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傳統武術一代宗師李派拳法創始人李瑞東

傳統武術一代宗師李派拳法創始人李瑞東

李派拳法創始人姓李,名樹勛,號瑞東(鼻子李),又號煙霞逸士。清朝直隸武清城內人氏,生於1851年(清咸豐元年),卒於1917年(民國六年)。李瑞東先生一生歷經六大名師傳授武功,得內外家各大門派的武學真諦,後融會貫通,將自己所得各大門派之精華熔冶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 並繼承了各大門派的各種拳法、器械、內功功法、輔助功法等極其豐富的內容,武林中統稱為李派拳法。

李瑞東先生於清朝咸豐元年正月初二日出生於武清城內一殷實之家,父親李小歧,縣衙吏員,精通醫術,家有良田四十餘傾,房屋八十餘間(李宅是一座極具藝術價值的古建築群),並辦有藥材生意,開「濟生堂」藥店一爿,在當地聲譽極好,生意興隆。李瑞東先生自幼年起即癖好拳棒,初練少林等外家拳術,青少年時代跟隨河北饒陽戳腳門大師李老遂先生學習河北名拳戳腳門拳法。青年時代與大刀王五(王子斌)結義金蘭,互換拳藝,得王五所傳「山東教門彈腿」之精妙。

李瑞東先生天資聰穎,甚至有過目不忘之能,且練藝十分刻苦,到了成年時,已經練出了一身超群的武功,而且屢戰屢勝,未嘗敗績,所以在當地很有些名氣。

光緒六年四月廿八日,忽有京城端王府管事官姓王,名永泰,號蘭亭者,(時年五十有餘)奉差由京赴坨,從武清經過,因蘭亭與李家乃世交,順便到李宅看望李瑞東先生之父李小歧,並借宿於李宅。王蘭亭(永泰)乃太極拳大師楊露禪之大弟子,早年學十二連拳周岳圖(為心意拳的一個分支),後隨楊露禪學習太極門拳藝,得其真諦,祿禪師逝世後又於光緒初年拜董海川先生為師學習八卦門技藝。蘭亭所練皆內家拳術,武功早已出神入化,但其深藏不露,為人謙和,待人彬彬有禮,從不與人談論武技。這一次也是緣分,蘭亭在李家受到了款待,晚宴後與李瑞東燃燈閑話,二人偶然談及拳勇,越說越投緣。隨之,到武書房大廳內一試身手。結果李瑞東先生三戰皆北,先生想自己苦練多年,竟然一敗塗地,情緒十分沮喪,後問蘭亭所學何門,為何師所傳,並問京城有一最著名者楊班侯是否認識。蘭亭答道:「他非外人,乃是我師弟,楊老師之次子也。」李瑞東先生此時方知得遇真傳,跪拜於地,欲拜蘭亭為師。蘭亭因兩家為世交,與李瑞東同輩,所以不肯為師。後蘭亭代師收徒,二人結為師兄弟。此後,李瑞東隨師兄進京,在端王府當了莊園處的官員(為從五品)。因莊園處的公務為季節性,一年中僅有秋後一段時間忙一些,而平時絕大部分時間賦閑,所以李瑞東先生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拳藝中。

據李派前輩傳人說,李瑞東先生進京後曾向董海川先師學過八卦掌。所以與董海川的弟子尹福、程廷華、劉寶貞等人以師兄弟相稱,並且來往密切,此一說法需進一步考證。筆者以為李瑞東先生更側重於太極拳和心意拳,不大可能是董海川先生的入門弟子,很可能只是寄名弟子。所以在董海川先生的墓碑上沒有李瑞東先生的名字,但是卻有王蘭亭(即王永泰),李瑞東所學八卦掌很可能得自王蘭亭(永泰)、程廷華、尹福等。因為李瑞東先生所傳八卦掌,只有為數不多的弟子學到,如陳繼先等人。9 ]3 C: Z" N5 k. k; @

