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失控的生活——囚禁在依賴症的牢籠中

失控的生活——囚禁在依賴症的牢籠中

當今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特殊依賴關係,生理學家認為,人類文明程度越高,精神疾病的種類也會變得越多。電腦依賴症、臉書依賴症、暴飲暴食、瘋狂購物……種種依賴行為讓我們陷在「多巴胺的天堂」中無法自拔,依賴症控制了我們的大腦,像蟑螂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肆意蔓延……

多巴胺的天堂

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物,與人的情慾和感覺有關,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所有依賴症開始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多巴胺帶來的快感,但這種快感瞬間就能消失……

過去我們熟知的依賴症,大多數是化學性依賴成癮,例如19世紀中期,化學家成功從鴉片中提取出有益物質——嗎啡,它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麻醉製劑。但很快嗎啡的副作用顯現——兩周內就會讓人沉迷上癮。

20世紀,人們的依賴症開始不僅表現在對化學性成癮品的依賴上,而且開始對食物、遊戲和網路等依賴成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非化學性依賴症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近10年來,科學家對非化學性依賴現象研究得越來越深入,非化學依賴症的分類逐漸增多,包括賭博依賴、性依賴、工作狂、健身依賴、人際依賴、情感依賴、購物狂、宗教依賴、追星狂、技術依賴(互聯網和電子設備等)和食物依賴等。

依賴症的形成與個人因素有關,也與個體所處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環境有關。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依賴對象範圍不斷擴大,如今可以說幾乎涉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

當一種強迫性衝動行為的行為強度不斷加強,行為持續時間不斷延長,就會逐漸形成依賴症。這種病症造成人的自我實現能力減弱,興趣和活動範圍越來越局限,嚴重阻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將著重討論非化學性依賴症。其心理標準有以下幾點:

·干擾或控制依賴對象的能力減弱;

·否認、投射、概括、合理化等心理防禦機制變強;

·人際關係障礙和家庭衝突加劇;

·調整障礙。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一個酗酒或吸毒的人的行為表現,與沉迷工作、食物、遊戲機、電腦、性行為、購物或運動的人的行為表現有許多相似之處。非化學依賴症比酒精或麻醉劑對身體和大腦損傷小,但也可能造成腦功能減退,並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

積「贊」狂魔

點「贊」狂魔是喜歡在社交軟體上瘋狂點贊的人,與之相對應的積「贊」狂魔,則是現實生活被虛擬的「贊」捆綁的人。他們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是真正的演員,「贊」是他們的掌聲和鮮花。他們通過社交軟體獲得他人的認可,從而提升自信,但心理學家警告:當他們得不到預期的讚賞時,可能患上抑鬱症。

依賴行為不是由一個人做了哪些事決定的,而是通過他是如何做一件事和做這件事的強度來衡量的。大多數依賴行為之間是平行、獨立的關係,但也可能共存。

非化學性依賴症可以是內部的(思維、想像、感覺),也可以是外部的(工作、遊戲、談話),但內部癥狀通常難以準確評估。我們常見的依賴類型有以下幾種:

吃吃吃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吃來緩解壓力和焦慮情緒。這種依賴症的患者通常都暴飲暴食,導致肥胖和代謝紊亂。也有些人通過吃稀奇的東西,滿足好奇心或虛榮心,但有時會因此感染疾病甚至斷送生命。

健身或節食控

時下,塑形和健美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這種依賴症在女性身上尤為明顯。其患者會花大量時間關注自己的身材,但痴迷健身或節食可能引發諸多惡性疾病。

嗜賭成癮

賭博帶來的社會後果不言而喻:貧窮、家庭關係破裂和個人生活被毀。

工作狂

工作狂不願離開工作半步,工作早已成為他們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友情、愛情和娛樂全都靠邊站。工作狂渴望在工作中獲得他人的認可,害怕被領導視為無能。即便是短暫的休息也會讓他們陷入焦慮。由於積累了大量壓力,他們可能患上高血壓等疾病,甚至失去生命。雖然工作狂通常能掙很多錢,但這無法給他們帶來滿足感——他們沒有時間享受自己掙來的錢。此外,他們和家庭成員對金錢的不同態度常常會引起衝突。

