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都是戰國時代的英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諸侯架空周天子爭權奪勢給下一級的卿大夫又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他們也迅速學壞了,國君勢力弱下來,卿大夫就控制國家,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來臨了。公元前453年晉國卿大夫爭權,導致國家內亂,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國,齊楚燕韓趙魏秦,即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第一個就是魏國,因為有一文一武倆喪心病狂的人輔佐(李悝、吳起),魏國想不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超級大國也難。
「無厘頭法官」李悝——
魏國上地有地方官叫李悝,有人找他打官司,他就讓人家射箭,射的準的就贏了。所以當地的百姓都苦練射箭,成為了箭術高手,後來跟秦國打仗,大獲全勝。魏文侯看他如此有才華,就提拔他當相國,組織全國變法改革。他制定的《法經》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法典,後來商鞅什麼的都是參考了他的。
那時候哪個國家兵強馬壯哪個國家就強大,所以需要很多糧食養活更多的人。春秋末年鐵農具出現,百姓開墾效率大幅提升,但是魏國人多地少,李悝就指導農戶積極種地,而且要科學種地,提高畝產量。推行「平糴法」國家宏觀調控糧價,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國家的基礎。(所以,農民獲利,但統治者的出發意圖並不是為了農民,雖然結果是農民獲得了一定好處,但統治者只是為了鞏固統治,這一做法獲得的益處,國家必定是最大的獲益方)
「擋我者死」的變態吳起——
這個人可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可以犧牲一切的人,果敢、魄力讓人恐慌。
(1)【衛】他是衛國人,很敗家,被鄰居嘲笑,於是他殺了這些人,離開衛國去了魯國謀發展。
(2)【魯】魯國看他妻子是齊國的,所以猶豫要不要讓他當將軍,他為了表忠心就把妻子殺了,後來帶兵幫魯國打敗了齊國。後來母親去世,他也不回家守喪,魯穆公覺得這人不行。他也嫌魯穆公優柔寡斷,正好前面那個李悝剛開始搞變法,魏國看上去前景廣闊的樣子,他就跑去魏國效力了。
(3)【魏】在魏國,他選精兵、練強兵,部隊戰鬥力很高。魏文侯派他開疆拓土,公元前389年陰晉之戰以少勝多大破秦國,沒幾年就把河西地區都從秦國手裡打下來了,魏文侯很高興,就讓他管理這塊地。他身為一個成功人士,當然要寫書啦——《吳子兵法》,內修文德,外修武備,這種辯證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應該也是比較反感他這個不幹人事的人的,所以一直沒有提拔他這個大功臣為相國。吳起覺得才華被限制,於是就跑去楚國了
(4)【楚】楚悼王很高興有個有「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人才來幫他們窮鄉僻壤落後地區搞改革。吳起牛哄哄地革了世襲貴族的命,讓閑散貴族去種地、打仗,極大地刺激了楚國疲弱的政治、經濟、軍事,楚悼王很開心啊,國家欣欣向榮的,但是老貴族們恨得牙根痒痒。
可能是作惡太多遭了報應?吳起剛搞改革正到關鍵階段,一直為他站街的楚悼王就死了。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除了楚悼王,其他有權勢的人都恨透了他了,貴族們不會繼續聽他的話改革,只會對他瘋狂報復。當時吳起正在黃河邊跟魏國打仗呢,他心裡很清楚這回自己要完。
於是,他抱著「死也要拉上兩個墊背的」的信念,淡定地回去奔喪。葬禮上,貴族們亂箭齊發,吳起眼疾手快往楚悼王屍體上撲,好多箭都射在楚悼王身上了。因為當時楚國有一條法律說傷害國王屍體的誅三族(「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所以吳起帶上70多家貴族上路了。真是「社會你吳哥,人狠路子野。」
雖然對他的很多做法我無法接受,但是在那個年代,國家的概念和現在不同,在戰爭面前,生命的意義也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我確實佩服他的膽識和魄力。
亂世出英雄,和平年代也出英雄。但是英雄和英雄不一樣,我相信
今天小編就寫到這裡,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歷史深度解秘」,想和我討論歷史相關知識或者問有關歷史問題的朋友們,歡迎評論,謝謝你。


※古人打仗,如何快速識別對方的軍馬數目?真的要一個一個地數嗎
※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劉備能統一三國嗎?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