李瑞東先生為了練習八卦掌功夫,用鐵制錢串連,做成鐵上衣一件,每於練習八卦掌套路時穿上,據李派老前輩所說,重達八十餘斤的鐵上衣穿在身上,先生在練習八卦掌套路時仍能靈活自如,隨著先生的左右旋轉,鐵上衣猶如傘一樣忽而轉開,忽而閉合,十分壯觀。而一般人穿上它別說練拳,就是行動起來都是困難的。此件練八卦掌專用的鐵上衣,李瑞東先生的後人保存多年,直到「文革」中被抄。

先生在端王府任職期間,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掌門武僧龍禪法師(一說是海川)因久聞京城王教師(即王蘭亭)之名,遂進京訪王蘭亭於端王府。龍禪法師與王蘭亭比武較技時,剛一出手,便覺遠不是蘭亭敵手,以為少林輕功必能勝蘭亭一籌,遂施展輕功騰越房舍而去,良久,停下喘息,忽聞身後蘭亭道:「法師何故而逃?」龍禪法師驚回首,見蘭亭面帶微笑立於身後,大駭。急忙跪地道:「情願以師事之。」蘭亭忙攙起龍禪,道:「法師此言差矣!少林拳法自古名揚天下,倘若法師今日拜我為師,則少林之名毀於我手,今結為兄弟可也。」從此龍禪法師與王蘭亭、李瑞東等人結成了兄弟。龍禪向王蘭亭學習太極拳法,並將自己所學少林拳法悉數傳給了李瑞東先生。這就是李派繼承了正宗的少林拳法的由來。

其內容包括:六合八式、金剛八式、文功八式、武功八式、六十四式、羅漢拳一百零八式、五路佛拳等套路,這些內容樸實無華,實戰性強。功法有:少林麻甲功(也稱披麻甲)、硃砂掌、達摩易筋經、十三太保橫練、蛤蟆功、鷹爪功、金鐘罩等等。其中以少林麻甲功最為獨特,練此功需用麻編成麻辮,用水泡透,然後用濕透的麻辮纏遍全身,再用鋼絲鞭擊打練功,待麻辮干透後收功,卸下麻辮,用藥水擦洗全身,並用小棍將身上麻辮勒痕擀平即可。此功到底有何功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使練習者的肌肉組織結合得更加緊密。可以起到抗擊、甚至能抵禦刀砍斧斫。.

李瑞東先生練成此功後,曾經在武清城內有一段逸事:庚子之後李瑞東先生從清宮辭職回到武清家中,一心研究武學,傳授弟子。一天傍晚,家中忽來人請先生出診,先生帶一小徒弟同往。病人家住本城某衚衕內,待先生與徒弟來到衚衕口,徒弟忽然止步不前,道:「老師,我們繞道走吧。」先生問道:「為什麼?」原來衚衕口住著一家很霸道也很有勢力的人家,此家人豢養了四條藏獒巨犬,個兒頭象小毛驢一般,十分兇惡。而其家人從不加以約束,以至四條惡犬咬斷街巷(曾經咬死過乞丐),衚衕內居住的人家敢怒不敢言,寧願繞道而行。先生聽罷大怒,斥責徒弟膽小,一定要從衚衕口進入不可。徒弟只好硬著頭皮跟先生進衚衕,行至那家門前。四條巨犬狂吠著撲出,先生急忙將徒弟舉起。彼時四條巨犬分別咬住先生雙腿猛拖之時,忽聽先生大喝一聲:「咳!」四條巨犬滿嘴流血,慘叫著逃回大門,原來四犬的牙齒皆被先生的麻甲功崩掉。此後那家的四條巨犬也就廢掉了,行人也敢於從衚衕口進入了。此事受到眾人的交口稱讚,在武清城內傳誦多年,很多人當作故事講述。