批評式關注

「hate-watching」(批評式關注)一詞衍生於「I hate watching……」(「我討厭看……」),是一種有反常態的依賴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直關注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實屬正常現象,但現今有許多人一直關注自己不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向周圍人吐槽它們有多糟糕。人們在網路和社交軟體上也經常表現出類似的「批評式關注」行為。他們關注一些事物並非出於喜歡,而只是為了評判。心理學家稱,狂躁症是年輕一代較為普遍的精神癥狀之一,其患者需要借用其他事物來安撫自己,從而產生了這種批判依賴症。

「食色性也」

無法抑制性慾望,經常不分地點、時間、場合地想要發生性行為,或是對性伴侶強烈依賴——一般來說,這類依賴症患者的性關係十分混亂。

頻繁發生性行為是他們試圖逃避心理衝突,找回自尊的方法。無節制的性生活會提高人對性的耐受力,從而導致只有藉助更危險的性行為才能達到期望的滿足感。這種依賴症通常會導致人際關係上的衝突,使依賴者與愛人關係破裂,感染或傳播疾病等。

「燃」起來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生活中充滿激情的感覺,他們不甘於父輩單調的生活方式,渴望體驗激情,想方設法讓自己「燃燒」起來。但沒有充實的精神世界相伴的激情,最終還是會逐漸消退。因此,普通的激情體驗越來越難以滿足他們。有人開始不斷嘗試體驗危險,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樂趣。他們可能患有情感障礙,日常生活不能滿足他們,緊張的狀態能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這種嗜好可能使人付出生命的代價。

剁手族

他們通過衝動購物,在短期內緩解心理或情緒上的壓抑,隨後又會對「亂花錢」的行為心生愧疚。原本的壓抑沒有得到合理釋放,反而多了愧疚感,壓力水平持續提高。最後,房子里堆積了大量不必要的東西,同時銀行卡上的數額不斷變小,不滿情緒惡性循環。

「我家愛豆……」

「愛豆」是英文idol 的音譯,意為偶像。現在年輕人常說的話「我家愛豆又出新歌了」「我家愛豆又拍新電影了」「我家愛豆最完美」……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少男少女為追星花費了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錢,甚至為喜歡的明星自殺。偶像應該是激人奮進,能帶來正能量的人,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伴,也可以是科學家、詩人或政治家等。但當今年輕人對偶像的定義似乎只停留在「英俊」「多金」「炫酷」的層面。如果不能合理調節對事物表象的過分追求和強烈的精神依賴,輕則引起社交障礙,影響健康生活,重則失去生命。

無愛不歡

情感依賴主要指對愛情和親情的依賴。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讓人們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多。將主要時間和精力花在愛人身上,成為很多年輕男女的「新愛情觀」。他們渴望掌控愛人的一切,把對方當做生活的核心。這種情感依賴過程多是強制性的,有時甚至伴隨暴力,一旦陷入這種依賴關係,就很難逃脫。依賴者過多、過於不切實際的情感需求讓對方倍感壓抑,同時也讓自己失去自我,不再關心和思考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的需求。

拔毛癖

這種依賴症由法國皮膚科醫生弗朗索瓦·阿勒波於1889年提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兩倍。該病癥狀簡單,但成因複雜:患者會瘋狂地撓扯頭髮或拔掉體毛,是精神壓力大所致。有趣的是,患有此類依賴症的人,通常是在無意識中揪扯頭髮。過分的想要去除體毛也是他們對自己身體不認可和精神壓抑的表現。

