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明清民間耳飾的款式變化(中)

淺談明清民間耳飾的款式變化(中)

在複雜奢華的耳飾中,有一種耳環非常小巧可愛,名曰:「丁香」。

丁香又名「耳塞」,是一種小型的金屬耳釘,流行於我國明清時期,可於釘頭鑲嵌珠玉裝飾,小巧輕便、簡約隨意、不礙勞作,非常適於家常佩戴,深受女子喜愛。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中載:「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若配盛妝艷服,不得不略大其形,但勿過丁香之一倍二倍。」丁香的質地以金銀居多,珠玉、銅錫兼有。

【明 金丁香耳環】

丁香,為木犀科,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因花筒細長如釘且香故名,是著名的庭園花木。丁香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古代詩人多以丁香寫愁,因為丁香花多成簇開放,好似結,稱之為「丁結,百結花」。

【丁香花】

筆者藏有兩對丁香耳飾,形式各不一,材質皆為金質。第一對是用黃金打製成五個花瓣,花瓣中間對稱著打了兩個小洞,估計是綁珠子之用。耳環後面的腳很長彎成S形,這麼美麗的花一樣的耳環裝飾在姑娘的耳邊,想來也好看。

【丁香花瓣細節】

【焊接工藝】

這副耳環的含金量沒有其他耳環高,應該是75%,這和當時的冶煉技術以及民間使用者有關。

【明 金豆芽耳環】

這種耳環也是丁香的一種,只是花瓣變成了豆芽。照片拍的顯大,其實很小的,整體造型簡約又可愛。

【明 金蘑菇耳環】

與上面的耳環相比,這副應該叫蘑菇耳環。形制差不多,但是耳環頭是空心的,做的圓釘形狀,像一頂蘑菇小傘。

【清 鎏金銀耳飾】

此耳環採用了錘鍱、鏃鏤工藝,雖然是銀質的,但做工依舊一絲不苟。抽象的龍紋,首尾呼應,中間採用花卉等裝飾,形象又精緻。年份應是清中期,耳環內圈有款,由於使用磨損以及銀子氧化,店款已經模糊不清。

到明代後期,一些加工金銀器的場所將自己的店名以及金子的純度刻在首飾上,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民國時期著名的銀樓老鳳祥、方九霞、楊慶和、寶成、恆孚、裘天寶等,在當時都是品牌的象徵。

【清 點翠銀鎏金耳環】

點翠是中國傳統首飾製作工藝之一,翠鳥之羽,光澤流麗,明艷非常,將之與珠寶金石鑲嵌組合,製成昂貴稀有的點翠首飾,形制奇巧, 難掩奢華。

點翠的製作工藝極為繁雜,製作時先將金、銀片按花形製作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形的邊緣焊槽,在中間部分塗上適量的膠水,將翠鳥的羽毛巧妙地粘貼在金銀製成的金屬底托上。

點翠之貴,除了托底珠寶的珍貴,更在於翠羽之難得,翠鳥身軀嬌小,僅有麻雀大小,而那些柔細而鮮艷的寶藍色羽毛,也僅長在翅尖與鳥尾。

點翠工藝分為軟翠和硬翠,軟翠是用比較細小的羽毛製作,硬翠取翠鳥較大的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一隻翠鳥身上一般只採用大約二十八根羽毛。

如此一來,一支小小的點翠金簪,或許就要用上數只翠鳥的羽毛;那些繁複的首飾與擺件,用量更是難以計數。

【雖殘尤美】

點翠只屬於它的特定時代,如今時過境遷 ,1933年隨著中國最後一家點翠工廠關閉,傳統點翠退出歷史舞台。民間雖然依然有工藝美術師在傳承這一技藝,畢竟作品有限,如今人們能見到的大多是用孔雀羽、染色鵝毛、點綢、燒藍等材料製作的仿製品。

這隻點翠耳環因保存不善,翠毛有點脫落,但仍掩蓋不了它原來的美。梅花丁香形制,五片花瓣小巧玲瓏,鎏金胎和翠色相應成暉,美麗不減。

【民國 旋紋金耳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民國時候,耳環又變得小了,其他首飾的佩戴、服飾的穿著和明清兩朝大相徑庭。這對耳環是民國時候寧波天寶成銀樓打制的,簡潔的旋紋,看著乾淨利落,佩戴也方便,耳環里款:「天寶成足赤」,重4.5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還你?」
這家店,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