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米凱爾·博伊曼斯:重複演繹

米凱爾·博伊曼斯:重複演繹

1月27日,比利時藝術家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l Borremans)的新展「太陽的火焰」(Fire from the Sun)作為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香港新空間的首展已經拉開序幕。博伊曼斯作品中總是帶有雙重隱喻——一重指向西方繪畫的龐大傳統,另外一重指向當代焦慮。在與LEAP的對話中,這位藝術家談到了他的創作如何重新演繹西方繪畫中的經典範式、一再出現的圖像母題在其系列作品中的轉變機制,以及繪畫這一媒介在當代藝術批評話語和市場中的處境。

「太陽的火焰」展覽現場

卓納畫廊,香港,2018年1月至3月

圖中作品:《太陽的火焰》(五個人物,三段肢體)

Fire from the Sun (Five Figures, Three Limbs)

2017年

布上油畫,190 × 300 厘米

致謝卓納畫廊

LEAP:你這次的新展覽以及之前的展覽「黑土」(Black Mould,2015)與你2010年前的繪畫在很多方面都有顯著的分別。比如,畫中的主角從一,兩位中心人物轉變成一個群體,畫面色彩的飽和度更高,畫中的空間則更具劇場感。這種變化是何時開始的?

米凱爾·博伊曼斯:2014年時我分別在布魯塞爾、特拉維夫和達拉斯舉辦了回顧展,為了挑選作品並製作展覽圖錄,我對以往的創作做了一個總結,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那時,我意識到自己作品中缺少了什麼東西,我希望之後的作品能夠更具重量感和暴力感——這些在我以往的作品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因此,從「黑土」這個系列開始我的創作發生了變化,那組作品描繪的是一群人在一個類似舞台的中性背景前,跳著死亡之舞。這次的展覽是對「黑土」的延伸,不過畫中的人物更多了。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將純真和美與恐怖,暴力的元素並置,而選擇兒童作為主角能夠加強這種張力。在我看來,這是對人類處境的隱喻。

「太陽的火焰」展覽現場

卓納畫廊,香港,2018年1月至3月

前景作品:《儀器》(Apparatus),2017年

布上油畫,220 × 175 厘米

致謝卓納畫廊

LEAP:你的畫中有些既邪惡而荒誕的元素,觀者會產生某種不詳的感受。這與你真實的個人經歷,或是社會上曾發生的某些事件有關嗎?

博伊曼斯:極有可能是這樣。我沒有刻意去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回顧之前的創作,我認為自己的確在不自覺地情況下,以某種方式在畫面中呈現了一些周遭世界真實存在的恐怖元素,而這些元素也發揮了它們的作用。然而,我覺得任何時代都會出現恐怖主義,因為行善或作惡都是人類的能力,恐怕我們無法避開自身陰暗的一面。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都是傳統的反叛者(iconoclasts),在創造新事物的同時也會造成已有事物的死亡,而暴力是這過程的一部分。

LEAP:除此之外,這次的作品有受到文學或神話的影響嗎?

博伊曼斯:會有一些影響,但我不想太明確地定義這些因素。比如,畫中的兒童在西方藝術史,尤其是歐洲宗教繪畫的歷史中,基本上都是純真和天使的象徵。但在這次的作品裡,兒童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

「太陽的火焰」展覽現場

卓納畫廊,香港,2018年1月至3月

致謝卓納畫廊

LEAP:你此次展出的唯一兩幅靜物繪畫在展覽的語境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博伊曼斯:我想製造一種對比。其他的畫面都與原始性,動物性有關——這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但同時,我們也有智性的一面——人類社會發展出了完整的文化、藝術和科學體系,這兩幅畫正暗示著這一面。同時,在展覽中,它們成為了神秘的機器——觀者不能分辨它們的用途,因此它們也具有威脅性。可以說,通常我在選擇畫中出現的物件時是抱有特定的考量的。

LEAP:那麼你之前作品中的物件有什麼涵義嗎?比如《迴避者》(The Avoider,2006)中的樹枝,以及《導彈》(Missile,2013)中的塔狀模型。

博伊曼斯:樹枝的出現是為了製造一種荒誕感。那幅畫受到了天主教的哥特風格繪畫的影響,那些畫中常會出現手持長棍的聖人形象。我在畫面中加入靜物或道具的方式總是帶著荒誕感,不過這次的展覽比以往的都要嚴肅。

《黑土/舞蹈》(Black Mould/The Dance),2015年

布上油畫,28 × 38.8 厘米

致謝卓納畫廊,? Micha?l Borremans

LEAP:你的作品中時市場反覆出現相同的描繪對象或母題,比如一個站著或坐著的人的背影。比起用圖像敘事或記錄,這更像是一種專題研究。在此類的創作過程中,你具體在尋找什麼?

博伊曼斯:當然,這些作品是特定研究的一部分——這是一種對繪畫經典教義(canon)的把玩,比如肖像畫的規範。我發現通過讓模特背對觀者,能夠使一幅肖像畫失去它的功能,這個概念也是圍繞著「荒誕」展開的。同理,我也畫過從頭到腳都被戲服包裹起來的人,如此一來肖像畫就變成了「非肖像畫」。在處理某些繪畫媒介的內在傳統時,這可能是一種接近虛無主義的態度。

LEAP:你的早期作品中表現出很多與攝影的關聯,比如一些睡著的人的頭部特寫,還有那些僵硬筆直地躺在地上的人,那些作品帶有快照(snapshot)的視覺風格。而之後那些基於你在工作室內拍攝的模特照片的繪畫,則呈現出很少的攝影圖像特徵,在這方面你有什麼考量?

