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為什麼選擇終身不嫁?

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為什麼選擇終身不嫁?

因為醫囑,我已經有42天沒有吃過一口雞了。

腦子裡全是雞湯上飄著的金黃油花,新炸出來的子雞焦黃而爽脆的雞皮,還有白斬雞雞皮和雞肉之間凝結著的一點雞凍。

啊,我這要命的薄弱意志力!

連經過肯德基的時候,都要多看一眼,感覺門口的山德士上校,手持兩個香辣雞翅,對我笑語盈盈……哎,肯德基怎麼換上了這麼高級的新裝?

這件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是在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孝端皇后這個人命運悲慘,可是鳳冠真的很好看,兩邊的小尾巴學名叫「薄鬢」,皇后才能有三個,妃子則只有兩個。

走進店裡,發現還有各種鳳冠的細節圖。我的第一反應是:「難道以後要賣鳳爪了?」(我是不是餓暈了)

一問才知道,這是肯德基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次合作——他們從13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獲得了17件國寶形象使用的官方授權,把它們「請」到肯德基全國「國寶耀中華」主題餐廳,讓更多人了解國寶的細節,知道國寶的故事。

去年一年,隨著《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電視節目的頻繁刷屏,那些本來只在博物館的老古董紛紛露臉成了新網紅。為了讓國寶和年輕人對話,《國家寶藏》請來了許多明星,以國寶守護人的名義來講述國寶背後的故事,這個做法的效果立竿見影,我覺得意義還是頗為積極的。

GIF

一件件或光芒璀璨、或千年滄桑的國寶背後,都有著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更有著一批為了國寶,流血灑淚奉獻出生命的中國人。

比如曾昭燏。

同治七年五月二十四日,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為曾家的女性們定下了一個「功課單」:

早飯後 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 食事

巳午刻 紡花或績麻 衣事

中飯後 做針黹刺繡之類 細工

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婦女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訓數年,總未做出一定規矩。自後每日立定功課,吾親自驗功。

這時候,曾國藩大約不會想到,僅僅幾十年後,曾家女兒們就走出了長輩們為自己制訂的「功課單」,她們不會女工,從不做飯,卻寫詩畫畫,並做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而曾昭燏就是其中的代表。

▲曾昭燏

曾昭燏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潢的曾長孫女。這個名字,來源於出生時算命先生的一句話:這孩子命中缺火。

人們都說,湖南湘鄉縣(今雙峰縣)荷葉鎮峽石村曾家「萬宜堂」的孩子,個個有出息,長子昭承為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昭掄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來曾經成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當過北大教務長和高教部副部長;小兒子昭傑為上海大夏大學學士;次女昭懿是著名婦科醫師林巧稚的學生、醫學博士;三女昭鏻為西南聯大經濟系學士;小女兒昭楣為西南聯大生物系學士。

長女曾昭燏6歲就開始讀《左傳》,14歲那年考到長沙藝芳女校,學校的創辦人是堂姐曾寶蓀。很多年之後,曾昭燏還記得堂姐校長每天早晨的晨間談話:

「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在之後40多年的人生里,她幾乎把這視為信仰。

曾寶蓀一生未婚,年幼的曾昭燏曾經詢問校長,校長說,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如果沒有二哥曾昭掄,曾昭燏也許從此會在長沙紮根生活,在女校當個教書先生。1920年,曾昭掄考上了庚款留學生,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曾昭燏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時候,化學家哥哥對妹妹說,一定不要留在長沙終老,去南京,去上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哥哥不僅給她指明方向,還為她補習功課,曾昭燏也很爭氣,一舉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念了一年後,因為在中文學科上的成績實在搶眼,轉入中文系,在國學概論、文學研究法、屈原賦這些科目上,她都能拿95以上的高分。在這裡,曾昭燏遇到了對她影響最深遠的老師——胡小石。

▲胡小石

曾昭燏在回憶老師胡小石的時候曾這樣寫道:「余自一九三一年秋始識師。其時師在金陵南雍講甲骨文及金文課,余往聽課,驚其引證之淵博,說理之緻密,自是有課必往聽,亦嘗登門請益。師手寫聲韻表及說文雙聲字例,皆命余謄錄一遍,余略知古文字聲韻之學,皆師之教也。師講中國文學史、楚辭、陶謝詩等課,不僅見解精闢,且深得其神味,聽者座無虛席……」也正是胡小石,潛移默化培養起了曾昭燏對考古的興趣。

1934年,曾昭燏中文系畢業,哥哥曾昭掄又來做她的人生導師吧:去外面,繼續學習,繼續見識世界!

