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身齊家治國,五百年前的那個男人演繹的實在精彩

修身齊家治國,五百年前的那個男人演繹的實在精彩

王陽明的名字雖不能說是家喻戶曉,但也絕對是震鑠古今的。很多人對這個傳說中的聖人僅僅只有一點點模糊的印象,大概知道他的學說叫做心學,大概知道好像是生活在明代,大概知道這個人好像很牛X,大概記得在歷史課本上有人提過那麼一嘴。

那麼好吧,我們來花點時間重新認識一下這個中國哲學思想史大神。

冥靈

很多著作里會把王陽明的出生描寫的有點玄乎,說他母親夢中分娩咯,有神人送子咯,五歲不會講話改名後就會講話咯,這些我也不知道是否可信,反正也無關大局,也許歷史可考的內容只能從他跟隨父親入京之後。

他的父親我們在前文中已有提及,王華老前輩,在王陽明十歲那年中了狀元,進京赴任。王陽明跟隨父親前往京城居住,並在那裡的私塾學習。

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事件是,他在私塾學習時與教師之間的一段對話:

王陽明:「先生,讀書是為了什麼?」

先生:「當然是考取功名將來做官啊。」

王陽明:「我覺得不對,我覺得讀書不應該只是為了做官。」

先生:「你小小年紀,怎麼會有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

王陽明:「我覺得讀書是為了成為聖人。」

十歲的王陽明自然是不知道聖人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不過從這段對話中可以隱約看到當時大明朝文化思想主流的影子——長久以來對程朱理學神話般的膜拜,已經讓理學家們陷入到了一種思想僵局中,大多數的讀書人都以朱老先生的著作為經典,不容置疑,從而也失去了對其進行與時俱進不斷深化的念頭。而小小的王陽明正是從實踐的角度去重新認知聖人訓,也許在彼時彼刻他的內心中,已經萌發了聖人的初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自然,做官只是一種方式,而絕不是終極目標。

這一段經歷被稱之為王陽明的立志。

成長

帶著立志成聖的初衷,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孜孜不倦的探索著。當時的大明朝雖然早已把元朝後裔遠遠的趕回北方大漠,但對明政權的威脅仍然還是存在的。想要建功立業,須在沙場之上有所作為,帶著這樣的念想,王陽明精習武藝,並且小有所成,而且他的學習還不僅僅只停留在拳腳上,同時還遍覽兵書,經常拉著同學用瓜子花生果子核進行沙盤推演。這在當時看起來,跟我們現在整天泡在網吧玩即時戰略遊戲差不多,典型的不務正業。但也正是這些寶貴的經歷能夠讓他在日後大展拳腳。

在思想方面,大家熟知的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格竹子。所謂格,即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程頤老前輩提到的「格物致知」之「格」,用白話說,應該叫做「參悟」。而竹子到底有什麼道理呢?這個也沒有標準答案。我想格物致知的本意應該是說萬事萬物都有其道理,而所謂道理,就是宇宙賦予他們的奧秘。所以很多人認為只要參透了這些道理就能找到宇宙的奧秘,世間萬物也就不再話下了。正是帶著這種想法,少年王陽明「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後面終因體力不支而作罷。帶著這樣的疑惑,他也曾鑽研佛道思想,也經常參禪打坐,並遍訪名師授業解惑。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十七歲的王陽明遵父親之名去洪都(江西,《滕王閣序》首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洪都即是)迎娶他的新娘。有關王陽明的著作中都對他的夫人下墨甚少。常言道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其實我一直比較好奇王陽明的髮妻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配的上這樣一個聖人。包括孔子、孟子這些聖人的家室歷史上也少有人提。這些女人在公開的史料中竟然少有提及,不免讓人覺得有些缺憾。可笑的是王陽明在婚禮當天竟然跑去寺院和一個高僧參禪,直到快天亮才想起來自己是新郎。可憐的新娘在洞房花燭夜苦守洞房一晚竟也不知新郎去了哪、長啥樣。萬惡的封建社會啊。

