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老師:這十六個字是我們祖先傳給後人的心法口訣

南懷瑾老師:這十六個字是我們祖先傳給後人的心法口訣

《孟子》最後一章《盡心》篇,這是孟子整個學術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孔孟心傳,是構成中國文化中心思想之一。這一貫的中心思想,絕對是中國的,是遠從五千年前,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沒有絲毫外來的學說思想成分。所以後世特別提出,中國聖人之道就是「內聖外王」之道的心傳。

歷史上有根據的記載,是在《尚書·大禹謨》上,其中有帝舜傳給大禹的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一兩千年之後,到了唐宋的階段,就有所謂的「傳心法要」;這是佛學進入中國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兩家還沒有分開時的思想。當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得道;那時所謂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這十六字的心傳,含義非常廣泛。「人心惟危」的「惟」字,在這裡是一個介詞,它的作用,只是把「人心」與「危」上下兩個詞連接起來,而本身這個「惟」字,並不含其他意義。例如我們平時說話:「青的嗯……山脈」,這個拖長的「嗯……」並不具意義。至於下面的「危」字,是「危險」的意思,也有「正」的意思,如常說的「正襟危坐」的「危」,意思就是端正。而危險與端正,看起來好像相反,其實是一樣的,端端正正地站在高處,是相當危險的。

《尚書》里說「人心惟危」,就是說人的心思變化多端,往往惡念多於善念,非常可怕。那麼如何把惡念變成善念,把邪念轉成正念,把壞的念頭轉成好的念頭呢?怎麼樣使「人心」變成「道心」呢?這一步學問的功夫是很微妙的,一般人很難自我反省觀察清楚。如果能夠觀察清楚,就是聖賢學問之道,也就是真正夠得上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所以道家稱這種人為真人,《莊子》里經常用到真人這個名詞;換言之,未得道的人,只是一個人的空架子而已。

人心轉過來就是「道心」。「道心」又是什麼樣子呢?「道心惟微」,微妙得很,看不見,摸不著,無形象,在在處處都是。舜傳給大禹修養道心的方法,就是「惟精惟一」,只有專精。舜所說的這個心法,一直流傳下來,但並不像現在人說的要打坐,或佛家說修戒、定、慧,以及道家說鍊氣、煉丹修道那個樣子。

什麼叫做「惟精惟一」?發揮起來就夠多了。古人為了解釋這幾個字,就有十幾萬字的一本著作。簡單說來,就是專一,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或「一心不亂」,乃至所說的戒、定、慧。這些都是專一來的,也都是修養的基本功夫。後來道家常用「精」、「一」兩個字,不帶宗教的色彩。「精」、「一」就是修道的境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這種「人心」,轉化為「道心」;達到了精一的極點時,就可以體會到「道心」是什麼,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而這個「天」,是指形而上的本體與形而下的萬有本能。

得了道以後,不能沒有「用」。倘使得了道,只是兩腿一盤,坐在那裡打坐,紋風不動,那就是「惟坐惟腿」了。所以得道以後,還要起用,能夠做人做事,而在做人做事上,就要「允執厥中」,取其中道。怎麼樣才算是「中道」呢?就是不著空不著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在這裡無法詳細說明,只能做一個初步的簡略介紹。

中國流傳的道統文化,就是這十六字心傳,堯傳給舜,舜傳給禹。後世所說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孔子的學生曾子、孔子的孫子子思,再到孟子,都是走這個道統的路線。以後講思想學說,也都是這一方面。但不要忘記,這個道統路線,與世界其他各國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中國道統,是人道與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與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開。出世是內聖之道,入世是外用,能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具體的事功貢獻於社會人類,這就是聖人之用。所以上古的聖人伏羲、神農、黃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祖,他們一路下來,都是走的「內聖外王」之道。

到了周文王、武王以後,「內聖外王」分開了,內聖之道就是師道,是傳道的人,外用之道走入了君道。其實中國政治哲學思想,君道應該是「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的;等於說君王同時是全民的領導人、也是教化之主,更是全民的大家長,所以說是政教合一的。

整理自《孟子與盡心篇》(東方出版社)

---------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堯在傳位的時候告訴舜,這是天命,不是他堯個人的意思。我們看這句話的內在意義,堯把帝位交給舜,既非自己的親戚,又非朋友,更非他的子孫,這就是古代的「公天下」。他經過幾十年,多少次試驗,培養一個人,等到自己真的年紀老了,(根據歷史記載,古人比我們活得長久。)百把歲了,於是禪讓,表示不是個人私見。歷史的精神,就在這裡。

