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乎人文:「新年」之名

觀乎人文:「新年」之名

GUOXUE| 今日國學

觀乎人文 · 新年之名

【清】姚文瀚《歲朝歡慶圖》(局部)

傳統新年就是我們今日常說到的「春節」。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而其壓軸戲,非「新年」莫屬。正月一日素有「三元」之稱,是一天的開始,一月的開始,更是一年的開始。

活動

新年的慶祝活動,在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中都是普遍而盛大的,那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們是怎樣慶祝各自的新年?

這其中,又能看出他們的哪些民族心態和文化歷史呢?

【明】佚名《上元燈彩圖》(局部)

討論

「元旦」和「春節」各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人眼裡,它們是同一個節日嗎?

新年的歲首之日,歷來有不同的稱法,比如:元日、元旦、元正等等。又由於曆法的差異,歲首日也多有變動。

夏代的元日在正月初一(這個標準是漢武帝時重訂的太初曆,它的歲首在夏曆的正月);商代的元日在十二月初一(不過,根據現代對甲骨文的研究,至少到了殷末,新年日在夏至,這也許是因為殷商的曆法經歷了大的變動);周曆的新年在冬至之日,也就是夏曆的十一月;秦代適用顓頊歷,歲首為十月初一;漢武帝定「太初曆」,元旦日又恢復在正月,這一習慣至此延續了兩千多年。

辛亥革命後,改曆法為西曆,將國際通用西曆的1月1日稱為新年,也就是我們古人說的元旦;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以法律的形式將公曆(也就是西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但又基於傳統的習慣,確定陰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元旦和新年最終一分為二。

我們幾千年的舊曆歲首「元旦」被降格為一個季節性節日「春節」,而與中國文化毫無關係的西曆歲首則被稱為「元旦」乃至「新年」。

拓展

我們習以為常地將新年稱為「春節」的說法,到底從何而來呢?

孫文像(民國十三年攝)

辛亥革命,孫中山實現了驅除靼虜恢復中華的夙願。民國元年(1912年)1月2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布告。孫文。」

後來,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令,《命內務部編印曆書令》:「茲經本院開會議決如下:一、由政府於陰曆十二月前制定曆書,頒發各省。二、新舊二歷並存。三、新曆下附星期,舊曆下附節氣。四、舊時習慣可存者,擇要附錄,吉凶神宿一律刪除。」

至此,延續幾千年的民族曆法——夏曆,從此退居次席。

不過,孫中山並沒有把自己倡導的曆法改制當成一件簡單的、心安理得的事,這從後來滇省要員李伯東轉述孫先生的一番話中可以看出。李伯東在創造新曆的歷改呈文中說:

「先總理謂:我國陰曆自軒轅時代創行至今,沿用數千年之久,中經五十餘次更改。其法原較陽曆為善,惟閏月一層,不便國家預算。光復之初,議改陽曆,乃應付環境一時權宜之辦法,並非永久固定不能改變之事。以後我國仍應精研曆法,另行改良,以求適宜於國計民情,使世界各國一律改用我國之歷,達於大同之域,庶為我國之光榮」。

青年袁世凱與其母合照

可惜風雲突變,「我國之光榮」還沒有來得及被精研改良,袁世凱便登上歷史舞台。內務總長、登極大典籌備處長朱啟鈐於1914年1月21日在《定四時節假呈》中提出:

「為呈請事。竊自新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之交通,定會計之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應從社會之習慣。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曆法,推行以漸,民間風俗之所關係,悉屬因仍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徵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為經濟之節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潑。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游觀祈獻,比戶同風,固由作息之常情,亦關人民之生計。本部風俗,衡度民時,以為對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謹呈。」

袁大總統旋即批准:「據呈已悉,應即照準,此批」。

從此,我們幾千年的舊曆歲首「元旦」被降格為一個季節性節日「春節」,而與中國文化毫無關係的西曆歲首則被稱為「元旦」甚至「新年」,而且是官方倡導的法定新年。

民國十九年(西1930)燕京大學畢業漢服,可見傳統文化在當時的影響力

然而,民間信仰和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無論官方如何倡導新曆新年,百姓並不買帳。洋派的當權者終於按捺不住,一場「廢除春節」的鬧劇在1930年上演。1930年底,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廢除春節」令:

「民國元年(1912)已頒令廢除舊曆,以公曆為國曆。為認真推行國曆,今起廢除春節。法令規定公曆1月1日至4日為新年假,凡傳統於春節期間歇業超過4天的行業、企事業可以移延,但嚴禁在春節中休業。傳統的年節活動相應前移:12月15日為年前掃除日;12月31日為除夕,舉年夜宴;1月1日為新年正口,舉行春宴;1月15日為元宵節,是日『打年鑼鼓,游市上燈』」。

崇拜西方文化的洋派政客們企圖通過這種生硬的移植強行消滅中國的曆法。為確保「令行禁止」,南京政府可謂不遺餘力,他們規定:

各報需大力宣傳,各機關、學校需傳達貫徹;禁止印刷、出版和銷售舊曆曆書曆本,禁止報刊附印舊曆;學校調整寒假時間;郵局自1月15日起停止收受投發賀年片、賀年電;工廠對舊曆春節期間上班者支付雙薪;還提出了「過一個革命化新年」的口號,強調「黨政軍各機關工作人員,更要以身作則,為全民倡」,如有違犯將予處罰。

當年12月28日,國民政府舉行了「推行國曆演講大會」,連革命元老、學界領袖蔡元培也被請出,發表了「國曆遠勝陰曆,各界應切實奉行」的演講。

然而,「春節」只是「春」的序曲,是一個季節性節日,這個概念恐怕不能夠囊括華夏民族最盛大的新年。文化的傳統再一次表現出強大的延續力量。雖然政客煞有介事地組織了各種「國曆新年」的活動,但官員多敷衍行事,民間也是消極抵制。相反,到了夏曆新年時,民眾仍然偷偷過年。幾年後,「國曆新年」的活動逐漸銷聲匿跡。

上世紀50年代的春節情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隆昌,我的雙古之旅
溫暖感穿搭,下雪了,要注意保暖噢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