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山魯楊論書風之破舊篇

東山魯楊論書風之破舊篇

中華文字,源遠流長。

書法,作為中華文字獨特的表現形式,其藝術魅力無可替代,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寫一手好字非一日之功,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堅持不懈的練筆。練筆練的是什麼呢?基本功!包括筆法、墨法、紙法,以及對漢字的拆解組合之法。練筆之時,不僅要熟記字形,更要深解其意。至於心法,基本是無法通過練筆來發揮的,也是很難通過練筆來提高的。什麼叫心法呢?簡單地說就是創作情緒。每要寫一幅作品,就要有相應的情緒,不同情緒下所出作品其氣韻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心法的純熟需要通過廣泛的閱讀和深刻的生命體悟來達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功夫在字外,也就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內涵,實質上是一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直接提現。

練筆,對於一個書家來說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以為,當今學書之人在練筆環節大都走入了一個誤區——啃祖宗!幾年前,有一次我拿了幾幅習作到當地一位相熟的書法名家處求其點評指導。到他家時,年近七十的該老正伏案臨帖,臨摹的是王羲之的傳世名作《蘭亭序》。老人家臨摹之認真超出我的想像,就連原作中塗改之處他都照搬照抄,連塗改筆法也要臨摹。當時的一段對話大致如下:

我:張老您又在用功吶!以您的年齡和水平還能如此用功練筆,真是讓人佩服啊!

張老:書界有雲不習二王不為家,這一篇《蘭亭序》我一生寫了幾百遍,還是有其形無其神啊!你最近又臨它了沒有?

我:我已經好久不臨它了。我正有些困惑想請教您呢!近來我總感覺《蘭亭序》不美的地方甚至敗筆的地方不少。

張老:年輕人可不能狂妄自大,王羲之是歷朝歷代尊崇的書聖,哪個書家敢說他的字不好?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哈哈哈,你這個毛頭小子敢講書聖的不足,這話只可此處說,不可到處講啊!否則,別人會說你沒見識,太狂妄。

我:王羲之是書聖當之無愧,我對他也是百般敬仰。其一,他透解漢字,自創書風;其二,他的書法圓潤洒脫,自然流暢,楷、草、行、隸、飛白、章草皆入神妙之境,書風大雅而毫無做作之氣;其三,其身為右軍將軍而又文鋒犀利,一篇《蘭亭序》洋洋洒洒,文峰工整妙不可言,正因《蘭亭序》文章美,書寫自然,又出自書聖之手,的確是漢字為載體的語言及文字巨作,又得皇室推崇,故能廣為傳頌,傳世不息。但就書法本身來講,王羲之本人是否會把《蘭亭序》定位為他的代表作?恐怕無從考證。

張老:哈哈哈,《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說的,是歷代書法家的共識,這總不會有錯吧?!

我:我無意也不敢對書界共識造次。我只是有些困惑,比如您剛才講的您臨《蘭亭序》幾百遍還是有其形無其神,請問張老,何為神?你們生活的時代不同,對世界的認知不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不可能會完全相同,所以您有您的神,他有他的神,不僅您臨摹不了他的神,他同樣也無法寫出你的神,即便王羲之本人再寫第二遍《蘭亭序》也絕不可能與前一篇一模一樣,起碼他要盡量避免上一篇的塗改之處,不是嗎?而您在臨摹之時竟然連他的塗改之處也一併臨摹,您不覺得這是走入歧途了嗎?

張老:你說的不無道理,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在臨摹之時連同塗改處一併臨摹,是想揣摩聖人書寫時的心境而已,否則又怎麼能領會聖人書法的神妙呢?

我:王羲之在寫《蘭亭序》之時發現有錯誤就塗改掉了,並沒有提前預備好哪種心境啊?何況,帶有塗改的作品如果參展,估計評委會以卷面不潔為由直接扔出來。難以理解的是,這些評委也認為《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哈哈哈,難道學生的塗改叫不潔,聖人的塗改就叫藝術?實在是困惑之極。

張老:小老弟啊,難道你覺得你的書法超過了王羲之?