李瑞東先生在端王府期間,曾經和師兄王蘭亭一道拜岳青山為師,隨岳師學習岳家心意六合拳,因筆者另有專文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李瑞東先生藝成之後,王蘭亭先生隱入深山入道門,臨行前留《進山圖》一張。後來,端王載漪拜李瑞東先生為師,到了1894年,適逢西太后六十大壽,端王載漪帶李瑞東先生及其弟子李進修到頤和園為西太后六十大壽表演武功祝壽。師徒二人以卓絕的武功博得全場驚嘆,從此被西太后留在清宮任二等侍衛並在侍衛處兼任教師。

眾所周知,宮廷侍衛皆各派頂尖高手,被稱之為大內高手,李瑞東先生剛一進宮就被授以如此高的職位,引起了許多大內高手的不滿,紛紛提出與先生比武,皆被先生一一擊敗。其中有一位練母子門武功的侍衛張斌如者,尤甚,因張斌如家裡曾經是賣包子的,故人稱「包張」。多次出言不遜,後經宗人府官員牽線,將二人請至宗人府一個廳內,李瑞東先生端坐在椅子上讓張斌如出招,張見先生如此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大怒,發狠勁向先生進攻,只一招,眾人聽到一聲巨響。張斌如不見了,木隔牆上出現了一個洞。張斌如倒在隔壁房間里呻吟著良久,張斌如來到先生面前。跪在地上磕頭不止,欲拜先生為師。先生不允,張長跪不起。本來先生對張很是反感,不願收他為徒。見他不起,就託詞說道:「你已經對我無禮了,我不能收你為徒。你如果願意跟我學藝,除非拜我為師爺。」

但是先生沒有料到張斌如竟然高興地連聲叫了三聲師爺,話已出口,先生只得收他入門,讓自己的大弟子李進修作張的老師。但是此後張斌如對先生言恭意敬,先生也就親自傳他武功,視作弟子一般,但是輩分不能更改,張斌如一直稱先生為師爺。其實張斌如的年齡很大,只比先生小十來歲。後來張斌如成為北京武術界的「九老」之一,這是後話。

李瑞東先生在清宮任職期間,經常到京城的古董店購買瓷器,有一家古董店是江寧人開的,老闆姓甘。先生與甘老闆很熟,但是並不知道甘老闆會武功。甘與李先生經常開玩笑,有一次二人戲斗間,先生髮現甘老闆是位高手,二人試手後,李先生贏了甘老闆。甘對先生的武功很是驚訝,不久甘離京。後來甘老闆帶來一位老者,時年108歲,鶴髮童顏,健步如飛。李先生一見便知老者乃世外高人,對老者十分恭敬。經過試手,李瑞東先生負於老者,方知老者乃大俠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是一位武當金蟾派太極高人。甘淡然對先生的武功也非常欣賞,因為甘淡然使出了絕技「釣蟾功」中的「大蟾氣」(人稱吞氣法)才贏了李先生。從此,李瑞東先生拜甘淡然為師,得甘師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真諦。

該派為張三丰的弟子金蟾子所傳,故而名之,傳有多種拳法套路和功法絕技。有沾、粘、連、隨和離、粘、隨兩種不同的打法。其中「離」、「粘」、「隨」的打法與各派太極拳迥異。「離」是「沾」的破解之法,離與沾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能沾能離,沾離自如者方稱太極高手。李瑞東先生一生失敗過兩次,第一次失敗從外家轉入內家,第二次失敗又得武當金蟾派太極真傳,經歷兩次失敗卻因此跨上了兩大台階。使自己的武功進入化境,所以,這兩次失敗對習武者來說是一生中難得的好事。李瑞東先生從不諱言失敗,並將自己的失敗記錄下來,寫進拳譜,留給後人,讓後人謙虛謹慎,引以為戒。先生的胸懷是何等的寬闊!有些人卻自吹一生從未輸手於人,聲言以某拳打遍天下者,其實他真的打遍天下了嗎?一生從未輸手者也許有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根本就未遇真正的高手。

