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為什麼要學古典語言

我們為什麼要學古典語言

相伯文化

點擊這裡,讓你從此「語」眾不同

關注

導語

美國很多好小學四年級開始設置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課程,不過不少家庭二年級開始就請私教。哈佛畢業典禮學生代表發言中必有一人是用拉丁語,哈佛校訓真理也是拉丁語。拉丁是歐洲語言之母,英語單詞70-80%的詞根都是拉丁語。

文 Agens本文節選《經濟觀察報》

學習古典語言,便可掌握一把深度解讀各領域古典原著的古老鑰匙。學習古典語言,就是聽古人直接對你說話,其樂無窮。無論是孔子對你說,或蘇格拉底,或以賽亞先知。」

拉丁語的初級掌握者也總能在閱讀西語人名和地名中獲得分析和洞察的無限樂趣。比如南美洲的地名「桑塔納」、「蒙得維的亞」,或美國的「辛辛那提」、「舊金山」等。很多汽車公司的名字也來自拉丁語:「沃爾沃」、「奧迪」、豐田的 Corolla 、現代的Equus……很多西方人名和地名也都來自一些拉丁語、希臘語或希伯來語的單字。因為拉丁文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門古老而且永恆的語言,所以很多為企業命名的西方人篤信為自己的公司和品牌以拉丁文命名,可以不會遭遇消亡倒閉的那一日。當然到了現在,這一切都說不好了。

也許有人對拉丁語的認知還只停留在已近消亡的「歐洲上流社會才要學的非實用語言」,或是只一味考慮著這門語言相比於其他流行語種的實用度。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北京,持非實用主義精神希翼去領略一種古老語言之美的年輕人,依然大有人在。如果說「唯恐知音者稀」,也許在每一期針對校外人士的希臘語和拉丁文班裡,有那麼些年輕人和上班多年的白領願意每周放棄周末清晨的酣睡,堅持上課和背誦古老語言,已是意義非凡。

如果你已經不滿足手邊可閱讀到的西方古籍經典,還想更深入了解歐洲古代文化以及這個文化的現代性,拉丁文這把神秘鑰匙不可缺的屬性在這時候便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拉丁語和西方文化有密切關聯,英文的詞根多半來自拉丁語。「口語英語50-60%的單字有拉丁語詞根,書面英語70-80%的單字有拉丁語詞根。很多歐洲人的母語是一種簡化的拉丁語形式。如果想研究西方歷史、文學、語言學、哲學、法學、醫學、神學等學科都需要拉丁語(和古希臘語)。」

其實,現代漢語和拉丁語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現代漢語的很多單詞也來自拉丁語。如漢語的「母校」來自一個拉丁語詞:alma mater(「偉大的母親」,可以指一個學校)。如果說要「熱愛祖國」,這就包含著兩個拉丁語的比喻:「火熱的愛」和「祖先的國」。孔子沒有談論「熱烈的愛情」,而「祖國」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時期,當時這個詞指的是回人的「祖先之國」阿拉伯。

西方人的文化(culture)這個詞是從拉丁語cultus來的,原意是共同的敬拜。在古希臘的宗教節日中人們共同敬拜雅典娜女神,在敬拜時有戲劇表演。基督教也有共同唱歌和做禮拜的儀式。所以在西方,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一種共性的東西。比如說法律,無論是在古希臘、羅馬,還是中世紀,都非常重要,都強調共同的法律。西方人的法律強調的是自己的權利和共同的利益。而在中國,文化含義中關於個人的「獨修」更被強調。佛教也講究個人的修行。在中國,文化就好比一個君子、一個哲人獨立地進入某種境界。其實,文化在現代更意味著「一種共同的精神」。

也許,今後在中國,除了專業學者之外,純粹出於興趣出發去領略西方古典語言之美的人會越來越多,這種興趣,既包含了旅途過程中的愉悅,更有單純的閱讀樂趣。

拉丁文和古希臘語以及希伯來語,是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三把鑰匙。更深入理解西方人的思想,比如拉丁成語所呈現出的思維方式。與漢語成語一樣,拉丁語的成語也能夠獨特地表達一些感受、關係或洞見。了解拉丁語成語可以無限接近歐洲人的世界觀。哪怕單單只為語言本身,梁啟超當年也曾建議中國的知識分子先學習了拉丁文而後學英文,他說這樣更加事半功倍。

中國人應該重視古典語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學習拉丁語可以走入一些新的研究領域:比較文學、古典語文學、羅馬法、中世紀法律史、教會法、中世紀文學史、歐洲中世紀歷史、基督宗教史、神學、聖經學、中世紀哲學等等。這一切研究領域在中國沒有獲得充分的發展,主要是因為這些學術領域的前提條件是:對拉丁語(或古希臘語)要有基本的掌握。

在一切精神性對話的開始,是理解對方的語言。很多年前,就在北京,當「德先生」和「賽先生」的稱呼第一次被提出時,當年很多青年學者開始飲水思源地希望知道,「德」和「賽」這兩個概念建立在什麼思想傳統之上,從什麼文化母體中生長出來的?弗雷德里克·韋洛克的一句話或許可以解答它——「拉丁語研究的至善就是閱讀、分析和欣賞原汁原味的人文主義拉丁語經典作品,因為我們的文明深深地植根於它。」

責任編輯:李鳳娜 圖文編輯:霢 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伯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相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