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壠田李氏嗣孫的根源

大壠田李氏嗣孫的根源

大壠田李氏嗣孫,來自中唐時期的義陵公,以星沙太守的官籍,從洛陽落業於沅邑四都團山子,即今日所稱益陽大壠田李氏。舊時簡稱沅江團山大壠田李氏。

從家譜上的歷屆譜序寫到轉遷始祖中唐時期的義陵公,這義陵公到底是誰,他的根源在哪裡?這是我族嗣孫的一個謎,大家都渴望有個說法。

二O一二年仲春,我在網路里搜索到(贈陳州刺史義陽王神道碑文)及(幽宅銘文),碑文記載「王、諱琮、字某、文帝之孫,紀王之子……」,道明了義陵公之家世。義陵公之父,曰義陽王琮。義陽王之父,曰紀王慎,紀王慎之父唐太宗。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紀王慎乃唐太宗第十子。舊唐書四十六卷(列傳二十六)寫到「紀王慎,太宗第十子也」。貞觀二十三年,實封千戶,官居左衛大將軍、荊州都督、荊州刺史、授太子太師……新唐書十五卷(列傳第五)記載有「紀王慎所生七子:續、琮、睿、秀、獻、欽、證。琮封為義陽王,琮又所生三子:行遠、行芳、行休,女一。

紀王慎,少年好學,精通文史,武功很好,善於星步。只因兄弟越王貞唐太宗第八子,聯絡諸王起事,與紀王慎合謀反武,紀王慎不肯同謀,結果越王貞敗了,而紀王慎亦下獄,臨刑放免,改姓虺氏,然而還是被武家兄弟殺害於道。同時紀王慎之子,有續、琮、睿、秀、獻及義陽王琮之長子行遠,也一同被武家所殺害。其家屬徙嶺南流放。其中義陽王琮之次子行芳,年小流放南粵至今失傳,只有年幼未滿七歲的行休在姐姐家中撫養。開元四年,幼小的行休,請身迎柩至桂林,為父尋屍,招魂而葬……至神龍元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宗李顯復唐,聞訊深受感動,重新安葬昭陵,中宗震悼,為紀王慎三代人平反昭雪,有司以聞「為孝者義令」,封賜三子行休為義陵公,為父守陵,追封義陽王琮為「陳州刺史」贈神道碑文,此後嗣孫隱居生活,無人提及行休字型大小,之所以義陵公的來歷因父封義陽王,死後為父守陵,故稱義陵公。

唐時,凡是皇室之嗣孫都有個封號,後又封為楚南星沙太守,以官籍落業於沅江四都團山子。當義陽王三子行休封為星沙太守之後,中唐後期的丞相李德裕來到楚南與義陵公相會,安排守在潭州(今大沄口),家譜中多處提到長沙星沙太守,這是前輩們撰修譜序時出現的時差之稱,清朝前之地域,與清朝之後的地域稱呼有差異,先星沙,後長沙。

我族轉遷始祖義陵公,自從離開皇室之後,晚唐時期的太宗十四個兒子,命運都發生了變化。只有第九子李治接任皇位之後,他為了統治江山,其他兄弟同樣遭受了迫害,離開了中原地帶,有的流放,有的遷徙,唐朝滅亡之後,經過五代十國,北宋、南宋直到元末明初,義陵公之後嗣一直隱居的生活,流離楚南。加上各路反朝派,怕皇室之嗣孫聯絡復唐,仍遭當政打壓、從此失聯。三百多年歷史變遷,很難撰修官譜問世,導致我族中期世系之考難度之大。我們經多方尋找縣誌、垸誌、家譜、省史、縣史,只查到了南宋建炎四年即1130年、見《潭洲沉陷》一文,我先祖寄居關帝廟。這明顯的例子告訴我們,先祖時期一直生活在朝變、戰亂與災害之中……

元末明初,中祖兆基公出生,這一時期,張獻忠、陳友涼又擾亂楚南,戰爭期間,兆字輩兄弟早已四分五裂,離開了沅邑團山子。當張陳偽兵與明軍準備在洞庭湖宣戰時,兆基公時下不到十戶人家,勼集團勇抵抗無能,只好於1363年,最後攜子興貴也離開了土生土長的團山子大壠田。逃到江西省南昌府豐城縣赤塘湖茫里僑居。1368年元朝滅亡,兆基公僑居江西時又生二子興賢、興寶,洪武十一年明朝政府出示了遷移令,兆基公當時視興貴年幼(年僅9歲),一家大小生活艱難,沒有及時返歸故地,待到洪武二十三年,即1380年,中祖仍然難忘故土,命興貴返湘,重守祖業,當貴公返回老家時,只見舊宅基地荒山廢墟,一無所有,面對墳丘,只得痛哭流淚……自1380年回家之後,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守住了中唐時期轉遷始祖義陵公所落業團山子大壠田始發地,重新奠定了我族家園。看以上情況,我們只得邏輯地分析,兆基公先命興貴回老家創業,再等消息好回來重聚,估計兆基公所帶兒女生活必定艱難,興貴首先也是艱苦,等到興貴公創業有起色時,興貴公去江西尋找,可能兆基公多時又離開了僑居之地,由此帶來兆基公僑居江西之地無著落,興賢、興寶無考。加之興貴公返歸老家之後,嗣孫也一直單傳,從幾屆家譜上的記載,自兆基公至宣陽公十代,人丁生死人口不到六十人,自十一代之後,思深、思洪、思源、思沉四大支房,除思沉暫無傳之外,其餘都是人丁興旺,從此大壠田李氏嗣孫之根源幾經曲折才形成「根深葉茂,源遠流長」。目前初步估計丁口將近兩萬人。

時光流逝,歷史變遷,是耶非耶,有待賢儒學士再究再辨。為了查清歷史的演變、就有關地域現簡如下,沅邑(沅江)演變與地域之稱(見湖南民主垸志)——

春秋:總稱荊楚、益州

秦漢:秦初置益陽縣,縣設(保、亭、里)

三國:稱楚、湘州,又曰益州

南北朝:東北部新置葯山、重華(益州管轄)

隋代:公元582年廢葯山、重華二縣,置安樂縣,公元598年又廢安樂縣,改為沅江縣,當今為沅江市

唐代:設置荊州大都督府(618-636)後又改為江南西道(639-907),紀王慎蒙冤受制至江南西道,岳州巴陵被害,其子孫落業沅邑四都,那時黃荊九垸沒四都、五都,稱延祚鄉(地點齊頭山、我本人就住齊頭山村)。荊州大督府設立軍事駐點澄潭口塘(今大沄口、就是當今的大壠田鄰居村潭州村),後改為潭州。至正十二年1352年紅巾軍已形成,陳友涼攻入沅江,之所以大部份人早已逃離了居趾

追憶:前面談到紀王慎被武氏殺害於道,指江南西道,紀王慎為荊州都督、軍事駐點澄沄口塘,就是潭州府,其子孫落業沅邑四都是因為紀王慎生前工作關係,才落業於此,之所以稱之老土故而得名。

歡迎眾族賢士多提供歷史見證

僅供參考,指望修正

二十一派嗣孫功庭草於自家

李世奇寫於二O一四年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絲巾簡直就是萬能法寶一樣的存在
無題(因為沒想好標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