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先生曾經參與抗擊聯軍,在城中與聯軍周旋。後被聯軍士兵包圍於一四合院內,院內有水井一眼,時天色已晚,先生施展絕技「縮身法」入井中,(因水井口小,先生身體胖大)貼身於井壁,聯軍進入院中向井底放了一陣亂槍後離去,先生奇蹟般生還。兩宮迴鑾後,先生與弟子李進修辭職回武清。從此在家中研究各派拳學,所謂李派太極拳就是在這時所創。先生將平生所學內外家各門派拳法之精華融會貫通,熔冶於一爐,創造出自家一派拳學,武林中人稱李派太極拳。李派太極拳從總體上按「天」、「地」、「人」三才,分為「天盤拳」三十六式,「地盤拳」七十二式,「人盤拳」一百零八式。天盤拳是最高拳學,拳和器械都在上盤。練習該拳需要有良好的輕功基礎,所以李瑞東先生的弟子中僅有少數幾位得到該拳的傳授,而且只傳到第二代,到第三代便已失傳;地盤拳即「太極八法奇門拳」和地趟圈七十二式,現存七十二路「太極八法奇門拳」,該拳是李瑞東先生將甘淡然先師所傳的內容結合岳青山的岳氏心意六合拳創編的,過去武林中說李派有「文太極」和「武太極」兩種太極拳法,奇門拳即是所謂「武太極」。之所以稱之為武太極,其原因是該拳發勁動作多,剛柔相濟,講「離奇閃轉」,演練時要「放勁放氣」,結合釣蟾功中的「吞氣法」進行,演練此拳猶如排山倒海,山崩地裂,頗具氣勢。步法、進法走八卦之奇門,因而也有人稱為「太極八卦奇門拳」,此拳在實戰中講究「離」、「粘」、「隨」的打法,專克一般太極拳的「沾」的打法。一般太極拳側重於柔中剛,而奇門拳則是側重於剛中柔。「人盤拳」即是流傳較廣的「太極五行捶」(不應作太極五星椎)一百零八式,李瑞東先生在多年的太極拳實踐中,看到了傳統太極拳套路存在著架子單的弊端,即拳勢有左無右,或有右無左,有上無下,有前無後,人們稱傳統太極拳套路為「半架太極拳」。而李瑞東先生博採眾家太極拳之所長,結合岳氏心意十二形創編的太極五行捶則因拳勢對稱而被稱之為「整架太極拳」。

所謂「五行」是根據傳統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而定名的,並不是搬攔捶、指襠捶等五種捶法,該拳也遠不止這五種捶法。太極五行捶是李派太極拳的基本套路,凡李派傳人都練該套路。近年來也向全國乃至海外推廣,所以說流傳較廣。

該套路將大、小、松、緊、剛、柔、快、慢、中平九種架子融為一體,講八種剛勁、十二種柔勁。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崩、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綿軟、金柔、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平準。剛勁猶如箭之中的,必透七孔而後已;如炮之燃火,務求穿山透壁之功;如牆倒山塌,欲躲而不能;如迅雷之猛烈,無掩耳之功夫;如大風之強猛,草石俱偃矣。柔勁猶如功圓箭遠、隨風使船、順水推、水中漂木、磁石吸鐵。太極五行捶在練法上有「初練」、「單練」、「雙練」和「練理」、「練勢」、「練氣」、「練機」的步驟和方法,李瑞東先生在《單練四要》中說道:「夫單練者,乃一身獨練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趁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理;或酌式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機,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本理以造勢,即勢以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

清朝愛國將領,兵部侍郎王文錦贈李瑞東先生對聯

根據初練、單練、雙練和理、勢、氣、機的次序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練習者能少走彎路,儘快地登堂入室。練到一定程度時,還要老師給弟子「安手、安眼」,這樣才能運用於技擊實戰中。總之,太極五行捶是李瑞東先生的傑作,是各派精華的凝練,尤其暗藏著心意十二形,倘若有明師指點,練習純熟,是完全可以滿足於實戰需求的。太極五行捶在理法上講內外五行,外五行為:「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內五行即人之五臟而生五氣,內外相通,即可逐步達到「返先天」,人體本有諸多先天的良能良知,返先天就是將人體的潛在功能開發出來,太極拳功夫的高低並不僅僅在於一掌能發人多遠,而在於其高超的反應能力。真正的太極高手為什麼不怕別人偷襲?因為在有人偷襲時,他的大腦還沒有反應,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樣的高手甚至在睡夢中也能將偷襲者制約,不用大腦作出反映。這也就是所謂「化境」,或者說「神明」的初級階段。  . a% k1 d; `3 {+ k