「允執其中」這句話也有問題來了。經書上有四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裡只引用了一句話,我們講中國思想,儒家思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用這四句話。也可以說中國文化講人的學問修養的中心,教育的中心,都在這裡,也可以只說一個字「中」。

「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險的,這個危險並不一定是殺人的危險。凡是人都有慾望,而慾望是一個總稱,現代說的「好勝心」、「榮譽心」、「有希望」、「生活有意義」這些都是好事情,歸納起來都是慾望,慾望的賓士,會使人心非常危險。能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世界,都是慾望問題

這裡我們說一個阿拉伯文化中的故事。中東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有一個伊斯蘭教的老阿訇退休,在山裡修道。有一天一位中東的國王,帶一批人去打獵,這位國王射中一隻麋鹿,這隻麋鹿帶箭負傷,拚命地逃奔,逃到這位阿訇的身後,阿訇回頭見這隻麋鹿負傷,知道有獵人在後面追殺,就將寬大的袍襟把受傷的麋鹿掩蓋起來,不久國王的一名部下,先追到阿訇的身前,不見了麋鹿,就問阿訇有沒有看見,阿訇閉目修道,理也不理;這名部將問幾次都是如此,就說要殺掉阿訇,阿訇張開眼睛請問部將是什麼人?這名部將報告了國王的名號,阿訇說:你的國王是我的奴隸的奴隸,這位部將聽了大光火,要把阿訇殺掉。這時國王正好趕到,問明原因後,轉問阿訇知道不知道犯了罪。這位阿訇說事實上你是我的奴隸的奴隸。

國王說:你的奴隸又是誰?你講得出來,可以無罪。阿訇說,你不要生氣,坐下來慢慢聽。我以前給慾望當奴隸,現在我修道了,已經懂了,再不會聽慾望的指揮了,我可以指揮慾望,所以慾望變成了我的奴隸。而你雖然當國王,卻充滿了慾望,連一隻麋鹿都不放過,可見你還是聽慾望的指揮,做了慾望的奴隸,所以你是我奴隸的奴隸。這位國王一聽恍然大悟,馬上拜這位老阿訇為師,追隨他學道了。這是伊斯蘭教流傳的故事,這也就是人心惟危的一個例子,思想領導自己正就正,領導自己壞就壞。

我們現在說,思想形成了一個觀念,如戴有色眼鏡看東西,所看的統統不同,當我們懷疑有鬼,汗毛就豎起來了。佛經上就說,不必真的站到懸崖,自己坐著閉上眼,心想處身於萬丈懸崖,如跌下去會沒命,腳就會酸軟起來,事實是這個現象。這就說明心中慾望的可怕。如果要把這種慾念平靜下去,變成道心,那就太難,微妙得很,不可思議。怎樣才是道心?我們中國文化中講了幾千年,四書講道心,宋明理學家也講道心,佛家、道家、老子、莊子一概講道心,都微妙得不得了,怎樣做到這個道心的境界?要「精」、要「一」,最後「允執厥中」,就是這一句話。

什麼叫「中」?如果我們做知識的研究就很多了,如「中庸」就講中道,在物理世界,講一個茶杯的中心點,那是假定的。一個人站在房子的中間,說他是中,那是對四周而言;實際上還是邊,因為在某一邊看是中,在另一邊看,他是站在左邊或右邊,或前邊或後邊,所以還是邊。沒有絕對中的。這是物理上的中,思想上的中更難確定了。自己腦子能夠想的,停留在中,這個中在什麼地方?力量均衡了就是中,拿一支筷子來說,不要以為筷子兩端間的中心點就是中,筷子兩端的粗細不同,重量不一樣,將一支筷子擱在手指上,使筷子保持水平,兩邊均衡了,這筷子與手指的接觸點,才是中。所以在思想上可以持平的才謂之中。

因此中是一個抽象的名稱。也可以說是一個實際的東西,如太極拳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個中心,這就是圓的道理,也就是太極的道理。並不如後世的解釋中庸為滑頭,而是要懂得持平的中心點。這個學問研究起來太難了,並且涉及人格的修養,所以我們作人處世要持平,真能做到平,則一個人平了就沒有話講,「水平不流」、「人平不語」。「不平則鳴」,一不平就亂起來了。為政的道理在持平,可是求平很難,所以中國人講究天下太平,太平實在難求。「平」就是「中」的道理,個人修養,作人處世也如此。

