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一點,再小一點!超越「摩爾定律」的未來電腦晶元

小一點,再小一點!超越「摩爾定律」的未來電腦晶元

「摩爾定律」的未來電腦晶元

文/ 王麟

摩爾定律

計算機技術一日千里,晶元更新換代幾十年,依然受到「摩爾定律」的嚴格約束。不過,電腦晶元越做越小,最終會觸碰到尺寸天花板,「摩爾定律」至此就會失靈。就在最近2年時間裡,由於技術提高緩慢,成本處於平穩狀態,傳統電腦晶元之路越來越接近死胡同。未來的電腦晶元將何去何從?能否超越「摩爾定律」,開闢一片新天地呢?

「摩爾定律」失靈了?

說「摩爾定律」失靈了是基於什麼原因呢?

28納米尺寸將成主流

目前通用的電腦晶元的尺寸是40納米,而28納米尺寸的晶元市場佔有量即將成為主流。在2015年,14納米的硅晶體管製造技術尚在研發之中,僅僅過了一年時間,根據2016年10月的科技報道,1納米的晶體管已經順利誕生。這是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取得的研發成果。這種晶體管已經不再利用硅做原材料,而是採用了納米碳管和二硫化鉬,因為硅晶元的尺寸最小只能做到5納米。無論何種材料,當其尺寸達到物理極限之後,就會產生量子效應,經典物理定律不再適用,這就是物理尺寸的天花板。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外景

研製出1納米晶體管的研究員Ali Javey和Sujay Desai

混亂的「0」和「1」

當硅晶元尺寸小於5納米之時,就會產生量子「隧穿效應」,即電子會自行穿越晶體管的「柵極」和「源極」通道(一般來說,電流是從源極流到漏極,流動過程被柵極控制,柵極會根據施加的電壓選擇開或者關),造成「0」和「1」的邏輯錯誤,這種現象俗稱「漏電」。「隧道效應」與晶體管採用的材料的化學特性無關,只與晶元的大小有關。

回報率越來越低

隨著晶元尺寸減小和晶元上集成電路的增加,耗能和散熱問題將會越來越難以解決。其次,晶元的技術研發成本高昂,一般公司難以承受,需要另闢蹊徑,這就逼迫科學家們必須尋找硅晶元的替代品。

那麼,如何才能超越「摩爾定律」,讓未來電腦晶元越來越「高大上」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選好材料是首要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未來晶元的製造首先要解決的是材料問題。目前備選材料有碳納米管、真空管、石墨烯、單晶複合氧化物等,就讓我們看看這些新奇的材料到底蘊含著何種巨大威力吧。

六邊形的應用典範——碳納米管

在電腦晶元發展初期,一般採用鋁導線進行連接。然而,隨著晶元尺寸不斷走低,銅質導線因其卓越的電流傳輸性能替代了鋁質導線。不過,當晶元的尺寸以每年13%的速率減小的時候,銅質導線遭遇了尺寸和技術的雙重瓶頸。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碳納米管此時就派上了用場。

碳納米管是在1991年由日本電鏡學家飯島博士發現的,這是由碳原子連接而成的六邊形中空管狀一維導體結構。碳納米管的結構很特殊,它的徑向尺寸是納米級的,而軸向尺寸是微米級的。特殊的結構讓碳納米管強度極高,堪比金剛石,同時導電性能極佳,是銅質導線的3倍以上。此外,碳納米管具備良好的熱穩定性,在真空狀態下,即使處於2 800℃的高溫環境中,也能保持性能穩定,這對解決未來納米級晶元的散熱問題意義重大。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在2016年下半年宣布研製成功的1納米晶體管,採用的是二硫化鉬和碳納米管。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利用碳納米管製造柵極,就能有效控制電流,將「隧道效應」降低,保證晶元的性能穩定。

復古的典範——真空管

再說真空管,很多人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20 世紀40 年代計算機剛出現之時龐大偉岸的身姿——一台電腦可以裝滿一間屋子。那時電腦的核心部件就是用真空管製造的。如今這種早已被淘汰的老技術,真的能夠「鹹魚翻身」,成為未來晶元技術的後備軍嗎?答案是:可以!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納米製造集團的主管阿克塞爾·謝雷爾帶領一支研究團隊重新將目光轉向了真空管技術,準備研發一種新型的真空管,尺寸只有以前產品的百萬分之一。而且由於真空管控制電流的方式與晶體管不同,困擾硅晶元的量子「隧穿效應」,反而能被真空管利用,作為真空管晶元的電子開關,變缺點為優點。這種超小型真空管製成的晶元,速度更快,耗能更低。

潮流的典範——石墨烯

近年來,石墨烯這種材料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硬的材料,它的厚度只相當於一個碳原子,甚至有科學家預言,石墨烯會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

在電腦晶元研究領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相關研究人員指出:石墨烯的特殊性質能夠降低光速,會產生「光爆」現象。在光爆過程中,石墨烯中的電子會釋放出「等離子體激元」。科學家們利用這一現象,就能夠研發未來新型光基電路。另外,傳統的晶元採用硅基材料,晶元的結構為單層,中間通過銅導線互連。當晶元之間距離過遠,並且傳輸的數據流量大的時候,速度就會變慢,並且耗能也高。而石墨烯也呈六角型,且是一種蜂巢晶格式的平面薄膜,具備極好的傳導性,能夠做到快速傳輸數據,提升晶元速率。

根據荷蘭代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結果,發現石墨烯還有一項神奇的性能,就是能夠在光的作用下發生振動。根據這個原理,科學家們能夠檢測到極微小的位移和力度變化,精度達到17飛米(1飛米相當於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由此可以研製一種「石墨烯鼓面」。利用石墨烯鼓面, 就可以開發用於量子計算機的內存晶元。

除了上述幾類未來晶元的候選材料之外,科學家們還持續在晶元技術領域進行研究,有些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隧道場效應晶體管、納米機電開關、單電子晶體管、量子元胞自動機、原子開關、自旋場效應晶體管等,都屬於備選方案。它們給未來的晶元超越「摩爾定律」帶來了曙光,也讓晶元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協 的精彩文章:

腦機介面已實現,大腦入侵成現實

TAG:今日科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