另外李瑞東先生還傳有「太極白虎十三刀」、「太極青龍十三槍」、「太極清豐劍」等器械套路,均是先生的創造。李派傳人練習太極拳並不僅僅是練習拳法的套路和推手、散手等,還要練習多種輔助功法和內功功法。做到內外皆修,其輔助功法也十分豐富,有球、尺、板、袋等輔助器械。藉以練習體驗各種勁法。比如李派傳有「十二揉球法」、操繩法、樁法等。李瑞東先生以「四大硬功」著稱,所謂四大硬功是:披麻甲、抖綆繩、盤樁、打袋。其中抖綆繩是藉助於器械練出抖勁來,先生所練綆繩粗可雙手一掬,兩丈余長,重三十六斤。一端固定在木架上,另一端設一鐵環,練習者單手持鐵環將綆繩抖起來要抖到繩子看不清,並且嗡嗡作響。一般人的力量是根本抖不起來的,初練時抖十二斤的繩子都很困難,循序漸進,最後能將三十六斤的繩子輕鬆自如地抖起即可。:

盤樁即八卦九宮樁,用軟藤捆紮成直徑八寸到一尺的藤束九束,按照八卦九宮方位栽於地面,練習者在其中擠靠穿行,由於藤束富於彈性,對於練習者體驗太極拳理法非常有益。李派的輔助功法很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介紹了。李派歷來認宗於武當派,尊張三丰為祖師,除宗譜記載外,還有諸多內功修鍊之法可以佐證。

比如「太極十三丹」、「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還元功」、「天罡釣蟾功」等等。這些都屬於道家功法,始終伴隨著太極拳代代流傳、沿襲下來。凡是有根基的太極拳流派都應有類似的功法繼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太極拳的起源地絕不在陳家溝,而在武當山。過去的武術門派無論內家外家大都練內功,沒有內功的武術是不會練出高手的。內功和武術始終是相輔相成承的,尤其是內家拳,在練拳的同時也要練內功的。因為內功不僅能修身,還可增強拳法的打擊力度、增強練習者的抗擊打能力。

李瑞東先生所繼承的釣蟾功可謂一種不可多得的內功絕技,其中的大蟾氣就是能直接運用於實戰的一種功法絕技。當年李瑞東先生在與徒弟們試功夫時,十幾個弟子依次雙手搭在前邊人的肩上,最前邊的一個雙手搭在李瑞東先生的胸前,先生猛一吞氣,十幾個弟子就象觸了電一樣,個個痙攣著癱軟在地。先生家中一頭大犍牛受驚跑了出來,橫衝直撞,無法制服。家人叫先生,先生迎上去一手抓住牛角,另一隻手在牛的肋部拍了一掌,牛頓時仆倒在地,口吐鮮血而死。武清城裡的屠戶李八將牛剝開後一看,斷了三根肋骨,且五臟淤血。此事本來非常確鑿,後來越傳越神,有人說牛骨皆被震碎。多年前,李進修的侄子李仰真老人對筆者講述了上述兩件事,而且李仰真老人和其叔當時就在李宅,還吃過那頭牛的肉呢。後來,在民國年間出版的《北方健者傳》一書中也提到了此事,作者楊明漪是聽程廷華的弟子周祥所說,周祥否定了碎骨之說,但肯定了李瑞東先生一掌擊斃一頭牛的事。周祥還講述了另外一件事,有一次周祥在李宅時,李瑞東先生叫他閉上雙眼盤坐在石板上,先生伸手掌至於周的頭部上方寸余位置,先生說:「祥子,我把你提起來了!」周祥便覺得身體離開了石板很高,又聽先生道:「祥子,我把你放下來了!」周祥便覺落於石板上。其實周的身體始終未離石板,而是全身氣血隨李瑞東先生的手掌上下起落,所以周會產生錯覺。這就是內功的神奇。據李仰真先生說,當年李瑞東先生在房屋內猛然一抖全身,房屋的窗戶頓時一陣亂響,窗戶紙全碎。*