在這樣的苦苦探尋中,他似乎也沒有找出路,對如何成為聖人還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有一點他最終還是釋懷了——他不能總是無所建樹,讓人覺得他整天是在瞎胡鬧。也許他是這麼想的吧,我也不知道,總之他在「瞎胡鬧」了很多年後終於發奮學習起了四書五經開始科舉考試,也正式這段經歷,讓他對程朱理學有了系統的認知,啟迪了他的思想進階,從而對後期心學思想的發展和理學思想的突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發奮了的他自然也就輕鬆的入了第,算起來他的學習經歷比起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不算短的,從十來歲在京城的子弟學校開始,一直到二十八歲在觀政工部任上工作,十八年的光陰始終是在探索中,在外人看起來才算是安定下來,或是走上了正途。可對於他而言,這才剛剛只是個開始而已。

王先生所在的年代,在整個大明朝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朝代,雖然正史中把嘉靖皇帝描寫的文治武功,看似是很有貢獻的一個皇帝,但對於一個在位四十多年的皇帝來說,整天焚香禱天,政事肯定是荒廢了的,於是身邊的太監便有了大把的機會把持朝政。而在明朝,言官的勢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以言官為群的東林黨人和以宦官「八虎」為群體的閹黨在皇帝之下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鬥爭。

王先生並沒有過多參與到這些事件中來,他更多時候仍然是在潛心研究理學思想中的終極奧義「以昌聖學之道」。

然而在嘉靖剛撿來皇帝第一年,就發生了以劉健、謝遷為首的一些老臣聯合進言,希望誅殺以大太監劉瑾為首的「八虎」亂黨,不料卻反被誣陷,彈劾的彈劾,下獄的下獄。而這個時候長期不論朝政的王陽明也站了出來,即使當時的局面看似已經一邊倒向劉瑾的時候,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理學家還是站了出來(這個時候王陽明仍然未突破前世和當時理學的思想範疇,於是我們還是把他稱之為一個理學家)堅定的支持文官集團的正直舉措。雖然在文官集團里可能有些人還是有其他政治目的的,但大多數官員都是希望大明朝能夠走出低谷、國家能夠保持強盛而不被外族欺侮。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國歷史中,雖然有秦漢、唐宋元明清這樣的大一統時期,但是純正的漢族政權其實為數不多,特別是在明朝這個時期更加難得,前朝是元,更是在經歷和長達幾百年的異族鬥爭,犧牲的人何止千萬,最終才形成了大明朝這個全盛的朝代。而就算是在明朝,外族的威脅也一天都沒有減少,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中,差點又讓明朝重蹈大宋的覆轍變成南北分治的局面。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文官自然是希望皇帝和中央集團勵精圖治、前赴後繼,希望華夏民族永遠不要因為國家政權敗落而受到外族入侵。但是這些閹黨們就不會想的這麼長遠,他們的眼裡只有一時的風光,用現在時興的話說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

王先生是一介文人,但知書達禮的他自然是通曉大義的,閹黨之亂絕不可容,所以果斷站出來,當然閹黨勢大,天時不與。這一波較量以閹黨的完勝而告終。王先生被貶貴州龍場任驛丞。這個驛丞說起來也還是大明朝正兒八經在編官員,但是級別實在是低的無從說起,恐怕比孫猴子當年受辱所任的弼馬溫都不如。而且在明朝時候雲貴之地仍然多數還是遍地不毛、煙瘴叢生、野獸橫行,人類的生存條件是十分艱難的——注意,是生存條件,不是生活條件。

接下來要引述一段「砍哥侃社會」另外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以承轉下文:

在去龍場「上任」之前,他回了趟餘姚老家,看到滿頭白髮的老父親,他還是心存愧疚的,也許是人到了不惑之年才感受到男人的不易,也體會到了父親當年的良苦用心,這次因為自己意氣用事還把前途給毀了,實在是讓父親大失所望。但王華的表現讓他非常意外,對他這次的做法是讚賞的,也許我們可以稱王華是一個理學家,那麼這個理學家就正是用他們往聖的行為準則來衡量這次事件,自己的兒子做到了不畏強權、堅決捍衛真理、雖死無悔,這是一個文人應有的氣質,也是一個理學家要堅持的品質,這也許是父子兩人第一次如此心靈相通。從前老王覺得小王不靠譜,從前小王覺得老王食古不化,現在兩個文人、兩個男人、兩個大明官員更像是一對父子,更像是一個人。

別了父親以後,王陽明一行人一路南下,路上死的死,散的散,到了龍場的時候就只剩下他和一個僕人了,中間也有人勸他別去了,今生仕途已盡,去了又生死未卜,有什麼好去的?