同樣,情感依賴表現在親情里時,也會讓依賴者經常產生嚴重的情緒問題,他害怕不受關注,恐懼孤獨,但恐懼往往只是潛意識中的。依賴者的偏激行為是試圖避免孤獨的表現,但在潛意識的層面上,他們又對親密關係充滿恐懼,無法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鍵盤俠」

文明社會離不開互聯網,我們每天都要使用計算機,過去我們花在工作、家庭、朋友上的時間都被互聯網佔據,這不僅限制了我們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樂趣,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家庭和健康問題。網路依賴症的第一階段是,無論工作、學習還是娛樂都離不開互聯網。第二階段的癥狀與吸食鴉片癥狀類似。關節明顯酸痛,整體精神狀態像吸食了鴉片: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降低,頭痛,眼睛痛,無法自行終止接觸互聯網。第三階段的特徵是,與社會嚴重脫節,用戶把一天中80%以上的時間花在互聯網上,但並沒有從中得到樂趣,如被迫中斷與互聯網的聯繫,就會產生強烈的沮喪情緒。

信仰誤區

信仰是偉大的精神力量,但過分依賴宗教會適得其反。現代年輕人在接受了大量的知識文化後,喜歡通過尋找個性化的精神依託來表達自己。

依賴症像生活在大腦里的蟑螂一樣,充斥你的精神世界,不斷繁衍,將你困在一個狹小的「大腦牢籠」里。

宗教成癮者對宗教儀式或禱告表現出過分的依賴,甚至不履行儀式就無法正常生活。宗教依賴者不能包容其他宗教,對有悖宗教信仰的觀點進行嚴厲地批判。對宗教主題認識膚淺,不了解精神哲學,將宗教的一切都信奉為必不可少的法則,而不是生活中的指明燈。長期下去,這種偏執的狂熱會和其他類型的依賴症一樣,逐漸讓患者排斥社會、心理退化。

各種類型的依賴症像蟑螂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我們應該怎樣克服它們?

1.承認依賴症及其帶來的後果,有意識地阻止自己的強迫行為,尋求系統的心理疏導;

2.訓練自己不再以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來應對壓力和不良情緒;

3.解決導致壓力的內部衝突,穩定情緒;

4.實現人生目標,培養自我認同感;

5.了解生命的意義。

想要將自己從依賴症中分離出來,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其他所有建議都基於第一步。

冷凍成癮

「這種依賴症目前還沒有專業名稱,但現代人確實越來越喜歡吃冷凍食品,尤其是冷凍甜食。」俄勒岡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凱爾·伯格和埃里克·斯蒂斯解釋說。他們對150名14-16歲的青少年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受試者大腦對冰激凌和牛奶雞尾酒的反應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會產生吃這些甜食的慾望,但前一晚吃過冰激凌的人會比其他人的慾望更強烈。科學家解釋,食用一定劑量的甜食,可以讓人感到快樂。

臉書依賴症

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社交軟體。

文明之「患」?

現如今,人們似乎偏愛對許多壞習慣是否能給人帶來益處進行研究,現代文明讓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習慣。從哲學角度分析,「壞」是相對的,它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有些人需要戒酒,而有些人卻要按照醫囑多喝酒;有些人將「肉就是毒藥」作為座右銘,而肉又是一些人攝取蛋白質的唯一來源。我們究竟該怎麼做?答案很簡單:我們不可能做到完美,掌握尺度很重要。正如以下列舉的一些依賴症,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對我們也有益處。

爆粗口成口頭禪

三流的罵娘話毫無疑問是需要根除的。但為什麼這些爆粗口的話能一代一代流傳至今?原因很簡單,因為有些場合沒有這些罵人話是不行的。

例如,心理學家理查德·史蒂芬斯和他來自英國基爾大學的團隊發現,不堪入耳的髒話能減輕痛苦。因此,他們獲得了201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2009年,研究人員對64名志願者大學生進行了實驗。將32人分為兩組,要求每個人將手伸進盛有冰水的容器中,保持時間要儘可能地長。允許第一組志願者在體驗過程中罵髒話,而第二組則被禁止——他們只可以說些無惡意的話。