李瑞東先生在創出李派三盤太極拳後,仍然繼承了許多各派太極拳內容,尤其是楊露禪先生所傳的楊家老拳,比如「八大手」、「老三推」、「十三丹」、 「十三硬架」、「六十四式老架」等等,李派繼承的傳統太極拳械內容很多,有數十個套路,至今仍在李派內部傳習著。如今人們普遍懷疑太極拳的實戰效能時,這些傳統「老拳」的價值將會被人們所認識。現在看來,很難說由楊家老式太極拳所繁衍出的各派太極拳比之楊露禪時代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化了?因為當今人們居然懷疑起太極拳的實戰效能來了。

從1900年到民國元年這一階段,李瑞東先生主要在武清老家研究武學、傳授弟子。李派太極拳就是在這一階段創編出來的。先生生性豪俠,仗義疏財。與武林中人交往很廣,無論功夫高低、貧富、地位如何,凡是來訪者先生總是熱情招待,坦誠以對,對於缺少盤纏者,先生總是慷慨解囊,所以先生在武林中的朋友很多。家裡常有食客數十人,武林中送給先生另一個綽號——「小孟償」。先生對貧苦百姓頗具慈悲心,每逢災荒之年總要在京津兩地專設粥棚,整大車地送,救濟饑民。先生醫術高超,且有求必應。從不向患者收取診費,對窮人有時連藥費也免去,所以聲譽很高。但另一方面,先生嫉惡如仇,對壞人從不手軟。在李派的戒條里就有「七戒見義不為」和「六戒見惡不除」、「應救不救無勇無剛」這三條。不但不聽,反而仗著人多圍攻先生,先生只一掌將為首的一個打得牙齒飛出,竟然嵌進柱子里,該秧子頓時倒地不省人事,眾秧子見狀立即作鳥獸散。先生在京期間,京北某縣土匪肆孽,嘯聚五百餘人,劫掠鄉里。官兵屢為所敗,李瑞東先生俠肝義膽,僅帶弟子數人摸入匪巢,驅散徒黨將匪首生擒,由此可見先生藝高人膽大。此事在民國出版的書籍中也有記載。還有一次,先生乘轎車攜長女進京購置嫁妝,轎車行至京東采玉時,路遇一夥強盜攔路。為首的一個持一把左輪槍,車夫以為這下可完啦,強盜們有槍。李瑞東先生不慌不忙下車,突然閃電般地飛身上前,一掌將為首的那個持左輪槍的打倒在地,其餘匪徒均作鳥獸散。被打倒的那個,當時一命嗚乎,頭骨碎裂,兩個眼球迸出,樣子十分嚇人。李瑞東先生說了聲「沒事」就帶長女(筆者祖母)進京辦嫁妝去了。等兩天後返回時,才看見官府正在驗屍,圍觀者甚眾。先生佯作不知情,還下車看了看。

李瑞東先生武功早入化境,遠非尋常人可比,全國各地千里迢迢到武清城裡訪先生者很多,因此先生的武功也是靠實戰打出來的。當時李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上門者,都要熱情款待,但來訪者也都要在「來時露一手,走時留一手」。由於來訪者很多,幾乎是絡繹不絕,所以先生經歷的實戰機會很多,可謂見多識廣。因此各門派留在李派的拳械套路也很多,有好的內容就記載下來。李瑞東先生雖然家資雄厚,但也因此幾盡家產。由起先的四十餘傾良田,變成了後來的四傾多。俗話說「窮文富武」,可見沒有相當的財力是難以做到的。

