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壺香茗中的中國茶文化

一壺香茗中的中國茶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精粹,其中茶道更是體現出中華文化中蘊含的文明與禮儀。

如果能將茶文化這一素材很好地運用到作文之中去,那文章是否也會瀰漫著一股香茗之氣呢?今天Lulu就與大家一同來看一下我們的茶文化~

茶語

仙翁白扇霜鳥翎

拂壇夜讀黃庭經

疏香皓齒有餘味

更覺鶴心通杳冥

茶文化

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

興於唐朝,盛於宋代

糅合了中國儒、

道、佛諸派思想

獨成一體

「茶道」起源於唐代的民間,經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和傳播,形成了一種「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華的社會裡,物慾橫流,很多人追求一種奢華的物質生活,「物精極、衣精極、屋精極」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人們相互爭鬥和傾輒。社會流行著奢侈和虛誇之風。當時有正義感的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奢華之風非常不屑,他們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討茶藝、博古論今無所不談。

茶道創始人陸羽(唐朝)著有《茶經》一書,陸羽用自己的一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對茶葉的栽培與摘采;茶具、茶器的製作;烹茶時水源的選擇;烹茶、酌茶時身體的動作進行了規範和總結,並賦予茶道一種特殊的文化內函,即飲茶、賦茶、以茶示儉、以茶示廉,與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極為吻合的。

茶語

小橋小店沽灑,

初火新煙煮茶。

文人茶道在陸羽茶道的基礎上溶入了琴、棋、書、畫,它更注重一種文化氛圍和情趣,注重一種人文精神,提倡節儉、淡泊、寧靜的人生。茶人在飲茶、制茶、烹茶、點茶時的身體語言和規範動作中,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中,享受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沒有躁雜的喧嘩、沒有人世的紛爭,只有鳥語花香、溪水、流雲和悠揚的古琴聲,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種升華。

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們希望社會少一些爭戈,多一些寧靜;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真誠。茶具的樸實也說明了茶人們反對追求奢華的風氣,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說「文人茶道」是一種「藝」(制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精神)的完美結合。光有「藝」只能說有形而無神,光有「道」只能說有神而無形。所以說,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品德的人是無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視為一種陶冶心性、體悟人生、抒發情感的風雅之事,有獨酌自飲的清幽,也有集會聯誼的雅趣。

幽居初夏

嘆息老來交舊盡,

睡來誰共午甌茶。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沓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遊,還有歐陽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個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拚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干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細說福鼎白茶的分類
茶葉種類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茶類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