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懂吃會生活的人,連聊天都離不開吃!不信你看!

懂吃會生活的人,連聊天都離不開吃!不信你看!

原標題:懂吃會生活的人,連聊天都離不開吃!不信你看!


在許多人眼中「吃」不過是一個解決溫飽的動作,是食物的另外一個稱呼。但在圈妹眼中,「吃」更是人們長久以來討論最多的話題



我們喜歡聊「吃」,分享探店體會,煮菜經歷,更有人會從吃聊到了人生等。但聊「吃」那麼久,似乎從未思考過我們為什麼總會聊到「吃」,到底每次談論「吃」又是在討論什麼呢?


老一輩:「吃」蘊含生活哲理

聊「吃」是一種親切的問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老廣喜歡用「吃」來做開場白。


早上見面,問別人「去飲早茶?」;中午見面,則用「你食飯未?」;晚上閑聊,必定會問問對方「晚飯食飽未?」...


這些習以為常的對話,在外來朋友眼中彷如是廣州人獨特的打招呼方式。不少外地人或外國朋友為了融入本地生活,而努力學習著這樣的問候方式。



其實,聊「吃」是一種問候,但我們會對熟悉的人才使用。因為廣州人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在街坊們心中吃乃是生活大事,用吃來相互寒暄,顯得更為親切與關心。



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住在老城區舊式樓房裡,街坊情尤為濃厚。只要鄰里相見,你總會看到他們停下來聊「吃」的畫面,比如...


——「去邊啊?買菜啊?」


——「嗯嗯,去市場斬料翻屋K」...

又或者是晚飯過後,出門散步,你便會看到...


——「食飯未啊?」


——「食飽啦,你食未啊?」


——「食咗啦,今晚你食咗咩啊?」...


這些彙報日常的話語看似無聊,卻藏著大家彼此之間的關心。我們從聊「吃」中,相互訴說著生活的安好。



聊「吃」是老廣了解他人的方式。


不過,聊「吃」不僅僅是日常中噓寒問暖的方式,老廣更把「吃」提升為生活哲學來討論


常言道「同台吃飯,各自修行」,在老廣心中聊「吃」是初步了解一個人的方式。老一輩常說一個人的飲食偏好會泄露一個人品性、生活態度等等。


猶記得小時候,奶奶常嘮叨著,喜歡吃肉的人,脾氣一般比較暴躁或者比較懶;而喜歡吃菜的,性格一般比較溫和也比較勤快。


當時自己還年少懵懂,長大了才發現這也不無道理。因為肉比較難消化,吃多會增加人體的負荷,所以人就感覺疲乏或情緒不穩定。反之,蔬果的纖維有助於消化,讓人變得輕盈愉悅。



除了吃肉吃菜,我們會在聊「吃」的時候被套路了。


曾記得回鄉下過年,飯桌上太公(即:曾祖父)總會笑呵呵地問道「你想吃什麼?有沒有不吃的啊?」


那時候很天真,沒有多想便如實地回答「不吃肥、不吃蔥、不吃蒜...」,結果毫無疑問迎來一頓教訓。在他老人家眼中,挑食的人多是生活挑剔,嬌生慣養之輩。



深信這樣聊「吃」的套路,你也曾有過相似的經歷吧。有時候真的忍不住為自己喊冤,每個人都有不同飲食愛好,卻被老祖宗的這些「聊吃辨人」的套路給diss了一把。



所以,老廣對於新朋友最常問的「你喜歡吃什麼」,看似禮貌的提問,聊的是食物本質,其實也是從飲食的習慣了解一個人。


時至今日,聊「吃」成為了我們生活日常的慰問,也成為我們了解他人的方式。可以說聊「吃」也成為了老廣的一門學問。在生活中,你又聽過哪些「吃」的學問呢?



學生:「吃」開心的回憶,友誼的連線


聊「吃」是交友的方式。


在「吃」的話題上,無關乎年齡,幾乎每個人都會聊到。就學生而言,彼此圍繞「吃」而暢聊,是快樂的分享,也是友誼的連線



學生聊「吃」大多是圍繞美食本身探討的,沒有老一輩的高深見解。他們不是在討論今天去吃什麼的路上,便是興奮地分享美食經歷,亦或是思考著什麼時候一起去試吃...



高中的時候,經過一個上午主科的輪番上陣,我們都盼著午飯時間。下課鈴一響,便迫不及待衝出教室,學業上的討論立馬切換成「今天吃什麼」的糾結...