李瑞東先生從不向徒弟索要財物,先生傳授弟子基本上是盡義務的。先生有些弟子長期在李宅吃住,只是自覺地從家裡帶些糧食而已。李宅內有一個四合院專門用來住徒弟和客人的。先生對徒弟要求很嚴,練功夫嚴禁偷懶,一經發現,輕則嚴厲訓斥一頓,重則重則逐出師門。

先生有弟子百餘人,著名者近二十來人。先生有三子二女均精李派拳法:長女奇英、長子伯英、次子仲英、次女菊英、三子季英,弟子項潤田、李進修、李子廉、張滔、陳繼先、程安和尚、蔣萬和、蔣萬良、文實權、羅子鳴、王鳳鳴、劉子鳴、高瑞周等人。原本是通背門的名家王榮標(人稱「大槍王榮標」者)先生,在李瑞東先生逝世後,因仰慕先生之名,曾經與先生長子伯英結為師兄弟,從伯英學李派拳法。先生的弟子中功夫最佳者為李伯英、項潤田、李子廉、張滔、李進修等人。伯英身高力大,拳法精湛,據說其所練杆子長兩丈余,時常挑著幾十斤的鐵鎖練習,與人比試大槍時,常在雙方大槍一觸之間,令對方的大槍脫手,伯英有個絕招:對方持槍,伯英持杆子站立不動,令對方用槍尖扎伯英的杆子頭,對方無論如何也扎不到,雙方調換,伯英讓對方持杆子隨便動,自己用槍尖只一招就刺中對方的杆子頭,李伯英的杆子練得出神入化,為了練出一種粘勁來,常在李宅後面的水坑邊緣跑著練,邊跑邊用杆子抽打水面,久而久之練出了這種粘勁,後來在場院內,伯英用杆子往碌碡上一抽,杆子一抬,碌碡就被得帶翻滾起來。李伯英後在設於北平的東北陸軍大學任教,月薪一百二十塊大洋,遠遠高於其他武術教師。伯英的弟子有通縣的任萬良、北京的陳月舫等人較為著名。李子廉曾經在天津東北軍萬福麟部任教,其弟子有山東人杜咸三,天津的郝銘較為著名,杜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係為碩士研究生,在天津任教。後回到山東。曾經參加過濟南打擂,一舉奪魁。郝銘為京劇大師郝壽辰的胞弟,曾經任天津懷才學校校長,後在南開大學工作,1936年中國出席柏林奧運會代表團領隊就是郝銘先生,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均為武術運動員,所以派出的領隊是精通武術的。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下帖請李瑞東先生赴京擔任其拱衛軍武術總教長一職。同年,先生到天津與盟兄弟李存義、張兆東等人創中華武士會,先生首任會長一職。(先生逝世後由李存義任會長)會址設在天津中心公園大四合院內(原造幣廠),李派占正房東屋,形意門占正房西屋,武士會成立後,在中心公園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武術比賽,當時稱為「天下英雄會」,李瑞東先生主持了大會,並親任總裁判長。這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全國性的武術比賽,對於當時宏揚民族精神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華武士會創立後,到中心公園學習武術的人絡繹不絕,常有軍人排著隊前往學習武術。可謂盛況空前,由此可見中華武士會的創立對於推動中國武術的發展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是李瑞東、李存義、張兆東、李書文等老前輩對中國武術的發展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派在中華武士會的教學工作,是由李進修的兒子李昭堂、李昭棣,侄子李昭蔭代理的,後來李昭蔭被叫到南開中學與蔣治中(萬良)創立「廣武學會」,當時校長是張伯苓先生。李瑞東先生則常在北京任教,不定期地到天津武士會看看。1917年農曆臘月二十八日,李瑞東先生從京城回到武清家中過年,因使用煤爐不當,煤氣中毒於次年正月初一日逝世,終年六十六歲。李瑞東先生逝世,由於事發突然,頓時謠言四起,一些後輩拳家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製造謊言,說什麼曾經戰勝過先生。然而深究起來,無一例經得起推敲,此種武林陋習實不足取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藝堂 的精彩文章:

龍虎棍之大金剛棍法 邵發明

TAG:武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