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鮑吉林:幾種土生土長與我

鮑吉林:幾種土生土長與我

幾種土生土長與我

文鮑吉林(安徽)

前些時候在菜攤發現了瓢葫蘆,吃了一個秋天和半拉冬天,還煞有介事地擬了篇小文。檢點起來,今冬也有幾樣副食幾乎天天不離,說出來你別笑,是紅蘿蔔(即紅皮蘿蔔)、紅薯和胡蘿蔔。

正是熱天,從皖北來到廣州,菜市上的白蘿蔔很吸引眼球,個頭大,水嫩,價錢還不貴。用白蘿蔔燉羊肉,真的是一搭,但誰也不能天天這樣吃,一是錢的事,一是口味。但幸虧它還有多種吃法,我家經常用來炒蘿蔔條,蘿蔔炸湯下麵,切片燉雞或豬肉——吃多了就想念起家鄉的紅蘿蔔。

忽一天在菜市邂逅了紅蘿蔔,翠紅油亮,在眾多蔬菜的種類中很搶眼,五塊錢一斤,還帶著半截綠梗,是超市裡九角八分錢一斤的白蘿蔔幾倍的價。咬牙買了兩個,捨不得燉了吃,涼調則是從小就知道的吃法。那時母親用菜刀切成很細的條,先將鹽疙瘩用刀面軋碎,撮起一點在蘿蔔條上挼一挼煞水,再撒上蔥姜芫荽絲,滴上麻油和醬油醋調了,一家大小都吃得津津有味。現在老太婆做,仍然很暢銷,我和女婿兩人就能吃完一盤。那種涼脆爽口清香微辣,真的是百吃不厭。附在蘿蔔上面的纓也是真金白銀買下的,扔了怪可惜,也預備下鍋。現在蘿蔔都出園了,便宜了一些,吃的就比較潑辣了。

從來都說紅蘿蔔是溫性,民諺:「過了九月九,大夫抄了手,家家吃蘿蔔,病人何處有?」意謂蘿蔔性溫理氣,溫則祛寒,通則不痛。卜子,更是治療單純性機械性腸梗阻的傳統藥物。紅蘿蔔還具有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等多種作用,食用和藥用都很好。說到紅蘿蔔生津止渴,因久在鄉下小有體驗。那時候家裡承包了兩畝地,秋收秋種我和妻總要忙上幾天。左鄰是梨園,梨沒有少吃,右邊一塊地原也是清一色莊稼,那一年卻種了一片菜,其中就有紅蘿蔔。那家主婦和妻說話間,就拔了幾隻蘿蔔送來,蘿蔔頭小屁股大,色澤鮮艷,一看就知道好吃。正有些渴,卻因沒有水而犯難,主婦見狀就示範起「乾洗」——把纓去了,拿干玉米葉子把蘿蔔擦一下,咬去頭,用拇指甲緊貼蘿蔔的皮肉之間旋轉,剝離掉皮,就顯現了潔白、晶瑩又水靈靈的蘿蔔的酮體,最為美妙的是還有三兩條藍「筋」裝飾其中,我猜度是它美麗而通暢的靜脈血管了——整體形象絕美,只有剛剛煮熟去了殼的雞蛋差可比擬。吃到嘴裡,那種獨特的又脆又甜、綿綿微辣口感遠非其它水果所有!一個吃完,不渴了也不餓了,干起活也就更有勁,並留下美好的記憶。

前時讀一小文,說蘿蔔性寒,不能多吃,故有「餓死不進蘿蔔園」之說,愚以為偏見。「窮死不種丈人田」自是有道理,古人重男輕女,嫁出去的閨女猶如潑出去的水,好像從此就斷了來往。種了老岳的地,細帳不好算,時間長了會理不清。而且你連老頭的地都種了,保不定私下裡倒弄了老頭多少家產呢!你小孩的舅會這樣想,你小孩的妗子更會這樣想,豈不是旁生了許多枝葉?月影一晃,很容易驚鵲的!真不如種地主家的地受點剝削順溜。下一句「餓死不進蘿蔔園」就得區別情況,果如作者所說蘿蔔性寒,多吃無益,應該是指青蘿蔔吧?因為只有青蘿蔔定下來是寒性。北方青蘿蔔較少,多是作為水果偶爾吃一下,也用作涼調佐酒。白蘿蔔性中性涼不明確,而且皖北更是少見。紅蘿蔔就多了去了,水園旱園都種,秋天吃不完,挖個土坑埋起來,和大白菜一起是越冬主菜。還是腌蘿蔔乾的主料,成品雅俗共賞,南北通吃。蘿蔔纓也晒乾藏好,(昔時每到中秋,可以看到農家院里繩上、牆頭上、柴草垛上搭滿了青青的蘿蔔纓。若現在還有,會給美麗鄉村建設加分的。)留待來年正月十五作為主菜,和豆扁兒、粉條等一起包一種稱作「角子」或「撅嘴」的乾菜包子。皖北說蘿蔔,不是指青蘿蔔白蘿蔔,而是指紅蘿蔔。如果「餓死不進蘿蔔園」也流行於皖北,當是指紅蘿蔔有很好的通氣功效,逢賤年人人都肌腸轆轆,吃了它又增加腸蠕動,豈不更腹內雷鳴餓不欲生?——也是一己淺見,君莫認真。

