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0年前的江西春節民俗:各種小吃還和從前一樣,一點沒變

30年前的江西春節民俗:各種小吃還和從前一樣,一點沒變

作者:金滿樓

筆者老家是江西中部的峽江縣,童年是在農村長大的,那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記得那時過年,尤其是初二後女婿(我們那叫姑堂,念tang,入聲)帶著老婆孩子上門拜年,娘家都是要隆重招待的。

一般來說,中餐和晚餐在春節里算是正餐,正餐結束後還要「喝茶」,就是茶點招待。

說是茶點,其實品種很多的,往往要擺滿一桌子。其中,花生、瓜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農村的花生和瓜子,當然都是自己家產的,在過年食品里,比薯片也要高級一些,受歡迎程度也要高出不少。

炒瓜子

炒花生和薯片一樣,也是要加沙子的,不過花生不用擔心沙子咯牙的問題,因為嵌不進去嘛。

瓜子是夏天吃的土瓜留下的,這種瓜通常不好吃,和西瓜不能比,但它留下的大瓜子,也就是過年炒的瓜子必須的原料。相比而言,西瓜子是沒人用來招待客人的,因為太小。

通常說,炒瓜子要點技術,尤其是放鹽,放多少和什麼時候放很講究,不然炒出來的瓜子要麼太硬,要麼太潮。

瓜子是過年時閑聊的最佳備品,是必不可少的。但因為量比較小,通常家長們會專門存放,不讓小孩放開吃的。

當然,大瓜子也有得買,口味有奶油的、甘草的或酸梅味道的,都是袋裝,不過感覺沒有自己家好吃。

泡辣椒

某一次我坐火車回江西老家時,碰到一個也是我們吉安地區的人,閑聊時他就說,八十年代時冬閑時他就騎著自行車到我們那一帶收購過生瓜子。他還說,我們那塊的瓜子好,顆粒飽滿,還賺了一點錢呢!

另外一種瓜子就是葵花子,就口味而言,通常有原味的和奶油味的。不過,我們那不種向日葵,所以葵花子通常是買的,而且受歡迎程度要低於炒瓜子。

此外,家庭主婦挺喜歡做的就是一些腌的小吃,這種小吃通常是用醋腌的,比如西瓜皮、比如糖醋姜、還有洋芋、辣椒、酸豆角之類。

這個也是各顯神通,技術不同,時間不同,原料不同,做出來的口味也是千差萬別。

霉豆腐

一般來說,在過年時請客人吃茶點時,這類小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做得好,還能博得客人的一致好評呢!

不過,這些東西通常是女人家做的,我對這類小吃如何做的是一竅不通,就知道吃。

這不,今年在高中同學群里正好有同學做了這個,於是就買了幾罐,包括霉豆腐、糖醋姜、辣椒洋芋等等。還是從前熟悉的味道!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雖然是同縣,但不同的鄉也有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風俗。

麻糍

比如說過年吃的東西里,有一種叫麻糍的,我們那裡就不弄,但其他鄉就會打麻糍,麻糍也是以米(似乎是一般米和糯米混在一起?)為原料,要不停的摔敲壓打才能做成像板磚那樣,可以煎著吃,也可以煮著吃(感覺有些像年糕,但口感好於年糕)。

而我們峽江縣,一向以米好著稱,做的麻糍、尤其是本地米粉十分出名,後者據說之前還是貢物呢!

峽江的米粉,城裡的早餐店隨時可以買到,味道確實不錯,我每次回老家都以炒米粉、煮米粉解決,百吃不厭。

至於麻糍這種,就只有過年時才有了,因為它製作起來還是比較費力氣的!

以上這些,也算是之前南方農村春節的#民俗文化#,憑記憶寫來,莫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魯迅的祖父進士出身,沈葆楨為何說他是個「書獃子」,不能做官?
退政儀式上乾隆拒交國璽,嘉慶當場傻眼:皇阿瑪,您怎麼可以這樣!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