堯告訴舜要「允執其中」,「允」字有兩個意義,一是信,一是平。就是告訴舜要堅持把握住公平的原則,不能有偏私,不可動搖,如果不把握這個原則,天下國家,四海之內,人也好,物也好,都會垮的。在堯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國家還沒有建立完成,還有水災,大禹治水之後,黃河、長江未開發,整個國家在水患中,還痛苦得很,是最艱困的時代,如果為政不能持平,整個國家就完了,假使做得不好,就「天祿永終」。這四個字可作兩面解,做壞了不得好死,做好了上天給你的祿位,永遠有好的結果。古文的美感在這裡,討厭難懂之處也在這裡。「天祿永終」四個字是凌空的,每個角度看都是圓滿的。所以好的古文用白話一作解釋就完了,美感就破壞了,等於好的圖畫,沒辦法加一筆,也沒辦法減一筆。

這是引用當時堯舜禪讓交接的時候,堯把中國文化政治思想的中心交待下來。等到舜也老了,大禹治水成功了。在中國文化史中認真講,文化開創的功勞,首推堯舜;至於國家建設的奠基,則大禹的功勞最大,自他以後,固然政治上變成家天下了,但在他個人的功績,真是千秋萬載,由他建立了以農立國的基礎。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

講到聖賢,中國傳統三代關於靜定的修養。堯傳給舜,舜傳給禹,把國家交下來,這是公天下。大禹死前也想推位讓國,可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大禹死了以後,全國人民把他的兒子啟推舉出來,大禹以後從此變為家天下,一代一代傳下來。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三代以上主張的公天下,你看孔子、孟子,儒家、道家,隨便哪一家,都是推崇公天下的。

堯、舜、禹三代除了傳承國家政權以外,也傳心法,這個心法就是我們說的修養,怎麼樣修心養性,也就是靜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靜定就認為是學佛修道,在中國文化中,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叫心法,由唐堯傳給大舜,大舜傳給大禹。他們傳位的心法只有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現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啊,世界上的人心是很危險的,人的心理有善惡,是相對的,不善則惡,所以說「人心惟危」。古文很簡單,中國文字幾千年保存下來,幾個字就包涵了很多的內容。

「道心惟微」,你做皇帝要修養自己。做家長也同做皇帝一樣,要先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心性的學問,太難了。「微」,你看不見摸不著的,自己的思想情緒太微妙了,這個微是代表微妙。等於印度釋迦牟尼佛的佛經翻譯過來,什麼叫做微?「不可思議」,你不能想像,也不能討論,我們這個心性的活動,這個思想情緒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在古文是那麼簡單的兩句話,傳位時就告訴繼位的人:你注意哦,做國家的領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找出自己修養中不可思議的那個道德方面的功能。

「惟精惟一」,這是本身內在修養的工夫了,你心念不要亂,萬事要很精到。這個精字解釋起來很難,你看到的是精神的精,但什麼叫精?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同學們講笑話,什麼是精啊?吃了飯就精嘛,為什麼?青字旁邊一個米嘛,飯吃飽了就精了,這是小時候我們同學講的笑話,因為精字很難解釋。我們都曉得精細,這個講起來容易明白,「惟精惟一」,修養方面是惟一,心性自己要專一,要是有一點不小心,我們這個心性就容易向惡,向壞的路上走。後來佛學傳過來,古代禪師也有兩句話,「染緣易就,道業難成」,社會的環境、外界物質的誘惑,容易把我們自己清明自在的心性染污了,一個人學壞很容易,就是「染緣易就」。「道業難成」,自己回過來想求到惟精惟一這個修道的境界,很難成功,太難了。這是借用佛學的話,解釋我們自己上古傳統文化的「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對與不對,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譬如剛才我來以前,那位李老師給我唸一篇家長的報告,講做善事、做事業的辛苦。其實,善與惡是相對的,我們沒有智慧做事情,有時候因善因而得惡果,做善事變成很壞的結果;有時候無意做了一件不大對的事情,卻有很好的結果。這個裡頭的道理太難了,作人處事,並不是一定說作好人就對了,那世界上好人都對了,壞人都不對了嗎?不是這樣。治理國家、作人做事、講自己的修養,都很難,所以要「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把握中道。要治天下,有時候要用看似不善的方法來做,如何用看似不善的方法達到善的目的呢?這個是智慧了。

這四句心法就是堯傳給舜,舜傳給大禹的三代修養的口訣,出自《書經》裡頭的《大禹謨》,謨就是謀略,也就是現在國家重要的文告。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東方出版社)

******

讚賞

可通過識別下方二維碼轉賬支持本公眾號。

*******

(新書預售《百年南師——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我看了幾十年,標榜氣脈「打通」的人到哪裡去了呢?

TAG: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