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心裡為何卻笑開了花?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心裡為何卻笑開了花?

原標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心裡為何卻笑開了花?


在現實中領導出錯兒你會想到什麼!一心一意想著怎麼幫他排憂解難?也許你會有小心思認為平時跟領導關係不錯不會傷及自己,再說了如果領導犯錯下台自己就有機會升職!不過領導也有小心思,他遇到困難會先「殺」你祭天!


為何這麼說?請和看鑒君一起看看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馬謖這個名字經常被我們現在的人冠以紙上談兵的「頭銜」,揮淚斬馬謖的典故也時刻讓我們警醒。


不過翻回史書查找相關內容我們會發現,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可能本身就很有問題。最重要的是,馬謖可能就是諸葛亮政治權力斗陣的犧牲品。


馬謖結局的五條線索


歷史上馬謖真的戰敗後負荊請罪如同《三國演義》的故事發展嗎?我們不妨翻回《三國志》看看。


線索一:馬謖逃跑了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這句指的是馬謖戰敗後負罪逃亡了,向朗(向寵的叔叔)知道馬謖逃亡卻不透露相關信息,諸葛亮非常痛恨向朗,就將他免官遣送回成都。


線索二:馬謖在監獄裡死了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這句話很明白,就是馬謖戰後在監獄裡面死去,諸葛亮因為馬謖的去世而痛哭流涕。可以看出馬謖是病死在了監獄,揮淚斬馬謖中的揮淚借用的這段材料。


線索三:馬謖被諸葛亮殺死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我們可以從這點看出諸葛亮因為街亭失敗去西縣地區內遷一千多戶人,回到漢中以後殺掉了馬謖謝眾。


線索四:諸葛亮曾下令處死馬謖

《三國志·蜀書·王平傳》 「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

可見諸葛亮確實曾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


線索五:也許馬謖和諸葛亮戰後就沒見到

《襄陽記》: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如果此記載屬實,可證明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沒必要寫這麼一封信。


最有可能的情況


綜合以上五點,馬謖的情況被陳壽在一本書中分別記載,這種「事件」是非常少見的。根據現代學者的分析,總結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況。


馬謖戰敗後畏罪潛逃,蜀漢軍中一直很敬佩馬家的向朗因為種種原因包庇了馬謖。不久後馬謖被抓獲併入獄。回到漢中後諸葛亮決定要殺死馬謖,但還未執行馬謖就病死在了監獄裡面。


從表面上看,馬謖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被斬殺,打敗仗後逃跑徹底給自己判了死刑。


諸葛亮權術的犧牲品


揮淚斬馬謖這個典故出自於《三國演義》中馬謖驕傲自大導致街亭失守,而馬謖偏偏是諸葛亮最賞識的人。



因為街亭失守對蜀漢的打擊非常大,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項上人頭來換取民心。斬馬謖可看出諸葛亮想要表達馬謖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資源,街亭雖然失敗但國家依舊能爭天下!


我們可以總結出,《三國演義》想藉此褒獎諸葛亮的做事風格。最終成功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但既然允許羅貫中褒,也應該允許我們每個人去琢磨。


領導需要你死


有的學者認為,馬謖必須死,而且他是諸葛亮權術的犧牲品,我們必須從很多方面去綜合思考也許才能得出答案。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


諸葛亮為什麼北伐,應該不是為了在有生之年光復漢室的。很多學者認為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通過北部三郡來增加國家經濟來緩和國內各種各樣的矛盾。第二就有奪權嫌疑。奪的是李嚴;平衡的是魏延。


李嚴很簡單,他曾經勸諸葛亮稱王,且表示魏國對自己拋出橄欖枝,時常管諸葛亮要求高官等。不對你動刀子對誰動刀子!


為何要用馬謖


對手是曹真,諸葛亮知不知道北伐不好打?街亭的對手是張郃,諸葛亮知不知道不好打?那為何不動用魏延等實力派將領或保安頭子趙雲的經驗派將領呢?因為他要確立在軍隊中的各種關係,比如嫡系勢力。


馬良和諸葛亮的關係獨特,馬謖基本上就是諸葛亮的小兄弟。再加上馬謖有獨特的軍事見解,才氣過人,所以才會被諸葛亮看中。他自然而然就成為了諸葛先生的「一把手」。


為何要殺馬謖


簡單來說會背《出師表》並能與現實結合的人就應該知道諸葛亮轉移自身責任和矛盾有多高明,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沒有讓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給吳懿和魏延等人控制,自己的安排失敗了,軍中會出現很大的震動。



那怎麼辦,難道真要按照《出師表》治罪嗎?面子過不去了。再者說,蜀漢宗派鬥爭也是真實存在的,殺一個來表示一下決心!李嚴成功被我幹掉了,我再找一個新馬謖(姜維)就好了,幼常,對不起了~

我還要持續鞏固權力,而且這條路沒有盡頭。


總的來說,揮淚斬馬謖這個典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杜撰,真相雖然只有一個但對於矛盾的歷史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各種可能性。


在多方材料中中,此典故更多的是分享一些道理:


1:為人不能紙上談兵,言過其實


2:用人前要斟酌


3:做事應該善於傾聽他人意見


4:員工也要看清領導,因為領導出事時你是最危險的。


而在《三國志》中,我們卻更應該同時思考宗族,地域,各種淵源各種因素。畢竟很多客觀的存在雖然拿捏不好,你不能就認為他不存在。


品讀一段歷史甚至是演義,有一番收穫,就沒白讀。


推薦優選


戳下圖即可入手古法唐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當年鑿壁偷光的那些學霸榜樣,下場都很慘你知道嗎?
為啥北方胖子比南方多?吃糖能減肥?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