但是作為一個理學家,忠君愛國是最基本的素質,驛丞雖小也是國家機關公務員,也是皇上的安排,豈能抗命?

這一年王陽明36歲,從十幾歲練習劍術、騎射到21歲中舉再到二十八歲入仕,再到最終落魄的到龍場任驛丞,這一段無論意氣風發馳疆場還是門楣風光喜中第,抑或是得罪權貴遭貶謫,都是他的寶貴經歷,我們把這些經歷稱為立德。

探索

當年在洪都完婚之後,歸途中他去拜訪了婁諒,婁諒其人少年時有同王陽明一樣的志向,也是訪學四方,恥於研讀那些專門為中舉而設的學問,想要探尋真正的身心之學。而他的經歷和所獲所知,無疑是給了王陽明莫大的啟迪,「聖人可學而致之」,讓王陽明深信聖人之學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是可以達到的,從此開始潛心學習,當然中舉也就是順便的事情了。

中舉之後學習沒有停下來,才有了「格竹」的軼事,但是也正是因為格竹這件事,讓他對之前所謂的「格物致知」的方法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一時間竟十分的迷茫。但是他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繼續通過苦讀前人著作來探尋致理的方法。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一句格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正確的讀書方法不應該是止步於書中的內容,而應該是帶著懷疑、批判、探索的態度去讀書,否則讀一本書則只明了一本書的理,而且對書中內容也是不求甚解,也還沒有得到作者的精華。

除了研讀前人著作以外,王陽明還興辦書社並辦學講課。這種方式也是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往往我們在看了一本書之後,似乎是瞭然了,但其實自己再合上書本自己整理的時候又覺得好像有地方是不通的,而這些問題如果自己不重現的話又總覺得自己已經獲得了書里的精要。所以講自己所學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授給別人,本身也是學習的一個升華的過程,不但檢驗了自己所學,又加深了對某些要點的認識,同時還向別人授了業。在這個過程中,王陽明自己的學識自然是精進不少,可是也遭到不少非議,說他是異端邪說,歪理怪談,是為了博取眼球而且,並不合聖人之言。不過這些都不重要,懂你的人,你們總是能夠心有靈犀,不懂你的人你就算把心掏出來給他看,他也會嗤之以鼻

講學他一直沒有停下,在老家餘姚、在京城、甚至是在不毛的龍場,他都始終堅持。

初到龍場之時,條件十分艱苦,為了跟當地的土人和睦相處,又能讓他講學,他便堅持給土人們講聖學,也就是他自己宣稱的心學。我想這些土人可能未必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們一定知道王陽明必定是個有學識的人並且不是什麼壞人,時間長了,當地的土人以聽王陽明講課為一種風尚,農閑之時大家都結隊爭相聽講,「學者甚眾」,其中也不乏從雲南、廣西遠道而來的一些學子,他們也被王陽明心學的精妙言論深深的吸引。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王陽明的心學的力量為什麼能夠如此之大,有兩點可以讓大家釋懷:其一,當時明代的主流思想是以壓抑人們天性為方向的,而心學恰好相反,它是一種解放思想並能啟迪思考的學說,就這一點讓無數的學子看到了聖學的曙光,所以爭相學習;其二,心學的哲理樸實,方法簡單,修習門檻低,不僅士子們可以學,平民老百姓也可以修習,畢竟眾生都有知書明理的權利,這一點便是讓王陽明心學有了廣大群眾基礎的原因。

基於這兩點,讓王陽明的心學以及王陽明本人迅速風靡了整個貴州乃至南方地區。

王陽明對聖學的探索以及自己的思考,最終形成了其特有的思想體系和學術領域,這,叫做立言。

成聖

在陽明先生之前,有很多思想者,也曾在歷史長河中孜孜不倦的探索宇宙真理,甚至有很多人在思想研究方面都可稱是陽明先生的老師,僅明代,像吳與弼、婁諒這樣的理學家、大儒都對他心學思想的完善有著莫大的幫助。

