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要以德報怨而不是硬碰硬——也談青少年叛逆期的家庭教育

為什麼要以德報怨而不是硬碰硬——也談青少年叛逆期的家庭教育

為什麼要以德報怨而不是硬碰硬?

為什麼父母要竭力走進孩子的內心?

為什麼要認識這是一個心的時代,並且要用心陪伴自己的孩子、以誠以靈跟孩子相處?

也談青少年叛逆期的教育。

一個孩子為什麼會打罵父母?孩子為什麼會幾次三番離家出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麼讓母親感覺到自己如此冷血?為什麼在這個漫天講孝道講感恩講家教的當下,家長們感到孩子如此難教、普遍的不聽話、逆反,而似乎不覺察自身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時常陷入一種尷尬、危險的處境?指向孩子的抱怨與指責,對孩子對家庭是幫助、成就還是傷害、打擊、毀壞?

面對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父母、家長,我們試圖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是父母與孩子相處要以德報怨而不是硬碰硬。

二是家長要竭力走進孩子的內心要懂得孩子;

三是認識這是一個心的時代,要用心陪伴自己的孩子、以誠以靈跟孩子交往。

(一)以愛的名義一味灌輸式的家庭教育

時常看到一些家長,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一味灌輸式的家庭教育,以自我的價值觀來看待與要求孩子價值觀的家庭教育,處理觀念分歧、矛盾衝突時硬碰硬、針尖對麥芒式的教育、恐嚇和咒罵式的教育。甚至家長族群和成人圈子集體對一個孩子進行摻雜著私慾虛偽、兩面派的愛的教育,必定不能被那些渴求公平公正、純真、自由、無條件的愛(博愛)孩子所接納,必要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那種灌輸式的教育就是說:

我愛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如果你不孝順父母,你打罵父母就是不懂事,就是白養了,就是大逆不道,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灌輸式的教育實則造就互相傷害的倫理道德體系。我們身處的族群,身處的社會,是一個缺乏愛的千蒼百孔的族群與社會。一個缺乏愛的千瘡百孔的族群,一個默認了、習慣了,認同了這種狀況的族群怎麼能引導出有智慧的,懂真愛與感恩的孩子?

其實叛逆期即源於此,不是因為我們的父母族群不愛孩子,而是不懂得按照上天規律來引導孩子,尊重孩子內心對自由、博愛、公正價值、真理與道德律的追求,換言之,家庭真愛教育的普遍缺失。

我看到身邊一些父母,也有遭到被孩子打罵的經歷,他們的反應大多是,打罵父母不僅是不對的,更是大逆不道的。以前他們做孩子的時候,從來都是對父母很孝順的。他們紛紛將指責憤怒指向孩子,很少有人反省自身的問題、族群的問題。如果有家長為孩子的行為辯護,他們就說:孩子不懂事,你們活了四五十歲,難道也是這麼稀里糊塗?

(二)你們當中誰沒有犯罪,就可以打他/她

想起了主耶穌,有一次遇見一個正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眾人正要打她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話: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8:7)

有的孩子天性善良敏感,他生活在這樣以愛的名義無形中推進」私愛互害」的環境裡面。

一位任教於某職業技術學院四十歲左右的老師,前不久向我訴說他從小被父親家族中人欺侮的往事。(不過慶幸地是,他早已原諒父輩,並從中走出來了)。我聽到這種話很是詫異,難道父親家族的人,也會欺負自己的孩子和晚輩嗎?他說是的,為此,在青少年時期,他順從心中的聲音,一步一步地反抗,反抗的方式就是到處去學習,聽各樣的課程,只為了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新近拜訪過一品牌專家,彼此還算投緣的那種。他談到在過去的灌輸式家庭環境裡面成長的人,尤其是家長,基本上都是一種互害模式的受害者、施害者和推波助瀾者。

另一位青少年問題教育專家王老師談到,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有三種取向:

第一種是成為混混子,就是對什麼都無所謂,無法無天。遊戲人生。

第二種就是變得焦慮憂鬱,因為他沒辦法去發泄,也沒有力量去反抗,慢慢形成一種心理壓抑乃至抑鬱症。

弟三種是,他心中有一種力量支持他,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男孩子,他的體能增強、身體長高,漸有自我意識,包括對父母的價值取向及某些做法不認可,若體能不夠、打不過家長的時候就離家出走,或從遊戲中尋找解脫。漸形成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的心智性格。

(三)遇強則強,遇弱則弱:認愛、認理的人

什麼叫做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呢?

