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季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身為明末遺臣,決然出家拒絕進入清廷

「明季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身為明末遺臣,決然出家拒絕進入清廷

作者:郭小鳳 延安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末冠絕一時的「四公子」之一,也是明季遺臣的重要代表。方以智家境優渥,出生於明末以易理之學聞名於世的桐城「桂林方氏」家族。因此方以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秉承家學到青年時期才情已經譽滿江南,與冒辟疆、侯方域、陳貞慧並稱「明季四公子」。這時候的方以智翩翩君子、風華正茂,而他也樂得廣交好友、遍訪名士,縱情山水之間。如果這個時候的中國正值繁盛之際,那麼方以智這一生可能真的會過那種交三五好友、讀書著述交遊的閑適貴公子生活。

(方以智)

然而他出生在明朝末年,正值國家衰微時局動蕩之時,朝廷宦官專政和「東林黨」橫行,他的父親方炤在朝廷任職時曾因忤逆魏忠賢而被削職,後來甚至鋃鐺入獄。因此種種他曾與「四公子」一同諷議朝政,痛斥閹黨專權,積极參与復社活動。但是與此同時,他又不得不承襲父輩意願考取功名。但是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到而立之年的時候才取得進士,不幸的是在同一年他父親被陷害入獄,方以智兩次為父申冤最終感動崇禎帝而被釋放。此後方以智在明廷為官,也因此成為明末遺臣的重要代表。

(方以智山水圖)

所謂「明末遺臣」是指在明朝覆滅之際,既沒有為民族氣節選擇身死殉國,也沒有為保存身家性命而投降清朝再次入朝為官,而是選擇逃避世俗進入邊緣社會尋找生存空間,比如說進入寺廟成為僧人。方以智之所以如此也是被迫選擇,他曾經試圖南下想要再續明統,然而現實總是不能如願,他在弘光、永曆處多次遭受冷遇。一直到順治七年(1650),清兵攻破桂林,方以智被迫出家為僧以逃避再做清朝臣子。

(方以智出家後的畫像)

出家後,方以智一方面繼續自己青年時期的意願,遊歷山水、結交有識之士、讀書著書,不斷豐富自身理論知識,加深對世界的認知和看法。並且拜在覺浪道盛門下,法號弘智,至此他還參加佛學活動,曾到江西禪游、主持青原法席等。這樣的環境使得方以智的思想開始不斷成長融合儒、釋、道三教之精髓於一體。另一方面,他也並未放棄反清復明的想法,也曾秘密策劃反清活動,卻並未成功。後來受師之命去往青原擔任法席之後,慢慢投身佛學,心境逐漸趨於平和,直到1671年被清廷押往嶺南的路上病逝而死,也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但是作為一個學者而言,他曾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其成就和貢獻都不可否認。

參考文獻:

1. 錢王剛著,《方以智傳》,2008

2. 陶善才著,《大明奇才方以智》,2013

3. 汪青,方以智晚年人生定位研究,中南民族大學,2012

4. 陳松郭,方以智坎坷人生對其哲學思想的影響,《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1期

5. 周鋒利,青原學風與方以智晚年思想,《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編稿編輯:姚天琦

歡迎大家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清朝太監怎麼分等級,大太監李蓮英幾品官?
中國首個近代化軍工廠為何被稱為「內軍械所」?為何選址於安慶?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