——「今天飯堂有什麼好吃的?」


——「我想吃飯堂的...」


而放學時間,仍然停止不了對「吃」的探討...


——「好餓,去買吃的吧」


——「吃什麼?我想和奶茶」


——「我想吃雞翅」...


吃無疑是一天最開心的時光,聊「吃」也變成了日常生活的必備議題。



聊「吃」是維繫情感的橋樑。


除了對「吃」的具像化討論,我們還用「吃」這個話題來交朋友,發展成堅固的覓食友誼。

那時候的我們,每月都靠著父母給的生活費過日子。每花一筆錢都得小心計算著,稍微花多點都怕撐不住接下來的時日。即便如此,我們從來不會節省交友的花銷。


那時候我們出遊見面,最愛的就是討論「好吃又不貴的美味」。哪怕是一份街邊魚蛋,你一顆我一顆地分吃;或是一起坐在簡陋的小店喝碗糖水,也極為開心。



與此同時,為維繫難得的友誼,每每我們剛拿到零花錢總會響應號召,參與大大小小的團隊聚餐。經過一頓飯的嘮嗑,一邊評菜,一邊將友誼升華。因為,聊「吃「的時候便已成為大家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為了有「吃」可聊,我們更不斷打破自己的誓言。還記得那個上一秒才說要減肥的自己,下一秒就因朋友「一聲號令」而拋開了減肥的決心,和朋友一同到店胡吃海喝。


在大家心中只要吃味相投的人便是我們的知己。時至今日,久未見面的食友,碰面的時候還冷不防地聊起當年覓食的回憶。友誼就在這聊「吃」,論「吃」,評「吃」的互動中不斷延續下來



上班族:「吃」是溝通的渠道,情感的載體


聊「吃」是打破尷尬的手段。

出來工作後,我們更常討論「吃」。但凡約見陌生人,為了緩解這種尷尬又陌生的氣氛,第一反應便是詢問對方「喝點什麼?」、「吃點什麼?...


比方說,現在臨近春節,不少人成為了被催婚相親的對象。男女雙方第一次約見,自我介紹以後便是相互詢問要吃點什麼。


又或者在派對上認識了一些朋友,也是從「吃」這方面開聊。好比向對方介紹酒會上有什麼好吃的,或者有什麼好喝的。



在我們看來聊「吃」是打破尷尬,增進感情的神器。興許我們在長輩的耳濡目染下,對談論「吃」這個話題頗為熟悉,可以降低我們的緊張感。


其次,這些話題表面是說食物,卻也是投機取巧地從話題中了解他人的喜好,伺機尋找共同的話題。



曾記得第一次和外教一起吃飯,彼此不了解而尷尬不已。看到他對桌上菜肴不感興趣之下,便客氣地詢問「這些菜不好吃?」,他回答是「我不吃肉,我是素食者」。


就這樣,從一個簡單的詢問,得知別人的習慣。我們也從他是素食者聊到了他的素食之路等等,這頓飯也吃得其樂融融。


所以,聊「吃」在某種程度上是打破尷尬的橋樑,了解他人的渠道。


聊「吃」是內心情感的宣洩。


與此同時,談論「吃」也是人的情感寄託,對於在外拼搏的遊子更深有感觸吧。


久未回家的你,有多少次在和別人暢聊的時候,興奮地訴說著家鄉的美味?又或者在疲憊的時候,會懷念起家裡飯菜的味道呢?



說白了,我們早已把對生活的無奈和思鄉之情融入在了食物裡面。每當我們聊「吃」的時候,便會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對家的想念


我們常常在和別人訴說自己家鄉美味的同時,自己也在腦海里回憶著那熟悉的味道,彷彿尋找到一絲安慰。


就像公司里粵西地區的圈妹,時常嚷嚷著回家吃正宗的簸箕炊;家在潮汕的圈少整天都在說潮汕的小吃有多豐富好吃...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總有一種味道牽引著你的心。每每聊起這種味道,便是傾述著心中的情愫。



我們總在不經意間討論起「吃」,並將這個話題具象化。從柴米油鹽到覓食經歷,從美食的本身到生活的哲學,這個看似普通的話題透露著我們的小心思


其實,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是我們生活點滴。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美食圈 的精彩文章:

年會又成近期「主角」!有人期待,有人煩惱……

TAG:廣州美食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