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揚州舊校舍里40000多次聲響

揚州舊校舍里40000多次聲響

生活在揚州這座有2500年歷史底蘊的城市裡,每天都會聽見很多聲音。鳥的啾鳴,水的流動,樹葉嘩嘩響,車駛過的聲音……

有沒有一種聲音,你每天會聽40000多次?

GIF

在距離揚州市區約30公里的地方,有一間廢舊的學校。

院子里的殘雪還沒有融化,立春後的陽光照在地上,亮晶晶的。學校里有兩排新修繕的房子,整排透明的玻璃窗,陽光照進去,暖洋洋的。

屋子裡不時傳來清脆的金屬敲擊聲音。這聲音,每天會響起四萬多次。

這裡聚集著10位人均年齡超過60歲的江都老師傅們,他們掌握著幾近失傳的江都金銀細工製作技藝的精髓。

將他們聚在一起的人,叫沈利民,一名有著深深的金銀細工情懷的江都人。

一個尋常的日子裡,年逾五旬的沈利民在家裡招呼朋友。

有人拿起桌上的一隻果盤,仔細端詳:纖細的絲舒展開來,層次清晰地展示出金屬秀美的質地。

朋友很喜歡,問沈利民,「這盤子哪裡買的?」

沈利民呵呵笑,「我哥自己做的。」沈利民的哥哥,叫沈新民,是一名金銀細工的設計師。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全國都享有知名度的江都金屬工藝廠工作。

朋友心生歡喜,打聽起關於江都金屬工藝廠金銀細工產品的事,才發現這家廠早在2000年因為改制,一大批擁有金銀細工技藝的工人們都已經下崗。

這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與傳統工藝的作品,也已經漸漸淡出了尋常人的視野。

朋友們走了,但他們遺憾的語氣卻深深地烙在沈利民的心裡。那天晚上,沈利民翻來覆去睡不著。

40多年前,他常常去哥哥工作的江都金屬工藝廠玩。他親眼看到一件件金銀細工作品通過老手藝人們的打磨,經過幾十道工藝之後,璀璨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因為了解,所以不舍。

江都金銀細工製作技藝,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江都人,沈利民知道,如今江都能掌握這項技藝的人估摸只有12個人,這項傳統的技藝,正面臨後繼乏人的命運。

看著窗外已經漸漸出現了魚肚白,沈利民做出一個決定,重新召集江都金屬工藝廠的工人們,將這項技藝保留下來。

2017年,沈利民53歲。

他找到江都金屬工藝廠的老廠長常廣華,這位離開揚州17年的老廠長,和沈利民一樣,兩鬢生出了華髮。他們相見的這一年,常廣華也已經59歲。

聽到沈利民說明來意,這位在成都開著一家頗有名氣的木雕工作室的老廠長眼睛閃閃發亮:金銀細工,承載著他多少光榮的過往與繾綣的感情。

那時候,常廣華是廠長,也是設計師,他設計的司馬拉車,曾獲得全國百花獎的金獎、巴拿馬博覽會銅獎。

他和許多金銀細工的老手藝人一起,讓江都這家金屬工藝廠在世界享有知名度。

常廣華朝沈利民鄭重地點點頭,離開成都,回到揚州,一起尋找廠里分開十多年的老手藝人。

他們推開了一扇扇門:

專事鏨刻的丁翌明,65歲,他的手藝在國內鏨刻界名列前茅;

擅長燒藍的田菊平,52歲,她曾多次登上過央視的欄目;

陳春榮,60歲,1979年開始在金屬工藝廠工作,擅長造型設計……

加上沈利民的哥哥沈新民,以及老廠長常廣華,一共有10名老手藝人齊聚這間老校舍。他們要重現江都金銀細工的光華。

公司成立了:揚州三江銀金藝有限公司。他們要製作的第一件作品,是九龍酒具。

這套酒具是當代金銀細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江都金屬工藝廠最早在全國引起轟動的作品,聚集了當時廠里最強實力的人去做,是首套銷往海外的作品,也成了一些國外皇室的藏品。

