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軼君:歷史是縫隙里撐出一片天

周軼君:歷史是縫隙里撐出一片天

電影《The Post》港譯《戰雲密報》,真是噱頭十足的翻譯。明明是一部講社會良心的嚴肅大片,還是要抓住片頭十幾秒的越戰硝煙來賣。斯皮爾伯格的本意,自然是拿尼克松影射特朗普,而且找了特朗普點名批評的梅麗爾·斯特里普,叫陣意味十足。但中文譯名這麼一改,倒是點出了今日媒體的真正尷尬:賣,還是不賣,這是個問題。

遙想當年,《紐約時報》揭露政府隱瞞越戰真相的時候,《華盛頓郵報》還是一份以總統嫁女為頭版的風花雪月報。但是,越戰機密文件一來,時尚版女編輯立即興奮起來:「鞋子、衣服那些新聞不能滿足我了……」政治頭條,變成了人手一報全民行動的號令。然而,互聯網時代的媒體生存空間,恰恰回到「鞋子衣服」之間,娛樂開道才有生存。

每個時代都有哀嘆聲,抱怨人心不古,時不我與。然而這麼說並不公平,甚至很可能是健忘。杜尚端出小便池來的時候,古典藝術聖殿是不是就坍塌了呢?安迪·沃霍宣稱「我的作品只有表面,沒有超出表面之外的意義」之時,隱喻就此消亡了嗎?點擊率固然令嚴肅題材受到空前未有的挑戰,但在西方,所幸市場與金錢早就細分,保障了精英話題仍有自己的受眾,一切並沒有隨時間徹底消逝。

然而,《The Post》由繁複的儀式感,敲響了媒體使命的警鐘。所謂「儀式感」,對我這樣入行就接觸電腦排版的行內人來說,就是鉛字排版、手寫塗改、用管道速遞終稿。金屬字模早就被行業淘汰,但它的厚重感、不可更改性,彷彿重回媒體引領輿論的舊時光(現在是被輿論淹沒)。還有讓人會心的細節,比如編輯離開辦公室座機,跑去街邊電話聯絡重要線人。因為信息珍貴,編輯的手忍不住顫抖,投幣時不小心灑了一地——這是那個年代的記者日常,不停追索,有點密探技巧。今日大部分新聞的誕生,已經不需要如此不計成本的人力與心智投入了。

《華盛頓郵報》最初介入與美國政府一搏的動機並不純粹。除了業界良心,主要是同行競爭。即便如此,最終攜手《紐約時報》等一眾同行,奔向創造歷史的歡樂大結局。跟總統干仗,勝負難料,但終究有司法做底線,在權力層層圍剿的縫隙里,撐出一片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杜絕「加萊叢林」再起,馬克龍移民政策卻陷入兩難
周末體驗:當情人節邂逅春節,換個姿勢玩轉假日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