她得到了兄長的資助,可是,去英國學什麼呢?

迷茫的曾昭燏給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寫信,請他幫忙拿個主意。傅斯年和曾昭掄是連襟,和曾昭燏是姻親,他建議她去學英國最頂尖的田野考古——在當時,這是連男生都會慎重選擇的專業,因為一旦選擇,意味著從此將風餐露宿,風吹日晒。

然而,曾昭燏決定試一試。

臨別時,師母在碼頭握著她的手,哭著說:「這一去,什麼時候回來?」

她說:「等我學成。」

1935年3月,在兩位兄長的資助下,曾昭燏赴英國倫敦大學自費留學,成為中國第一個到海外留學的女考古學家。

在大英博物館、皇家收藏館、維多利亞收藏館,曾昭燏見到成千上萬件來自於中國的珍貴文物,在嘆為觀止的同時,她也見證了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前往中國內地瘋狂尋覓盜取文物寶,這位女考古學家的心中沉痛而憤怒,她一心想要早日學成歸國,為災難深重的祖國考古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英國,曾昭燏是中國留英學生里最低調的一個。在夏鼐、曾憲朴、向達、吳金鼎等人的回憶里,她遠遠比不上她的姻親俞大縝那麼善談。1937年1月,夏鼐在清華的導師李濟到英國,留學生們在李濟租住的公寓里里聚餐,當俞大縝在侃侃而談著「趙元任雍容大雅、徐志摩文採風流、陳寅恪獃頭獃腦」的時候,曾昭燏則在廚房默默做飯。第二天,李濟忽然讓曾昭燏「讓賢」,「自稱為螺螄精的俞女士來做飯」,而夏鼐很久之後才知道,這是李濟的「拉郎配」,他想要撮合俞大縝和夏鼐,「飯後李先生忽問我已婚未?俞女士便笑著接上說:談到personal talk了。」(夏鼐日記)

這場拉郎配沒有成功,不過,在那次聚會中,無論是夏鼐還是李濟,都對默不作聲的曾昭燏頗具好感,之後,這兩人將成為曾昭燏文博工作中的重要夥伴。

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曾昭燏心中亦有困惑,這些困惑和急迫,在給傅斯年的信里,可見一斑:

冒昧地寫信麻煩您,希望您為我個人著想,為中國的考古學發展著想,我學什麼東西最有用處,趕快回信給我,因為我在暑期中必須決定下學期的計劃。您既然不憚煩地指教夏鼐,希望您也能不憚煩地指教我。

當曾昭燏結束在英國的學習時,李濟給她帶來了一個新消息。當時,李濟正在準備成立國立中央博物院,他對曾昭燏印象深刻,就派她去德國進修學習博物館學——柏林博物館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之一。曾昭燏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曾昭燏在德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國民政府決定西遷。忙於西遷的李濟無暇顧及遠在德國的曾昭燏,每月經費也中斷了。但對於曾昭燏來說,最難熬的並不是沒有錢,而是眼睜睜看著戰火紛飛,卻不能為國家儘力。她甚至有點痛恨自己「為什麼要學歷史考古,想當初如果隨曾昭掄學化學多好」。

獲得考古學碩士學位的曾昭燏雖然得到了倫敦大學的聘書,卻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回國。陪伴她一起回國的,是自己剪下的上海《新聞日報》的一張照片,照片的內容是一個幼兒在日軍轟炸後的廢墟里,坐在母親遺體旁大哭。

這張圖片一直被曾昭燏保留到抗戰勝利。

回國後,曾昭燏隨即被聘為中央博物院專門委員,負責大理考古項目。曾昭燏帶著一個15名白族女人組成的工作隊在大理髮現了史前人類活動的痕迹。她每天都到現場去挖掘,雲貴高原日晒強烈,她的手被嚴重晒傷,但仍舊不下火線。

可惜的是,日軍的戰機飛到了雲南上空。曾昭燏被迫轉移,在這裡發現的很多考古成果無法全部帶走,她悲嘆一句「辛苦掘出無人能賞」,只得就地掩埋在龍泉峰下,隨之掩埋的還有一塊石板。曾昭燏在石板上寫道:

後人有掘出者,幸加珍重護持,或重為掩埋,或移之善地,庶不負先民創作之艱難,而瘞者保護古物之苦心雲耳。

曾昭燏等人在大理的發現,後來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1939年,中央博物院蒼洱境發掘團在工地合影。後排左起為李霖燦、吳金鼎、梁思永,右一為王介忱,右二為曾昭燏。