就是對那些向他講道理,能走進他的內心,懂得他的人,則示弱。

而對那些動不動就指責他、居高臨下地教訓孩子的大人家長,父輩,他斷然不能承受。

因為孩子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他的價值觀跟父輩的價值觀不一樣了。

過去時代,很多人的價值觀屬於妥協壓抑型的,或者是遊戲人生型的,很少有那種遇強則強,遇弱即弱,就是說是屬於遵循生命天性所賜予的價值觀的人。

這樣一個遵循天性的價值觀卻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他為什麼會打罵父母,為什麼會離家出走?身邊的品牌專家、青少年教育專家告訴我,這樣的人,他是一個認愛、認理的人

曾有段時間,當有人說,這樣打罵父母的人居然有天分的時候,我感到很詫異。

當他說我應該走進孩子內心的時候,我的回應是,孩子為什麼不能走進我們的內心?他也該有一些換位思考,理解大人、理解父母,理解家族的能力啊。

經學習反思我認識到,這些都是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夠通透的表現。孩子的能力是相對弱小的,他的心智是不夠成熟的。作為父母,在社會上磨練歷練這麼多年,應有這個心智和智慧,去走進孩子的內心。

不得不說,這種知識和智慧一一走進孩子內心懂自己孩子,這是當下青少年教育中最缺失的,也是需要引導與用心學習的,需要為人父母內心的反省與覺察,尤其是我們身邊成人的社會,基本上每個人都是千瘡百孔。

孩子打罵父母固然不對,但是他是否就不孝順父母,不尊重長輩,其實不然。

我看到某個青少年,他似乎很在意別人是否對他公平公正。這一點跟我幼時的經歷很相似。我的家族裡有一位長輩,是我祖父的弟媳,如果我和他們一房的孩子一起玩耍發生爭論,她就不由分說地去維護她的孫輩,而不管是否是公平公正。只有在我們一致都遇到外姓之人欺負的時候,她才會去幫助我們,一致對外。

這也許就是我們過去成長當中的互害模式。

一個人喜歡並習慣了這種模式,不知道他的弊端,這樣才能充分地融入這個圈子,而不至於令人感覺有點另類或異樣。

(四)通過不斷學習與反思,走向以德抱怨

感謝老天爺,給了我心智,讓我可以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去反省自己,覺察自己的老我與自私。

天才是如何被扼殺的?

一個人怎樣成為一個精神分裂症者?變成一個瘋子,或者最終被廢掉的人?

這與當事人所處的家庭生活環境,他的造化,他的遭際及應對,他心智是否健全成長有很大的關係。

很感恩上天,幫助我學會以德報怨。當孩子在跟我們說不要吵的時候,我們能否主動停止」爭吵」?哪怕那個時候我們認為自己不是在爭吵,而是試圖講道理?

當孩子要伸出手,要打大人的時候,大人能不能暫時躲開?大人說一句,孩子也頂一句,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忍不住了,感到以大欺小了,他就可能會動手。尤其是孩子,感知到一群大人都是這麼對待他、不講理的時候,他自己不懂得去表達自己的公平公正的意識的時候,他會感覺到這些人在欺負他。

有人說,他的人生目標之一,就是做一個追求公正價值的人,做一個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人,這樣的說詞好像有點幼稚,但是確實我們必須如此,擇善固執。這樣說是不是太有點荒謬一在今天的世俗世界?

本來是健全社會所需要的健全心理,在這個彎曲悖謬的時代,完全被扭曲了。

所以我在想,被孩子打罵的父母,的確值得同情,」子不教,父之過。」為人父為人夫,尢其需要深入反省。

打罵父母的孩子也知道,不應該打罵父母,不應該跟長輩"凶",所以他平素盡量剋制自己,但是他有的時候實在是剋制不住,忍無可忍。

控制不住的理念一方面來自於他的生理本能,也與當下盛行玩電腦遊戲有關係--有多少青少年能躲避遊戲的誘惑呢?

再回到那句話,」我們誰沒有罪就可以打她」,耶穌對行淫被捉的婦人所說的話,也適合於那些指責孩子的人聽__你們是否沒有罪呢?

(五)新時代,心時代,需要真理與真愛的救贖

我們有沒有意識到,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心的時代,是一個需要用心來與人交往的時代。互聯網資訊的普遍性,令孩子們捕捉收集資訊,較之成人更為敏銳獨特,更不著邊際。這個時候,他自己的判斷力、價值觀極重要。

當我們說一個孩子,他還能保持一種善良的本性的時候,那是因為曾經被愛過。那他為什麼會去打罵父母?

