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13歲嫁皇太極,身歷三朝,輔佐三帝,為清初繁榮穩定貢獻重大

她13歲嫁皇太極,身歷三朝,輔佐三帝,為清初繁榮穩定貢獻重大

「國母」是封建社會用來尊稱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皇后。在清代眾多的皇后里,孝庄文皇后是當之無愧的「國母」。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寒桑之女。在明末東北各部落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時年13歲。她身歷清初三朝,全心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帝主政,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鬥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統一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是調和了皇弟多爾袞與皇子豪格的皇位之爭。1643年,正當皇太極躊躇滿志時,卻突發暴病駕崩,頓因皇位之爭而生內亂。關鍵時刻,庄妃憑藉她的聰明才智和寵貴地位,左右周旋,巧妙說服,調停了皇弟多爾袞與皇子豪格的奪位之爭,把6歲的兒子福臨扶上了皇位,並議定八旗軍兵有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輔政,待福林成年後,立即歸政。這一折中的方案避免了因內權紛爭而導致分裂,對於入關前夜的清朝來說至關重要。

二是穩定多爾袞,輔佐順治。順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31歲的庄妃被尊為「孝庄皇太后」。多爾袞隨著戰功多了、權勢大了,就開始獨攬大權,結黨營私,謀占皇位。為此,孝庄再次施展謀略,對多爾袞軟硬兼施,既籠絡,又控制。直至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順治帝開始親政。當時正值清朝開國之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嚴重不足。順治不過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孝庄皇太后即是母后,又是導師,更是他強有力的保護者。她經常訓導順治要以民為本,體察民意,並率先垂範,節用愛民,省出後宮開支用於賑濟兵民,並採取封王晉爵、政治聯姻等措施平衡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的多方面矛盾,儘力保護順治的地位不受威脅。

三是教育扶持康熙,智除鰲拜。1661年,順治帝感染天花駕崩。孝庄在極度悲痛中,把全部精力用到新的皇帝繼承人康熙身上。那一年康熙不過8歲,49歲的孝庄太皇太后德高望重,老辣幹練,完全有駕馭朝政的能力和威信,但她卻一心輔佐皇孫做個好皇帝,拒絕了讓她垂簾聽政的建議。

孝庄一點一滴培養康熙獨立掌管朝綱的能力。為使康熙自幼接受滿族文化教育,他特派親信侍女蘇麻喇姑照顧康熙,教她讀寫滿文,又聘請名師講讀儒家經典,使其備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還遵循「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的思想,教康熙騎射的本事,為其後親政奠定了文韜武略的根基。面對鰲拜獨斷專權對皇權的威脅,孝庄再次做起康熙的堅強後盾,支持康熙在1669年智擒鰲拜,開始正式親政。

康熙親政後,依舊經常向孝庄請教軍國大事,如平定三藩叛亂等,孝庄多次參與謀劃決策,使局勢轉危為安。康熙晚年曾深情回憶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30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極具雄才大略,政治才華,不畏艱難,嘔心瀝血,全力扶持兩代幼帝治理朝政,為清初的繁榮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蒙古族女政治家。

更多精彩,請關注「下午歷史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她是康熙寵妃,得寵50多年,康熙死後卻因一舉動被雍正厭惡
桂北傳統村落(48)千古名村橋渡村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