1941年2月,李庄迎接了三位出色的年輕考古學家,夏鼐、曾昭燏和吳金鼎。曾昭燏作為唯一的女性,在整個考古隊伍里非常醒目。王世襄眼裡的曾昭燏「很傲慢」,但王世襄的同事羅哲文則認為:「她很有學問,也謙虛。那時我年輕,她很關心我,教過我外文,輔導我工作。她自尊心很強,你對她好,她也會對你好得不得了,若對她不好,就不高興」。

對於這些評價,曾昭燏本人毫不在乎。那時,她的眼裡確實沒有別的東西,在這個揚子江盡頭的小鎮,這群年輕人穿越高山峻岭,吃著自己輪流推磨捻出來的苞谷饃饃,展開了一場至今仍為考古人津津樂道的考古大業——這就是抗戰期間最著名的彭山漢代崖墓挖掘。

她攀爬于山間洞口,每日拿著油燈小心工作,仔細辨認石槨破片中的泥土,墓穴內室的刻石。從洞口考察出來,她一個人負責所有的田野考古筆筆記,這份筆記被認為「已超越了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範疇」,真正「代表了當時英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

而那年,她剛過而立。

抗戰勝利了。

曾昭燏回到了南京。她組織建造的因戰亂停工10年之久的中央博物院主體建築仿遼大殿,並在戰火頻仍、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接連舉辦了漢代文物展和院藏青銅器展。

1948年,國民黨敗勢已現,國民政府決定把精品文物打包遷往台灣。在那些倉惶辭廟的日子裡,曾昭燏拒對這個決定反應劇烈,她寫信給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堅決反對:

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在她的堅持下,三批運到台灣的852箱文物終於全部運回了大陸。她還奮力留下了一些「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的文物,這是她想出的最後的借口。

這其中,就有後來的國之重器「後母戊鼎」(也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青銅器,是我們國家的鎮國之寶)。

和它一起堅守大陸的還有本可去往台灣的曾昭燏。

在那個濕冷的冬日裡,27歲的高仁俊決定登船前往台灣,他沒有想到,再一次來勸他的是曾昭燏。那一年曾昭燏40歲,是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專門委員,而高仁俊只是中博一名普通的學者。曾昭燏對這位不諳世事的年輕人說,留下來,讓我們一起共建將來的南京博物院吧。

遺憾的是,高仁俊沒有留下。因為艙位有限,已經結婚的他隻身登上了海滬號。後來,還是曾昭燏派人將高仁俊的妻子從上海接到南京,搭乘稍後的一班船去了台灣。

據說,南京博物院的同事們到台灣之後遇到胡適,胡適曾經逢人就問:「曾小姐來了嗎?曾小姐來了嗎?」在得到否定的答案之後,他低頭嘆息:

「好可惜!此人真是一個人才!」

曾昭燏對新中國的文博事業充滿熱情,在日記里,她興奮地寫道:

「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這一回,她終於有機會把自己的國外學到的博物館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她有關博物館的著作奠定了中國博物館的基礎,而專門為文物保管制定的管理條例到今天還被全國各大博物館視為規範。

寫這段話的時候,她特別真誠。

1955年,曾昭燏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在博物館界與考古界,她有「華東門神」「考古女傑」等諸多美譽,與北方考古界領軍人物夏鼐並稱為「南曾北夏」。

她先後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1956年,曾昭燏還曾接受了毛主席的宴請,毛主席對她的印象頗深,幾年之後在一次會議上,還特地提到她:「曾國藩的後代,還有個叫曾昭燏的。」

曾昭燏過著一種近乎清教徒的簡樸單身生活,一件穿了多年的大衣,她幾乎日日穿著,習慣了粗茶淡飯,掉在地上的飯菜,她都會撿起來洗了再吃。用過的舊信封,她將其翻過來摺疊,然後繼續寄信。

可是對待別人,她卻異常慷慨。去北京學習,每天可以吃一個蘋果。她把蘋果省下來,帶回來給侄孫;1951年,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時,她帶頭捐出了全部積蓄。有一年,曾昭燏從山東博物館請來一位高手潘師傅,為南博修復文物。完工返鄉時,潘師傅所帶的盤纏已用得差不多了,他只好乘慢車,餓了一天才回到濟南。曾昭燏得知後,特地寄上自己工資里的20元給潘師傅表示歉意。曾昭燏所有的稿費,不是用於公務招待,就是為多子女員工的孩子繳學費。時任博物院行政科負責人、現年91歲的梅曉春老人回憶:「曾院長在春節時,便會讓我將她的私房錢,二元、三元、五元地裝入一個個信封,寫上名字後,一家家去拜年。有小孩子的還另外有紅紙包的壓歲錢。」

