習(實踐)開始。

6

孔子的時代是不分儒家和道家的,我們不必在意名相。大家都以為「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吧,這句恰是孔子在《論語》中說的。大家都以為「不言之教」是儒家的吧,這句恰是《老子》里的。

7

一天也有四季:3-9點是春,9-15點是夏,15-21點是秋,21-3點是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天地之道,人效法天地,故而春夏誦詩書,秋冬習禮樂。

一日之際在於晨。早晨是人氣生髮之時,適於大聲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歐校友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五)

TAG:中歐校友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