研究結果顯示,罵娘的人忍受寒冷的時間比不罵人的長40秒。所有說下流話的人提到,在罵髒話時痛苦感似乎可以稍微減輕。生化研究證明,爆粗口者的幸福激素恩多爾酚(類似鴉片的內原物質)水平更高。血液中腎上腺素含量也升高了。這種激素負責收縮肌肉和血管,使心跳和呼吸頻率加快,加速思維。總之,腎上腺素是一種有戰鬥作用的激素,可以充分調動身體機能。極粗野難聽的話是一場語言的戰鬥。

簡短的髒話可以加速感知,縮短對強大情感負荷的反應時間,減少驚慌失措。爆粗口當然是不好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避免。但在一些情況下,不該拒絕髒字兒,不然你就輸了。

習慣冒險

持續性緊張會縮短壽命。喜歡冒險的人患心血管等疾病的幾率更高,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死亡風險更大。美國特拉華大學朱克曼教授堅信,人的緊張度提高,可以增強大腦營養供給。研究人員用小白鼠做了實驗,結果證明,同樣是在不餵食的情況下,受到驚嚇的小白鼠要比生活在更舒適環境里的小白鼠活得更長。

品牌控

品牌依賴不僅針對服裝,還有食物和電子設備等。這種依賴症比其他依賴症更讓人沉迷,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對品牌產生強烈的依賴。其原因除了人們的需求和廣告效應外,還有諸多內在因素,包括自我評價低、狂躁症、完美主義和自戀癖等。

習慣表達憤怒

抑制發怒會提高血壓,增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則之一就是,不生氣。但生氣的結果因性別而異。明尼蘇達大學的家庭社會學家蘇珊·梅耶爾說,經常在夫妻爭吵中壓抑憤怒的女性,要比願意向丈夫表達出自己真實想法的女性,死亡率高兩倍。

酗酒、吸煙、暴飲暴食

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羅威廉教授及其同事發現,酗酒、吸煙、暴飲暴食不會對精子活力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對14家英國康復中心的780名不孕男性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並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並未發現抽煙、酗酒或服用精神類製劑和生育能力有關。

抑鬱症公開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但弗吉尼亞大學的安迪·托馬斯和保羅·安德瑞斯認為, 抑鬱症對人有益。 據研究人員稱,抑鬱症始於「反芻」,即對一些事反覆思索,隨後心理狀態持續低落。反芻的起因可能是親人離世、喪偶或離職。而反覆思考會加深這種打擊。此外,抑鬱症使人失去享樂的能力,對食物、性和交流失去興趣。在此期間,負責集中注意力的大腦區域活動更活躍。抑鬱症越嚴重,這個區域就越活躍。

電腦依賴症

研究證明,長期沉迷於網路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會變愚鈍。但也有許多人認為,電腦早已是現代生活的重心,我們不可能不依賴它。加利福尼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加里·斯莫爾曾在其暢銷書中提到,生活在數字時代的人對信息的反應速度更快,對大量信息的處理能力比前幾代人更強,網路用戶的IQ在迅速提升。斯莫爾教授也贊同邁阿密大學阿萊特·佩里教授的研究結果:教授觀察了電腦遊戲對20名年輕人的影響,得出結論,打電腦遊戲花費的精力要比看電視多,同時可以提升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速度。

美國艾奧瓦大學的南希·安德森發現了抑鬱症和創作之間的有趣聯繫:在著名的艾奧瓦文學院的30位文學家中,80%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癥狀。

安德森解釋說,不屈不撓是創作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而抑鬱可以促進思維集中。但這並不是說,抑鬱是創作的必要條件。

[編譯自俄羅斯《M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文摘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大衛·霍納:為和平而烹飪

TAG:海外文摘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