她時刻牢記著上學時堂姐說的那句話:「要愛人如己。」

在曾昭燏擔任院長期間,她立下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不準私人收藏古董。為此,她以身作則,把自己收藏的御制茶具率先捐獻給了國家。

與之相應的,是她時刻惶恐的「家族之累」。她帶頭寫檢討,批評自己的祖先曾國藩,也在檢查里主動提及當年自己對於傅斯年「那樣的懷念,純全是從個人感情出發,嚴格說起來,這是種反人民的意識行為」。甚至有人說,她對於運到台灣去的南遷文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964年,曾昭燏自殺身亡。她的表哥陳寅恪為她寫了一首悼亡詩,其中兩句為:「高才短命人誰惜,白壁青蠅事可嗟。」

她一輩子沒有嫁人,曾經有一位參觀南博的蘇聯專家,詢問她的終身大事,她的回答是:「我已經嫁給博物館很多年了!」

2012年,曾昭燏百歲誕辰。80多歲的高仁俊特意從台灣趕到南京,為的是能親自去曾昭燏的墓祭拜。

在墓前,高仁俊淚流滿面,長跪不起。

他腦海里浮現的,是在離開南京前,曾昭燏讓高仁俊整理一批陶俑文物,但他的專業是古代兵器,對陶俑不熟悉,曾昭燏問他:「你知道古代陶俑中女性的衣領,為何分左開襟和右開襟?」高仁俊回答不上來。曾昭燏送給他一大堆書籍,說,要真正的了解文物,需要從工作中不斷對照,「曾小姐的指導讓我受益終生,到台灣後,我一直照此去做。」

有記者問起高仁俊,面對當年曾昭燏的挽留,他為什麼不留下來。老人將酒杯貼在唇上,說:「誰知道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了呢?」

而後,80多歲的老人一仰脖,把58度的烈酒全部傾入。

國寶閃耀,在這背後,是無數個曾昭燏這樣為國寶、為文博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國寶守護人。

我們應當記得她,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傳承曾昭燏們的精神?

在國寶守護中,肯德基交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答卷。

在全國的肯德基「國寶耀中華」主題餐廳,你將會看到對17件國寶360度的詮釋。在北京,我們已經看到了九龍九鳳冠的細節,在湖南出土的四羊青銅方尊將在長沙「回歸」,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也「回到」了出土之地西安……曾昭燏當年竭力保護使之留在大陸的後母戊鼎形象,大家也可以在鄭州肯德基「國寶耀中華」主題餐廳看到。

肯德基相信,讓國寶來到我們身邊,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國寶和人、歷史與現代的平等對話,這種嘗試也得到了國家博物館的認同。

在昨天舉行的「國寶耀中華」活動發布會上,我們見到了國博常務副館長李六三。他說,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夠讓「國寶」 走進人們的生活,激發社會大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剛剛在《國家寶藏》中扮演了越王勾踐的著名演員段奕宏則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的力量來傳播我們的文化。讀懂一件國寶不只是懂得品評它的外在,而是了解國寶背後的文化意蘊。這和馬伯庸的觀點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他相信國寶會讓人們去尋找「文化基因」,甚至去探究歷史發展的細節之處。

這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開始,讓我們更了解國寶,讓國寶擁有跟時代頻率一致的脈搏,這需要你的參與。

嗯,等我病好了,就去吃一對香辣雞翅。

*參考資料:

岳南,《南渡北歸》,湖南文藝出版社

張慰星,《考古先驅書林女傑:曾昭燏先生書法藝術略說》,《收藏家》,2009(6)

梁麗君,《文博大家曾昭燏》,《文史天地》,2011(9)

CCTV 10,《人物》欄目之《文博大家曾昭燏》

王炳毅,《女文博學家曾昭燏的風雨人生》,《檔案與建設》,2011年第一期

趙青芳,《憶曾昭燏先生》,《考古》1981年06期

END

*本公眾號圖文消息為 「山河小歲月」獨家創作,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

*本平台所使用的圖片、音樂、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河小歲月 的精彩文章:

紫禁城裡的年終獎怎麼發

TAG:山河小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