然而僅有思想建樹還不足以讓陽明先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為數不多的聖人之一。

在重回政壇之後,飽經風霜的王陽明猶如從鬼門關走了一遭,不僅心學思想體系精進不少,對世事和官場之道也熟諳於心,收放自如。

以前聽過一句話,這麼多年來雖然一直銘記於心,但是始終還是沒能修鍊到位,這話說:「對待好人咱就用好人的辦法,對付壞人就得用壞人的辦法。」這句話其實跟星爺的《九品芝麻官》里一句台詞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不然怎麼對付的了那些壞人。」這些觀點也許對傳統的理學家來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他們從來都是嚴於律己、時刻躬身自身,斷不能讓自己跟那些傷天害理之輩一樣做些不合天理的事情。

再舉個栗子:

場景是:一個人被一個壞人拿著刀搶劫了一萬塊錢。

作為一個理學家,面對這樣的情況,只會無情的唾罵這個劫匪,捶胸頓足,憤恨不已。

而陽明先生的心學思想則會提倡人們也拿起刀來反抗,並且要講究方法,比如找到一個機會拿著刀也威逼這個劫匪,但不是搶他的錢,而是把他送去官府讓他自首。

這種情況下,你要讓一個理學家跟一個劫匪一樣貓在一個地方等另一個劫匪,那是萬萬做不到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理學發展至明代,其應用性已經大打折扣,而心學正是彌補了這一短板。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陽明46歲,江西、福建等地接連發生叛亂,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事件是寧王朱宸濠謀反和廣西當地匪患、土官叛亂。

寧王朱宸濠叛亂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傢伙是朱元璋的兒子寧王朱權的後代,曾經被燕王朱棣忽悠的一起參與了靖難之役,結果完事了明成祖朱棣就給了江西的封地,從此以後這家人一直懷恨在心,總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個朱宸濠呢倒是真有這個野心,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啊,這傢伙原本起不了什麼風浪,幾千家丁而已。但是通過把朝里的主要官員全都買通了之後竟然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壯大實力了,不僅如此,還串通周邊的一些流寇土匪、散民乞丐,一幫烏合之眾竟然烏央烏央成了浩浩蕩蕩的幾十萬大軍。

可怕的是此時地方官員已經被幹掉,雖然當時正在江西做特派員的王陽明冒死逃了出來,但要想扼制寧王,實在是難上加南。更無語的是被寧王買通的中央官員竟然卡住消息不讓皇帝知道,直到寧王已經鬧騰了幾個月了,中央政府才開始集結部隊去平叛。

歷史告訴我們,要是等到政府軍過來平叛,且不論要誰能滅的了誰了,這仗三年五載是要打的了。可正是在這個時候,王陽明果斷組織周邊的地方部隊,用過人的謀略和高超的指揮藝術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撲滅了這場叛亂並活捉朱宸濠。陽明先生的老父親王華在天有靈,應該再也不會覺得少年時期的王陽明整天跟朋友們用果核對弈模擬兵法是不務正業了吧。

平寧王叛亂這等功績誰都知道該給什麼樣的封賞,可是朝中政敵百般阻撓,過了很久,才落實了名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建伯」,賜建「新建伯府邸」。

而後面的平廣西地少數民族土官叛亂,則更彰顯了王陽明心學的魅力,對於平土官叛亂,王陽明採取的策略是平叛為輔,治理為主。對付這些叛亂並不難,但是打敗了當地武裝他們馬上躲進深山不出,等你政府軍一走,他們馬上再出來為亂,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在那麼急迫的要北伐中原但還是得先南下平定南王孟獲、七擒孟獲的道理。結果證明,他的策略是對的,經過此次平叛後,王陽明在當地設置土官為行政官,並且改革當地的政府機構,此後有明一朝再無叛亂。

這些,叫做立功。

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僅兩個半,一個是孔聖人,一個是王陽明,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陽明先生被很多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奉為楷模,頂禮膜拜,從陽明先生獲益頗深,也有人憑此建立不朽功業。

當然也有人說世人對王陽明是過譽了,王陽明及其心學並沒有人們描述的那麼強大。這種觀點我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都無可厚非。

其實我們只要能夠汲取到心學的精髓,獲取其力量,又何必在意陽明先生是否一定要被世人認可呢?

PlayHuDo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知社 的精彩文章:

我買好票了,啥時候放假啊?

TAG:良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