博伊曼斯:我描繪那些睡著的人時帶有一種獨特的視角,這些作品比較具有實驗性,在這過程中我試圖帶出一種遊戲感。一方面,這些畫受到17世紀繪畫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在拍攝模特的照片時使用了閃光燈,製造出類似現代法醫攝影(forensic photography)的效果——我希望在這兩個時代的圖像之間建立一種聯繫。

在我近期的創作中比較難找到攝影圖像的痕迹。攝影仍然是我創作過程中的一部分,但是對於當代具象繪畫中攝影的強烈存在感,我開始感到有些疲倦。在某種程度上,我「誤用」(misuse)了攝影——我拍攝的照片看上去都像是繪畫。通過使用不同的鏡頭和圖像剪裁方式,我會將攝影先入為主的特質從繪畫中移除。

「獵馬」(Horse Hunting)展覽現場

卓納畫廊,紐約,2006年

致謝卓納畫廊

LEAP:一些人認為繪畫已經走下神壇,或扁平化了;但另一方面,每個時代都有偉大的畫家。你認為具象繪畫這一門類將來會如何發展?

博伊曼斯:我對這個問題不太在意,我只是碰巧使用具象繪畫作為媒介而已——因為它適合我,但實際上藝術家的媒介可以是任何東西。我不覺得具象繪畫會消失,素描(drawing)作為一種媒介從未被質疑過,對於我來說這兩者是一樣的——它們太重要了,不能用其它形式的創作代替。同時,我不喜歡用線性的發展來描述繪畫,所有時期的藝術都是在一個平面上的,我們在今天的文化生態中仍然能看到它們的影響。

LEAP:實際上,油畫仍然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藝術類型,你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部分博物館的存在已久的收藏系統,以及藝術市場的影響嗎?

博伊曼斯:一定是和這些因素有些關係,但繪畫的吸引力也在於其自身的歷史,畢竟繪畫存在於西方世界文明的各個角落。對於很多藝術家來說,繪畫的傳統是一種負擔,但對我來說,傳統所賦予的厚重感是一種饋贈——它是繪畫之所以充滿神秘感的原因,也是吸引藏家們的因素之一。同時,在拍賣場上繪畫總是能拍出最高的價格,這是個獨特的現象。

LEAP:因為它是一種很穩定的媒介。

博伊曼斯:或說它是一種穩定的投資。你可以把畫布從框上割下來,捲成一卷隨身攜帶,它可以比黃金更具價值,而且遠沒有黃金重。這也是繪畫價格這麼高的原因之一,無論這聽上去多麼庸俗。另一方面,繪畫總是會被人們神秘化——一張達·芬奇、魯本斯或者倫勃朗的畫就像是一件聖物。這也是繪畫如此流行的原因:它見證了人類共同的歷史,成為了我們靈魂的一部分。因此,繪畫很難會被輕視,而具象繪畫作為一種門類也會始終存在。

《魔鬼的裙子》(The Devil』s Dress),2011年

布上油畫,200 × 300 厘米

致謝卓納畫廊,? Micha?l Borremans

LEAP:在你曾舉辦過展覽地區中,你認為你的作品在哪裡得到了最好的反響?

博伊曼斯:這很難說。不過,我是先在海外受到認可之後,才進而在比利時國內的受到認可的。比利時是個很小的國家,我們有非常出色的藝術家,卻沒有很好的藝術機構。

LEAP:你的三間工作室全部都在比利時嗎?

博伊曼斯:是的,另外我正在考慮在美國開設第四間,希望是在洛杉磯。

LEAP:卓納畫廊選擇用你的展覽作為其香港空間的開幕展。同時,本土的觀眾可能對西方傳統的繪畫圖示沒有那麼深的共鳴,你個人以及畫廊計劃怎樣在這裡與觀眾之間展開真正的對話?

博伊曼斯:我覺得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中國的觀眾對於西方世界的藝術進程還是很了解的,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對藝術有興趣的人,以及藏家等業內人士,他們與作品之間能夠產生聯繫。在創作時,我也會盡量使作品能夠代表普世的立場。我之前在日本舉辦過展覽,那裡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非常大,但我的作品仍然得到了不錯的反饋。

LEAP:2018年你會有什麼新的展覽項目?

博伊曼斯:今年三月我會參加悉尼雙年展,展出我一部分的創作資料,包括記錄創作點子的筆記、速寫、未完成的素描和我在不同場合收集到的照片。這些資料在我的視覺語言的發展過程中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展覽中會有幾張畫、兩件錄像作品、一些雕塑、微縮模型,還有我自己設計的太空飛船,這將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展覽。

藝術家米凱爾·博伊曼斯

? LEAP | 獨家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藝術界》2017年秋冬刊現已全球上市!

▽點擊封面了解本期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界LEAP 的精彩文章:

吃魚蛋河的朱興華
卡特·莫爾——「入侵」時裝產業的藝術家

TAG:藝術界LE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