作為設計師的老廠長常廣華重新畫了圖紙,調整了壺的造型。最重要的是,將龍嘴處的出水口改在了龍舌下方,在外觀上完全看不出來有孔,不影響整體造型。

「每一件器皿上都有九條龍。」沈利民介紹,盤的邊上用花頭連接起來,看起來更加自然。純手工製作的作品,僅僅一個托盤,敲出造型需要一個月,打磨需要一個月,成型的盤子看不出一點打磨過的痕迹。

金銀細工和許多非遺項目不太一樣,很難靠單打獨鬥完成,比如設計、掐絲、燒藍、實鑲等,一個人往往只擅長一部分,需要一群人同心協力來完成。金銀細工對技藝要求很高。

沈利民說,前些天,有一家北京的拍賣行聯繫他,希望他能提供一套九龍酒具去拍賣,「但是我們沒有現成的酒具,都是別人提前定製的。」

在玻璃房子的後一排,是各位老師傅們的工作室。

在常廣華的工作室內掛著一張設計圖:

底部是三條噴水的龍,形成一個「川」字,表示「龍川」,三條水流分別代表了運河、長江與淮河;

中間有鶴在飛,代表「騎鶴上揚州」;

上部是一朵蓮花,有八個花瓣,每個花瓣上都有代表揚州的風景:白塔、五亭橋、釣魚台、何園、個園、大明寺、東關古渡以及文峰塔。

花瓣打開之後,文昌閣在中間。

沈利民說,這是去年他和常廣華一起商議出來的結果,「這是『春江花月夜』的設計稿。我們不僅要重現當年的精品,還要打造全新作品。」

這件「春江花月夜」作品幾乎涵蓋了金銀細工所有的技藝,無論是北方的掐絲工藝,還是南方的實鑲工藝,都會在這件作品中展現出來。

常廣華的工作室里,還有一些小擺件。他說,今年會著眼於創新一些能夠走入尋常百姓家裡的掛件、擺件,讓這項非遺文化貼近百姓的生活。

沈利民走回工作間,看到哥哥沈新民正在做九龍杯底那條會擺動的龍。

這隻九龍杯,在表面看起來只有八條龍,只有在倒入液體之後才能看到第九條龍在杯底游。

以前杯底用的是一根頂針,有時候會被卡住,就不能看到龍在杯底游。沈新民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從底托的硬度、材質、粗細都進行了重新設計,現在再也不會被卡住了。

田菊平在進行燒藍。

她將礦物質研磨碎,在銀板上先行燒出顏色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高溫燒制之後,再對比挑選銀板上的顏色。

陳春榮在敲打出戰馬肌肉的肌理,清脆的金屬敲擊聲,一天要響40000多次。這個數字,是年逾六旬的陳春榮數過的。

年輕的時候,不止這個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承載著金銀細工最絢爛芳華的一代人,在慢慢老去。

這是一匹明年要去參加比賽的金銀細工作品,沈利民希望通過各種展覽和比賽,讓更多的人了解金銀細工。

午飯時間,幾個為了趕訂單沒有回去的老藝人在一起聊天,討論的是前段時間央視播出的蕭后冠。

這件幾年前在揚州出土的文物,包含了金銀細工的工藝,「主要是實鑲和嵌寶工藝,還有一些花絲的技藝。」

另一位老藝人自豪地說,「如果讓我們來做這個複製品,我們也能做出來。」

「我們年紀大啦,做一年,少一年啦。」有人望著窗外感慨,自己都已經是年逾六旬的人了,記得剛入行那一年,有些人還沒有成家,如今都已經有了孫兒。

為大家燒飯的沈利民從立春的陽光中走過來,給大家打氣,「我聯繫了學校,或許會有人來向你們學藝。」

午飯後,這所舊校舍里又響起了了金屬的敲擊聲。清脆的聲音,一聲接著一聲。

這聲音,有誰與共?

本期編輯:魚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揚州廣播電視壹周刊 的精彩文章:

就葬在揚州!史上最命犯桃花的皇后!「灰姑娘」逆襲,先後換了6位皇帝……
揚州耿家巷,女老師吞葯喝酒自盡,有人留下486字贊她……

TAG:揚州廣播電視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