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湘江文化之桃江,全國產糧大縣,茶葉之鄉!(6)

湘江文化之桃江,全國產糧大縣,茶葉之鄉!(6)

鮓埠牛肉:桃江鮓埠清真寺,此寺建於1804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既是宗教活動場所,又是回民接受教育的學堂,人們有獨特的伊斯蘭教文化和生活習慣,重大節日都會用黃牛來做祭品進行朝拜,隨之黃牛肉成為了鮓埠回族人民的一道主菜,更是回民武術強身健體的一道主菜。鳳山石硯:鳳山石硯是桃江特有的民間工藝,清道光元年始鑿石造硯,因石質呈鳳尾花紋,產於桃江縣舞鳳山而得名。舞鳳山中青岩疊頁,石中富含上億年素松化石和粉砂質絹雲母,是制硯的上等原料,那一塊塊千年古石通過工匠精心打磨,便成了文人雅士案上之珍,舞鳳山石硯的聲名不脛而走,享有「鳳舞天池墨生香」之美譽。陶澍當年慕名而來,嘖嘖讚歎:湘硯有四,鳳山居首也。毛澤東終身偏愛青石硯,據湘硯考察學者論證,主席所用的第一方青石硯就是桃花江舞鳳山青石所制,現仍藏於韶山毛主席紀念館。

桃花江景區由桃花江、鳳凰山、花園洞、鳴石灘、鹿鳴橋、犀牛洲、寡婆磯、牛劍橋、夏曦故居、腰子侖戰國楚墓群、桃花江廣場等景點組成。桃花江:發源於桃江與寧鄉兩縣交界的城牆大山,原名楊柳溪,桃花江進入縣境的子良岩,在縣城匯入資水至志溪統稱桃花江。全長82.2公里(其中楊柳溪全長57.2公里,桃花港至志溪25公里)桃花江的得名和江畔景緻史料多有記載,歷代文人騷客亦多謳歌吟詠據《新唐書·地理志》載:「望浮驛為唐代一千六百三十九個驛站之一,驛站由荊州至長沙所謂望浮驛即今之桃花江地。」又清同治《益陽縣誌》載:「桃花江資水所過之名。桃花港楊柳溪尾之名。在桃谷山西蓋緣山為號江又緣港為號。」故桃花江是指縣之楊柳溪至益陽志溪河的資水入口處的河段同治《益陽縣誌》載:「桃花江,治西南六十里資水所徑昔居人種桃夾岸,因名」每至春暖花開,「桃花亂落如紅雨」據傳,劉宋時潘子良在桃花江上游的一石岩上(子良岩)煉丹,岩上桃花井有一汪清泉。

一日,桃花仙子出遊至此,以泉為鏡,顧盼梳妝,臨走時依依不捨,取下羅帕在泉水中擰了又擰,豈料泉水沾了仙氣,立刻沸騰起來,朵朵桃花溢出水面,匯成一條桃花溪。另據舊志載:「子良岩,上有桃花井,舊時往往有桃花出水面。」清代縣人蕭大猷曾有「桃花盡日隨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桃花亭集句嵌字聯。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為桃花江的風光和美女所傾倒,寫下了名曲《桃花江是美人窩》,新加坡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華僑胡文虎兄弟的南洋煙草公司特製了「桃花江」牌香煙,將其歌詞及美女印在煙盒上,使桃花江之聲名不脛而走,遠播東南亞。鳳凰山:又名桃骨山。縣城之東,楊柳溪入資水處。縣治所在地。山上古木參天,蒼勁挺拔。山下江面遼闊,百舸爭流。相傳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屈原放逐江南,曾來這裡寫下千古名篇《天問》。古有天問台、天問閣。今僅有一石碑,陰刻「古天問閣遺址」6字,數丈之處可辨。

天問閣遺址下江邊,岩石重迭,期間約4米見方一塊平坦的青石岩,伸向江中名屈子釣台(又名天問石),傳為屈原垂釣處。釣台後石壁上之鐫刻,左刻屈原徬徨山澤之形象,右刻一八角亭,中有神像,今仍依稀可辨。古時山上建有鳳凰廟。據傳,一日,屈原站在山上仰天發問之際,忽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棲息在後山古樹上的金色鳳凰,張開五彩翅膀飛向屈原,為他遮風擋雨,後為屈原保護神。屈原死後,鳳凰不知去向。當地父老認為鳳凰就是屈原的化身,遂在山上建鳳凰廟,尊屈原為鳳凰神。此山亦得名鳳凰山,然廟毀於清道光年間一場大火。山上的躍龍塔,系花崗石砌成,高25.5米,坐北朝南,七層八面,上瞰浮邱之雄,下窺資水之險。塔內碑刻題記:「大清乾隆時,桃花江市人公置塔基,道光十四年甲午夏各里紳耆公建。」

花園洞:縣城東4公里處的端陽山有一盆地名花園洞。清同治《益陽縣誌》載,這裡「林壑幽邃,有石鼓數座,莫知所自,傳為屈原讀書處,有屈女綉英墓,洞口有三閭橋」。今存遺址。洞口之三閭橋,為鄉人紀念屈原而修,是現今縣境最古老的民間石橋之一。歷代多次重修,最後一次橋碑刻有「咸豐八年歲次戊午仲冬穀旦立」。1988年桃江縣人民政府再次修復。花園洞近有書房村,因屈原曾在此讀書而名。還有上馬石,為屈原上馬之處。屈原平生愛花,其詩篇中時有讚美芝蘭香草芳馨之辭句。今花園洞人亦好種花木,有花圃10公頃,尤其彭氏兄弟所種之蘭花頗負盛名,多次參展全國蘭花博覽會,20餘次獲金銀獎。

鳴石灘:為桃花江鎮西雙江境之一溪河灘涂。據清同治《益陽縣誌》載:這裡「巨石中亘,溪水奔騰傾瀉,聲如殷雷。兩山夾束,蒼崖古木,披拂淵渚」。灘之右岸畔石上有圓柱孔橋。清初女詩人郭純貞曾建水閣一座於灘北。居人云:「昔郭純貞出家後建水閣於茲,其父郭都賢自沔陽新鎮歸里,住持東林,貞女移居於此,以便定省也。」岸畔之石孔橋,郭都賢曾題聯曰:「此間少這座橋樑,辜負園林一勝;隔岸借他家田畝,湊成丘壑雙清。」灘側有巨石,長1.5米,高2.1米,石上楷書陰刻之「印心石屋」4個大字,為清道光皇帝賜給兩江總督陶澍的御字,正中有「道光之寶御印」,首書「道光乙未臘月」,引首「清虛靜泰」四字,後書「御筆」二字,蓋有「慎德堂御書房」方璽。是陶澍得書後,鐫刻於此處石上。此石刻至今保存完好,大都清晰可辨。此地已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春節前應知道的小常識之茶葉如何儲存更好
茅台市值超LV,成酒中奢侈品無疑,那茶中貴族又是誰?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