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乾旱,因為童年期情感忽視
新春將至,孩子將有可能再次成為成年人交際的工具:給孩子的壓歲錢是朝著大人給的,並且很可能最終也落入大人的腰包;給孩子禮物也是參照大人之間的規格送的;對孩子的關心問候也是需要大人聽到的......
這當中,大人對於孩子的心態里包涵了多少真誠?
曾經,禮教的壓抑使人看不見孩子的情感;
曾經,愚昧和貧困使人顧不上孩子的情感;
曾經以及現在,成功強迫症使人忽略孩子的情感......
確切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國人開始羞於表達情感,美其名"含蓄",情感表達含蓄了,而功利和虛偽卻露骨了。
人是情感的動物,情感是人生的陽光和雨露。過於功利是乾旱,虛偽是陰雲。
北大學子「王猛」(化名)以萬字長文抨擊在成長過程中其父母、大姨二姨、父輩親友對他的傷害。需要提醒的是,只憑單方面的敘述,不好判斷和分析實際情況。但事件引發的大討論,卻能進一步促進我們的家庭教育的科學性。不少人紛紛表示自己的父母有類似的行為,就是中國家庭中常見的「情感忽視」。在孩子向父母說出自己感受上的痛苦時,父母常常指責孩子的「人」,較少地說「事」,幾乎沒有對孩子進行感受和情感上的支持。這就是「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這一概念,是臨床心理學家Jonice Webb博士提出的。Jonice Webb博士認為:在一個家庭中,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父母足夠的認可、接納、和回應,或者遺漏,情感忽視就發生了;孩子便學會了去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情感忽視的負面影響就發生了。
如果孩子的情緒感受經常被父母忽視或者誤讀,那麼孩子接收到的信號是:「我的情緒不重要」,「我的感受是錯的」,「我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當孩子的「情緒自我」被否定了,就等同於說:「我,卑微;我,好像不存在!」。
童年期情感忽視具體表現諸如:
*父母喜歡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飯,大到選學校交朋友,經常不顧孩子的喜好和心情(正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喜好和心情,平等商量)。
*孩子看似無緣無故的哭鬧,在父母眼裡就是無理取鬧,認為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哭完就好了,所以置之不理(正確的做法是,耐心詢問孩子為什麼哭泣)。
*孩子懇求爸爸陪著一起看電影,爸爸總是推脫: 我很忙,以後再說吧(正確的做法是,陪伴孩子去看電影並且交流感受,如果不能去,也要給孩子合理的理由並且承諾時間彌補)。
*孩子告訴媽媽自己害怕去幼兒園,媽媽卻說:幼兒園一點兒也不可怕,好玩著呢(正確的做法是,仔細詢問孩子對幼兒園的感受)。
*孩子考試成績有了提高很高興,爸爸卻說:有啥高興的,考滿分才值得高興(正確的做法是分享孩子的喜悅並且予以賞識)!
*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很傷心,媽媽卻說:小朋友那是和你玩呢,別傷心!甚至責備孩子無能(正確的做法是傾聽孩子的述說、表達同情並且引導孩子得出恰當的應對方法)。
*孩子害怕去看醫生而大哭,媽媽說:哭什麼哭,膽子這麼小(正確的做法是擁抱孩子、給孩子力量和鼓勵)!
*家裡的寵物死了,孩子非常悲傷,爸爸卻說:有什麼好傷心的,不就是只狗嗎,別哭啦(正確的做法是與孩子共同去埋葬和告別)!
年幼的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沒有反抗和抵禦的能力,會接受和迎合父母。結果,外在的我和內在的我就割裂了。情感忽視使孩子的情感成長受限、不分化。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成為情感忽視者呢?
