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克龍獻「國寶」給梅姨反成「下套」英國?這步棋背後寓意何為?

馬克龍獻「國寶」給梅姨反成「下套」英國?這步棋背後寓意何為?

英國脫歐,法國總統馬克龍新近突發奇想,在第35屆法英首腦會晤中提出將法蘭西國寶《貝葉掛毯》(la tapisserie de Bayeux)出借給英國展覽。英國首相特萊莎·梅欣然接受,譽之為「非凡之舉」,說:「我實感榮幸。這幅掛毯對兩國的共同歷史極為珍貴,向我們出借再度凸顯了英法的近親關係」。同馬克龍會晤結束後,她立即向報界宣布,並通報議會:「這將翻開倫敦跟巴黎文化與科學交往關係的新篇章」。無疑,梅姨領悟到馬克龍的提議是應該抓住的「英法兩國和睦」良機。

特萊莎·梅提到英法兩國的「共同歷史」。因為,《貝葉掛毯》上刺繡著十一世紀時諾曼底公爵紀堯姆,即被英國人所稱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率領船隊遠征英國的一段歷史。紀堯姆公爵在哈斯丁一役擊敗英軍,從哈羅德手中奪取英國王位,在芒什海峽兩邊建立了包括英倫三島、法國諾曼底、布列塔尼、曼恩和阿基坦等大片領土的「跨海王國」。「征服者威廉」的業績,在於他首次將英國納入歐洲範圍,與歐陸聯結成一片,歷史意義重大。今朝,馬克龍「借毯」,又具有特殊的現實性,體現他企望挽回歐盟頹勢,維繫這一實體的外交動機。巴黎索邦大學的中世紀史專家讓-菲利浦·熱奈曾形容法英兩國為「歡喜冤家」,說:「在威廉及其繼承者治下,英國展現出新貌,長時間被緊緊鉤在歐洲大陸上」。現在,馬克龍總統又讓今人看到《貝葉掛毯》,憶及往日威廉一世在使英國歸屬歐洲上所起的作用,為法國的新外交政策服務。

《貝葉掛毯》。

中世紀史研究學者彼埃爾·布埃認定,《貝葉掛毯》是在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雷修道院織成,落葉到法國的。1804年,拿破崙一世覬覦英倫,意欲承繼征服者威廉衣缽,下令將它運到巴黎。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登基,英方希望讓《貝葉掛毯》回歸,為女王的加冕禮添彩,遭巴黎方面拒絕。1987年9月,威廉一世900年冥辰,英國王儲查理攜黛安娜王妃赴諾曼底主祭,也只能在《貝葉掛毯》前悵然興嘆。因而,此番馬克龍的提議格外引起關注,又由歐洲媒體炒作,搬出威廉征服英倫的往事。

十一世紀初,在諾曼底度過青春的英王愛德華,意識到自己衰老不久於人世,於1051年決定將王位傳給他的堂弟諾曼底公爵紀堯姆,並派寵臣哈羅德勛爵親赴諾曼底,向對方傳達這一善意。英王愛德華此舉有一定緣故。哈羅德曾於1064年在跟威爾士交戰中失利,落水被俘,是紀堯姆公爵挺身而出,救他於水火。哈羅德鳴誓要秉承老國王意旨,日後擁戴紀堯姆為英國君主。孰料,1066年愛德華駕崩後,哈羅德背信棄義,竟然自立為王。

諾曼底公爵紀堯姆發兵聲討篡位者,在厄堡森林伐木造船千艘,於當年10月率兵三萬出征,從聖瓦利里港渡過波浪滔滔的芒什海峽,在哈斯丁與哈羅德展開激戰。起初,英軍靠人數佔上風,但諾曼底騎士們一箭射死主帥哈羅德,其部下潰不成軍,倉皇逃竄,這就是歐洲史上聞名的哈斯丁戰役。紀堯姆乘勝挺進倫敦,於1066年12月25日在西敏寺登上英王寶座。「征服者威廉」聲名大振,以查理曼大帝的姿態,將英倫三島與舊大陸聯為一體,密切了諾曼底與盎格魯-撒克遜兩大族群之間的睦鄰關係,共同抵禦外來「蠻族」的侵犯。

參觀者正在研究博物館中《貝葉掛毯》的圖紙。

法國「七月王朝」的梟雄基佐曾任駐倫敦大使,致力於法英「和睦協約」,於1854年推出《紀堯姆傳》,將「征服者威廉」追捧為「民族英雄」,並在其故鄉卡爾瓦多斯的法萊茲為他立了一尊騎馬揮戈青銅像,為之揚名後世。英、法、美等國關於「征服者威廉」和哈斯丁戰役的重要史書多達十來部,更不用說電影、動漫等大眾文學藝術作品。然而,這其中最珍貴的當推《貝葉掛毯》,現由防彈玻璃框保護,存在貝葉市博物館。《貝葉掛毯》名署上清,於200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年前往觀瞻的遊客不下40萬。