只有真理,只有純粹的愛才能救贖認理,認愛的孩子。

不知道這樣認理認愛的人,有天份的人,在人群總量中是否極其稀少?如果他當下的方向選擇不對,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會家破人亡。

因此重申:一是在處理家庭紛爭時要以德報怨,第二是家長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第三是要反省檢討我們既往固有的價值觀。第四要用愛用心去引導孩子。

這樣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需要更多的愛和更多的理,這種理不是固有的那一代人所稱之為的理,乃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中所認同的真理,他們內心所追求的道理。

我們固有的價值觀都是說,小孩不懂得孝順父母,尢其在所謂逆反期的時候,所以我鼓勵這樣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去讀一讀聖雄甘地,去學習學習一下特蕾莎修女。

現在的成人們習慣於更多地去責怪孩子、聲討父教之過失的時候,是不是要更多地檢討自己,是否我們都行得完全正確。

前面所講的那位品牌專家還告訴我,這樣的孩子,他是在尋找無條件的愛。即使一個人給他80%的愛,20%摻雜了錯誤或荒謬,他都難以接受——他會抗議那20%的不真不善,而不懂得愛的表達。因為他要求的是百分百純粹的力量,需要的是認同和幫助。一個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希望人們把他當成是一個成人予以尊重。只是他還不太善於處理協調價值觀的時候,他需要家長去協調和幫助。如果在此時,我們不站在他這一邊,去陪伴他,去理解他,同時也引導他,令其為打罵父母的行為及早表示歉意,可以說,這個孩子的天分與前程,就整個會被毀掉。

青少年時期,基本上是一個價值觀重塑的過程。有的孩子玩電腦遊戲很厲害,但是未必會影響他的學習。作為一個追尋真理的人,要理解這種孩子——他寧願生活在一種相對艱難困苦的物質環境中,也不願享受那罪中之樂。聖經中的摩西就是這樣的人。

(六)上天要從吃奶的和嬰兒口中建立能力

我常常說到現在的人,很少意識到一件事情,上帝要從吃奶的和嬰兒口中建立能力(詩篇8章2節)。這個社會扼殺了很多天才。以愛的名義,以感恩的名義,以父母(灌輸)教育的名義,將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一個平庸無能之輩。

甚至形成了一個個平庸的族群,來扼殺孩子對公平公正的追求,以及"追求無條件的愛,追求真理"的這種傾向。久之形成一種合力,抵擋他,試圖把他遏制在萌芽狀態。

這樣的一種合力,造成了社會上很多的混混子,沒有原則,沒有規則的人。造成了很多焦慮症患者。

惟有真愛,唯有我們一起來悔改,一起來反省的時候,這樣的孩子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一個懂的愛,懂得尊重,懂得釋放的人。

我能夠感受到成長中一路走來的艱辛,感謝上天,我有時會翻看過去的筆記,時間靠後的較之更早的筆記有更多的成熟,更少了些幼稚和荒謬。所以當聽到自己的孩子與自己講述過去的虛榮幼稚,以後從虛榮幼稚中走出來的輕鬆感,我也為這樣的孩子能自我反省,感到欣慰。

有個孩子,他的母親被他打罵過,出於母愛,母親依然不計較,打算給孩子買衣物鞋子,準備過年。孩子卻拒絕了。母親心裡拔涼拔涼的。

我們的言語當中流露出,「滾啦「,」跟你絕交啊」,「一刀兩斷」,甚至於」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家,你有種就滾出去」的狠話。這種話在內心裡是對孩子的傷害,這傷害隨歲月的流失大多數人都忘記了。但是從小在記憶里,有一位長輩,不公正,以強欺弱,對我們孩童時代幼小心靈的傷害,始終記憶在我心裏面,難以磨滅。

所以,作為這樣孩子的家長,一方面要設法引導孩子,為自己向父母作出的傷害,向大人表示歉意。同時我們也為孩子發生的這一切,表示歉意,是我們自己沒有教育好。我們忽略了情商,忽略了家庭德育教育,忽略了孩子的社交關係之道,忽略了對他的價值觀的引導。

這樣的孩子,今後他的人生,只有透過他的努力和奮鬥,包括他身邊懂得他的人的引導與祈福

更加期待社會多一些自我的反省,多一些對孩子的同理心,也盼望孩子能更多地走出自我,走出遊戲的虛擬世界,走出封閉的世界,去接納父母家族的過去。

冬飈於2018、2、11初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標竿天道文化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標竿天道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