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不下雪沒法體驗踏雪尋梅的清幽意境?那就看它!

北京不下雪沒法體驗踏雪尋梅的清幽意境?那就看它!

原標題:北京不下雪沒法體驗踏雪尋梅的清幽意境?那就看它!


每次冬天一到,最盼望的事情就莫過於過春節和下大雪了。在寒冬臘月里,只想在被子里裹著不動時,只有一聲「下雪啦」!才能使小編踏出房門,與床鋪分離。


湊巧今年冬天最強寒潮、降雪頻頻發威,冷空氣一股股的不斷侵襲,各地都傳來下雪的捷報,江浙滬白雪皚皚,連十好幾年沒見過雪的廈門都飄起了雪花,唯獨北京,絲毫不見雪的身影。全國都在瞞著北京下雪,前往北京的大雪同志,你難道沒辦下來來京的進京證?


即使春天都快來交班了,廣大北京群眾還是沒有放棄看雪的願望,仍然盼望著能看到外面世界的銀裝素裹。這種熱切的盼望和幾百年前的古人還真有點相似,只不過古人踏雪尋梅,似乎比我們幸福一些。


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的青花《踏雪尋梅》罐,出土於北京市的海淀區。你說巧不巧?是明天順年間景德鎮民謠燒造出來的瓷器產品。「天順」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小編賭五毛,剛才一定有人斷句斷成「明天/順年間......?」)


這個大罐子通高36厘米,口徑20厘米,直口,短頸,還挺著大大的肚子,一看就是個腌鹹菜的好工具。



罐子頸部紋飾了梅花紋,肩部則為群山和海水紋,底部裝飾著蕉葉紋,中間部分是重頭戲,描繪了兩幅人物故事圖,一幅為《踏雪尋梅》圖,另一幅則是《攜琴訪友》圖。


《踏雪尋梅》圖中描繪了四個人物。畫面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僕從,他肩上扛著一大束梅花,中間騎驢者是中國唐代詩人孟浩然,他手裡拿著小皮鞭,心裡正得意。驢很善良,沒摔他一身泥。這一行人剛從灞橋踏雪尋梅歸來。緊跟在孟浩然身後的是另一名僕從,他手中撐著把大傘,為主人遮擋風雪。走在最後面的是一個挑著擔子的書童。


《踏雪尋梅》圖中的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畫中未見一片雪花,但從三名僕從將手揣於衣袖之中,就能讓人感受到絲絲寒意。


未見一片雪花?那他們一定是在北京。


青花罐的另一幅《攜琴訪友》圖,描繪的則是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抱琴的童子,中間騎著馬的是俞伯牙,他正扭頭向後,似乎在催促後面的僕從快點走。俞伯牙身後的這名僕從,肩上的扁擔一頭挑著食盒,另一頭挑著裝酒的梅瓶。這幅畫描繪的是俞伯牙攜帶古琴,去與好友鍾子期會面的故事。



這個青花《踏雪尋梅》罐燒造於明天順年間,這一時期正好處於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傳世瓷器很少,至今沒有發現一件署有年款的官窯器,而且民窯瓷器上也極少署年款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指的是從公元1436年到公元1464年,共28年。這一時期,明朝受到外敵入侵,朝政處於動蕩之中,而且全國有許多地方遭受自然災害,民不聊生。

鑒於以上原因,朝廷曾多次下令減燒甚至禁燒瓷器。據史料記載:正統初年,景德鎮御窯廠曾停燒。正統三年和十二年,朝廷兩次下令,禁止民窯燒制包括青花瓷在內的各色瓷器。到了景泰五年,皇帝下旨減少三分之一饒州瓷器的產量。天順三年,皇帝又下令將原定燒造的13.3萬件瓷器減少為8萬件。


這件青花《踏雪尋梅》罐,主體圖案中的人物造型自然生動,筆法上帶有文人畫的風格。雖然它不如官窯瓷器做工規整、精細,但作為中國陶瓷史上「空白期」燒造的一件民窯精品,這件罐子就具有了不一樣的重要歷史價值。


歡迎聯繫轉載、投稿


轉載請標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秘 的精彩文章:

如果生前帶玉保平安、做裝飾,那為何古人「死了都要玉」?

TAG:寶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