關於《貝葉掛毯》的起源,芒什海峽兩岸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紀堯姆的王后瑪蒂爾德之意,起初掛在她女兒阿黛爾的閨房裡,讓後代不忘父輩的征戰業績。但是,依據確鑿考證,編織《貝葉掛毯》是紀堯姆同父異母兄弟奧頓的主意,毯上還多處出現這位資助人的形象。奧頓原為貝葉市主教,支持其堂兄紀堯姆渡海奪取英國王位。紀堯姆在倫敦稱王之後,賞賜給他包括肯特郡在內的大片封地,甚至由他在王國攝政。或許,他是從瑪蒂爾德王后處得令,讓坎特伯雷的優秀織工用兩年功夫刺繡出貝葉掛毯的。故此,大型精美綉品又名「瑪蒂爾德王后掛毯」,英國人簡稱為「征服織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看系列藝術片《法蘭西編年紀事》,其中一集詳細展示了總長70米的《貝葉掛毯》連環圖象。毯上人物多達636個,只有3位女性,總共58幅情景,配以拉丁文記述,從哈羅德篡位登基到他在哈斯丁之役被擊斃,尤其是威廉一世戰船揚帆搶渡芒什海峽的浩蕩場面,令觀者驚嘆不已。還有哈斯丁戰場上諾曼底騎士團起始被敵兵打得人仰馬翻,栩栩如生,給人一種鮮見的歷史真實感,又不失刺繡的藝術造型美。

《貝葉掛毯》似乎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其上缺少征服者威廉最終的加冕典禮。抑或,這一部分失傳,亦未可知。二十年統治期間,征服者威廉編製了《末日審判書》,掌握西敏寺御庫,蓋了無數城堡。他所建造的倫敦塔,成為「精修聖人」諾曼底公爵跨海統治英國的象徵,以歷史遺迹留存至今。不過他晚年思歸,返回法國諾曼底故土,於1087年卒於魯昂,跟一生恩愛的妻子瑪蒂爾德合葬在岡城的雙道院教堂。他的長子繼承在諾曼底公國的爵位,第三子勒魯,以及亨利等其他子孫繼續在倫敦為王。直至1204年,法王菲力浦·奧古斯特奪取諾曼底領地,威廉王朝在英國終結。後來,英國王位落入法國人之手的史實於1362年再度重演。當時,英王愛德華二世的法國妻子伊莎貝爾由其情夫羅傑·莫蒂默支持,從法國本土出兵,入侵英倫三島,迫使愛德華二世退位,並將其囚禁致死。二人的私生子被立為王,號稱愛德華三世,受伊莎貝爾監護,推翻了英國人的統治局面。與莎士比亞同代的戲劇家克里斯托夫·瑪洛沃留有悲劇《愛德華二世》,描述的就是這一段英法歷史變遷。

無獨有偶,1337年法國王后阿麗諾爾改嫁英王亨利二世,爾後英王愛德華三世又要求繼承法國王位,引起兩國矛盾,爆發了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其間,英王亨利五世乘法國內亂訂立「特洛瓦條約」,兼任了法國國王,終於當上了兩國君主。

芒什海峽兩岸歷史上爭端不斷,動輒兵戎相見。可是,兩國百姓卻一直在期望實現「和睦協約」。馬克龍總統眼下的提議符合法英兩國願望,故掀動起一股熱潮。英國「泰晤士報」和「衛報」等主要媒體迅速報道了法方決定。英法雙方遂在解決非常棘手的加萊難民問題上取得進展。唐寧街宣布,英方將加強加萊邊界監控,為此增撥4450萬英磅。

當然,兩國國內對此皆存有異議。英國反歐盟的「每日郵報」指責特萊莎·梅「中了法方圈套」,諷刺道:「法國表示願出借《貝葉掛毯》,但要求英方追加4500萬英磅撥款阻遏加萊移民。給您一份中獎彩票以示慰安。」更大的阻力還來自法國方面。鑒於《貝葉掛毯》是一件亞麻制「易碎稀世珍品」,貝葉市博物館原館長伊莎貝爾·阿塔赫在接受《觀察家》雜誌採訪時告誡說,將掛毯出借英倫,讓它「冒重大風險」,難免因之毀壞。故她堅決持保留態度。何況,此事讓貝葉市博物館面臨繁重的修復任務,《貝葉掛毯》自重已達350公斤,將之捲起來運過芒什海峽決非易事,前途尚有不測風浪。愛麗舍宮也承認需要特別謹慎,至少得等到2020年才能有望付諸實施。看來,要靠出借《貝葉掛毯》落實英法兩國和睦關係,還得有東方如來佛,至少觀音菩薩顯靈襄助,普渡慈航。

(歐洲時報/ 沈大力 巴黎報道)

編輯:Ruixu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時報內參 的精彩文章:

法國「法師」忽悠民眾瘋狂注彩;瑞士蘋果直營店手機電池爆炸
祭奠巴黎恐襲,美國相贈這樣一朵「鬱金香」……

TAG:歐洲時報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