自戀型父母(巨嬰型):
世界都是圍繞著我轉的,這是擁有自戀型父母的典型特徵。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更關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他們認為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屬品。
在這種養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可能無法很好的看清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更不能表達自己對情感的需要,覺得自己的需求是過分的,不合適的。
權威型父母(控制型):
權威型父母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規矩」辦事,而不傾聽和關注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是我的孩子,你得聽我的!」最終孩子長大後,要麼會激烈的反抗權威,要麼懦弱順從。
完美主義型父母(強迫型):
這一類的父母們認為,孩子永遠應該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試拿了全年級第一,卻仍可能因為某單科沒考到第一而受到責罵。他們對孩子只有無窮無盡的要求,卻缺少溫暖和鼓勵。
成人後,孩子們也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為自己設置不切實際的期望與目標,導致焦慮等種種問題。
父母缺失:
對於一些人而言,童年中是沒有父母存在的。這包括死亡、離婚、疾病、長期工作而忽視孩子,名存實亡的婚姻等等。
童年期情感忽視在成年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包括但不局限於:
1.自我價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低自尊」,一個人自尊以及自我價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關。我們在家庭中成長,觀察,反饋,被愛,被讚揚,被指引和鼓勵。
但當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提供這些時,自我價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損。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氣餒,孤獨,喪失歸屬感。童年期情感忽視:如愛入深海,了無迴音
2. 表達障礙
無法明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更無法對外界表達出來。在意識到自己有對於愛、關懷和讚揚的需要時,覺得這是羞恥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隱藏的。
3. 感覺被剝奪,普遍的缺失感
在潛意識裡,你總覺得自己缺乏了某些東西,但又難以名狀。你也有可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種東西:愛,樂趣,金錢等等。更極端的情況,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空虛無意義。童年期情感忽視:如愛入深海,了無迴音
4.抑鬱
一直以來,抑鬱都和喪失、剝奪感、需求不被滿足、低自尊、缺乏支持、無法明確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關。因此,抑鬱也是童年情感忽視的一個常見後果。
5.成癮行為
童年情感忽視會造成孩子對生活喪失控制感,因此,一些人會轉而從成癮行為中尋求慰籍,重獲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癮、進食障礙、愛情成癮等。
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得不到回應和反饋,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深不可見的海底,沒有迴音。我們看到過最難過的一句話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記憶里,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童年情感忽視"自查問卷
1. 有時候和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我心裡卻沒有什麼歸屬感
2. 我非常驕傲自己不依賴其他人
3. 尋求他人的幫助,這對我來說比較困難
4. 我的朋友或者家人會抱怨我在感情上和他們比較疏遠
5. 我感覺自己在生活中並沒有實現自己的潛力
6. 經常想一個人呆著
7. 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誠實不真實
8. 在社交場合通常感覺不自在
9.經常對自己感到失望或者生氣
10.對自己的評判比對別人的評判要苛刻的多
11. 和別人相比,經常覺得自己缺少點什麼
12. 和人相比,我更容易喜歡動物
13. 經常莫名其妙的感到不開心,容易被激怒
14. 我不太能知覺自己在很多情境下的即時心理感受
15. 不確信自己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16. 偶爾感覺自己彷彿在圍觀別人的生活
17. 相信自己是那種可以如隱士般生活的人
18. 我不太容易使自己平靜下來
19. 感覺有某些東西把自己拽住了,總不能活在當時當刻
20. 我有時候感到很空虛
21. 隱秘的覺得自己哪裡有問題
22. 生活中不自律,比如照顧不好自己的起居飲食
以上問卷由Jonice Webb博士編寫,Dr. Song 翻譯。對上述至少6個題目回答「是」,表明你童年遭受過某種程度的情感忽視。
需要再一次強調的是,這不是在聲討家長,作者也是家長,這是在繼續呼喚一種覺醒。曾經,「計算機需要從娃娃抓起」,現在我們成為計算機網路強國大國,而一個民族的崛起,必然要從教育抓起,家庭教育是起點,這起點上的關鍵人物是家長。所以,家長的覺醒是關鍵。當然,也必須努力避免矯枉過正,容易走極端是缺乏理性的表現,現在已經有很多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尤其在獨生子女的情況下,愛變成了溺愛,就不再是愛,而是傷害。所以,真正的覺醒,是理性的覺醒,否則就不是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