我:張老誤會,我不至於如此膚淺,我不過是書法領域的一個小學生而已,但做學生有疑惑總不會有錯誤吧?總不能規定哪方面可以有疑惑,哪方面不可以有疑惑吧?!

張老:哈哈,你小子這張嘴啊!不管怎麼說,好好向大家名家學習是不會有錯的。

我:我們都向王羲之學習,而王羲之並未向王羲之學習,王羲之學習衛夫人而超過衛夫人。王羲之研究的是漢字,而我們研究的是王羲之。比如甲畫家面對一棵樹,而乙畫家面對的是甲畫家畫過的樹,乙畫家不僅畫不出甲畫家的神,久而久之,自己的神也沒了。我覺得研究和學習不是單純的模仿,單純的模仿未必是一件好事。王羲之本人同歐、柳、顏、趙等書壇巨匠已經是中華書法的符號,本身已經是歷史沉澱的漢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加以認真的研究和學習,這是沒有錯誤的。而在當今書壇類似這種的膜拜和模仿,王羲之其實只是一個代表,當今書壇大家如麻,徒子徒孫多如牛毛,無論如何我也想不通,大家本身的造詣跟其徒子徒孫有什麼關係?不過是徒子徒孫們借先人名氣順帶為自己揚名立萬騙錢斂財而已。看看當今圈子風氣,書協主席的字就比副主席的值錢,秘書長的字就比副秘書長的值錢,書法家不練筆,到處參加活動,領導架子十足,他們就不怕荒廢了筆下功夫嗎?

張老:這個說的倒是啊!但是做人啊,不能太叛逆,哪個不想榜個大家名家啊,否則辛苦一輩子也出不了名,賣不了錢,那麼書畫家的辛苦為的是什麼?虧你還是個生意人。對了,回頭準備兩幅作品,上次一起吃飯書協的李主席很喜歡你,下次見面我再給推薦推薦,你該有個名堂了。

我:感謝張老您的抬舉,我知道自己的斤兩,我現在練筆上困惑很多,那個書協我還是不加入的為好,還是麻煩您幫我看看這兩幅習作吧!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漢字,是文字的精華。中華文明隨漢字流傳,隨漢字走向世界服務世界人民,這既是歷史,更是未來。

中華書壇巨匠如麻,然中華書壇久無靜氣,攀高附貴、結理連枝、筆為錢書、甘為財奴、以丑為美、丑相百出,此為文腐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舊氣。十九大新風拂面,必將是中華文化正本清源之良機,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服務世界人民之良機,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中華民族建立文化自信之良機。

死了的人,其作品不可復得,倘其作品有相當水平且具研究價值又或備受人民青睞,這種作品市場價格攀升是符合規律的,在推動文化發展中視為對藝術的尊重,是正邏輯有正能量的。活著的人主動漫天要價,互相炒作,搞造星運動,甚至讓廣大老百姓已經不把藝術細胞作為特長和愛好來修身養性,而當成了發家致富的行當,並以此去引導和培養孩子,幫孩子規劃人生。然而,文藝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特長,文藝的本質使命是讓人民活的更有內涵,更有追求,更有幸福感,而不是更有壓力,甚至荒廢青春,失魂落魄,找不到自己。

舊識已成,積弊深深。我以為書壇舊識有三:

其一,文藝理論發展滯後,導致廣大人民甚至文藝從業者的文化和藝術自信的缺失以及文藝評論的不健康發展,進一步導致盲目崇拜和追隨,給了那些「炒作大家」做「害群之馬」的土壤和機會。

其二,經濟思想對文藝領域的無限侵蝕,導致文藝對於社會應有功能的紊亂。

其三,教育體系的長期挫位,導致人們過多關注外物,而很少關注內心,而外觀和內察並舉,才能讓事物歸於本位。

破舊識,樹新風,書壇之幸,國人之幸,中華文化之幸。

如果覺得有內涵,請多評論,多轉發,為中華文化健康發展做貢獻!

評論ING……轉發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的畫里有話 的精彩文章:

意由心生,心隨意動,心意相合,共生妙境

TAG:真的畫里有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