國人於吃是講究色香味的,色在最前,可見品相的重要。蘿蔔整體看來,翠綠的毛髮一碧油油,鮮紅的身體油光水亮,秀色真的可餐!早年有一部劇,插曲渲染女主角之美,有「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一句,通俗不乏文雅,挑逗透出端莊。將蘿蔔比擬處子的肢體肌膚,看來蘿蔔確是美的。

早飯後暫時無事,看了看蘿蔔還有一隻,就想去再買,以免斷頓。還捎些什麼呢?雞蛋和青椒消耗大,但都還有,蔥姜等菜頭和幾種蔬菜也還豐富,於是想到了胡蘿蔔和紅薯,量還足不足?胡蘿蔔打豆漿,紅薯做粥,這兩樣每天都不可或缺。這使我突然間感到這兩種東西的重要,實在不亞於紅蘿蔔。

還是在幼年的時候就吃過胡蘿蔔,在託兒所——那時正是「吃飯不要錢」,「蘇聯有個老大哥,把我送到託兒所」的年代——阿姨頓頓給煮胡蘿蔔,初感還好,稀溜又甜蜜,但總是吃就吃的鼻子嘴歪!就去爭大人們每人一餐一個的棉種窩窩吃。那時父親在外面當礦醫,大哥大學畢業去了新疆,二哥也離開家鄉去學手藝,三哥在縣城讀書,剩下二姐四哥和我都小,只有娘和大姐才算勞動力——我就去爭她們的口糧。那時娘生沒生我小弟記不清了,大姐確是在長身體的年齡,但那紅薯面摻進用石碓搗碎的棉種做成的窩頭,真的是又甜又香啊!大人們跟我說,下回領了胡蘿蔔再來!我答應說「好」,可哪能記住?放了學就得去找娘找姐要饃吃。唉!

後來一直在城鄉之間漂泊,即使光景不好,也很少再吃胡蘿蔔,也很少有人種,好像大家都談胡蘿蔔變色。一直到綠色環保深入人心,都知道了小人蔘和胡蘿蔔素,胡蘿蔔才重又被請上飯桌。我們縣有幾個鄉鎮,大面積種胡蘿蔔,用各種渠道遠銷,營養了大家也滋潤了自己。雖說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維生素,適合於油脂煎炒,但在老家,多是和紅薯、南瓜等交替了熬粥,來女兒家則多是打豆漿。切絲涼調也好,和蘿蔔一起涼拌,黃白相間,辣甜味兼,再好不過。有時吃東西不過於考慮營養,往往是口感或者習慣佔據上風。

隔三差五時常做一回清蒸菜,不撿是芹菜葉萵苣葉,或者茄子豆角又或者是地里挖出的麵條子棵老香菜,都可以改改口味換換腸胃。胡蘿蔔纓蒸了吃,清香爽口,營養又豐富獨特。小心得:提前兩小時將菜洗了晾,拌面,待半小時後剩餘的水分浸出,再撒些面拌了——如是三次次,這樣蒸出的菜就不濕不粘格外散利。若加幾塊也拌了面的五花肉,菜的香味就更濃郁,同時還吃到了「麵粉肉」,一舉兩得,不添加則是老本味,我們兩樣都試過。去年老妻在小區的空地上種了一小片胡蘿蔔,蒸了胡蘿蔔纓給大家品嘗,刨胡蘿蔔的時候,纓就很快被分光。

六十年代中期以後的農村,只要有兩隻手就餓不死人,十來歲的孩子都能自食其力。最難忘再次由縣城到鄉下的頭一個秋季,分了一堆一堆的紅薯,於是全村每天的早飯都象年三十吃餃子,整齊劃一是紅薯飯,中午和晚上也離不開紅薯,煮或者摻進面里做饃。若是放進灶膛里燒了吃,則多是打賞小孩,熱乎乎又香又甜又稀溜,比現在街頭賣的烤紅薯味道還好,可能是草木的灰燼比炭火還文還環保吧?炒紅薯條味道不好恭維,應是那時都少油無鹽之故,擱現在,做精緻些,應該能和土豆比個高下——縱是如此吃,紅薯還有餘饒,就用來餵豬,切片晒乾,打粉做粉條。紅薯填飽了大家的肚子,但也有人因此吃出了病,胃潰瘍常見,潰瘍穿孔也有。當初,我的胃擋不住胡蘿蔔的入侵,那時候卻能耐受紅薯的淪陷——是不是人大了胃長結實了?就在大家吃紅薯吃的黑兒夠白兒夠的時候,有一位領導給大家打氣,很前瞻地說,別認為紅芋(方言,指紅薯)很難吃,有些發達國家還吃不上呢!瞧吧,等農林牧副漁都發展了,吃夠了大魚大肉,保不定就會把紅芋當成果子(水果和油炸果品的統稱)找來吃!

時光過的真快,轉眼就是改革開放土地承包,大片土地種上了果蔬,糧棉面積銳減,大批農村勞動力又蜂湧進城去打拚掙錢,誰還來栽種費功夫的紅薯?這時候人們對食品的觀念也發生了逆轉,說一夜間肉類成了引發「三高」的罪魁禍首,紅薯也一躍成了益壽延年的第一功臣,連葉梗都比人蔘還補!今年夏秋在廣州,就看到紅薯葉梗充斥於超市和菜攤。當年那位領導講話引起的會心的抑或揶揄的笑聲似乎還在耳邊,紅薯現已是身價百倍!紅薯在廣州是兩三塊錢一斤,可前幾天女兒說南沙的好,網購了一箱,合五塊多一斤——和那時候的兩分錢一斤相比,豈不是百倍!

我本就喜食紅薯,老來更棄了油膩倍愛其清淡微甘。我沒發現有任何早點會有一碗紅薯粥熱乎養胃營養價廉,何況還有媒體鋪天蓋地的擁躉!岳母九十七歲了,還思維清晰差可自理,每天不離紅薯可能也是長壽的秘訣——我如欲伐柯,規則在眼前。

紅薯葉也還是在少年時候就吃過。該做中飯或晚飯了,母親左瞅右瞅沒有「青眼睛」,就去地里——不管是生產隊的大田地或者鄰居的自留地,掐一掐紅薯葉梗回來做成菜窩窩,或者炒,或者和大米、麥仁、小米、綠豆(那時候這些東西不稀罕)等「糧飯」一起,「插」一鍋菜糊塗,一家人就吃得噴香。

那窩頭多是小麥面、紅薯面和豆面摻在一起的「雜麵」,在當時是為了緩解小麥的不足,卻與口味無大損還歪打正著符合了營養學。「菜」加入的量多還不須切碎,足量紅薯葉梗整揉進去,做出的窩頭無論發麵還是死面,都因有充足的聯結而更筋道更有嚼頭。窩窩頭和辣椒是一搭,辣椒是家家都正宗祖傳的紅辣椒醬,用紅椒粉(絕無玉米粉等添加)摻了自製的芝麻鹽(也是絕對綠色環保)是辣椒醬的急就篇,都辣味火爆。有「窩窩頭就辣椒,越吃越添膘」一說,多吃長膘,對因勞累而透支了的身體是一種進補,和現今流行的「減肥」熱潮完全談不到一塊兒。現在城市版的窩頭,個小,純小麥面,菜少,辣椒也蛻變成青椒糜,做和吃者都以為很過了一把菜窩頭癮,但在曾經者看來,呵呵,「山寨」啊!現在紅薯的葉梗進化成了商品,即使家住農村,你若去別人地里採摘紅薯葉梗,不知道還有沒有當年那種「天經地義」的心底?

來女兒家還涼調了一次紅薯梗,原只為愉悅自己,卻不意女婿也吃得對味,其他菜還沒動筷,這一樣已點露了底。

說了許多好像才發現,這三種東西都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長,就像落花生,莖葉淺淺的長在地面,果實埋在土裡,不招搖,卻對人有用。慚愧的是,我卻只知道消耗它們,不能奉獻什麼,想到這層,立馬不好意思再說下去,甚至有可能從此就斷了「自謙」是「土生土長」這一念頭呢。

鮑吉林,安徽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推薦

一個有品位的公眾號,值得你去關注!

讀好文字,聽好聲音,欣賞有魅力的音樂。

讓閱讀無處不在讓悅讀豐富人生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同步悅讀》公眾號

倡導全民閱讀 打造書香中國

原創發布

圖文來源:網路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公眾號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步悅讀 的精彩文章:

千古名篇,以史為鑒
史永峰:閑話韓愈

TAG:同步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