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光十三絕分別是誰?他們對京劇藝術做了哪些貢獻?

同光十三絕分別是誰?他們對京劇藝術做了哪些貢獻?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雷曉凡,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同光十三絕」,即是指晚清同治、光緒年間十三位著名的戲曲演員。目前認為最早來自於三六九畫報社《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並有畫家沈容圃的著名繪畫(此畫真偽尚待考證)。那麼,這些名角兒都是誰?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沈容圃的《同光十三絕》

譚鑫培(1847—1917),鼎鼎大名的「小叫天」,湖北省武昌縣人,京劇演員,「譚派」創始人,「余派」也是由「譚派」發源而來。1905年,譚鑫培拍攝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去世後梁啟超專門作對聯紀念。

時小福(1846-1900),青衣演員,祖籍蘇州府吳縣。堂號綺春。有綺春主人之稱。也曾為清朝內廷供奉、清宮教習。唱腔中有徽調色彩,號稱「天下第一青衣」。代表作有《二進宮》、《玉堂春》等。

程長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縣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早年出身徽班,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位列"老生三傑"之首。同治年間程長庚入宮做內廷供奉。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台、四喜三班總管。程長庚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之父"等。

劉趕三(1817-1894),本名保山,小名羊三兒,天津人。因唱功厲害,時常一日連趕三場表演,故人稱「劉趕三」。慈禧太后對其十分喜愛,常請入宮中表演。

楊鳴玉(1815-1894),原名楊金,揚州人早年學習崑曲,後改唱京劇。以武戲和丑角而聞名界內。

楊月樓(1844-1890),本名久先,安徽懷寧人,常演老生、武生,在猴戲上也頗有造詣。曾與富商千金韋阿寶的戀情而引發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月樓奇案」。代表作有《打金枝》、《四郎探母》等。

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曾於戲曲名班「四喜班」演出多年。唱腔流利曲折。精於說白、做工。其念頗帶情感,做派神態逼真,代表角色為《一捧雪》之莫成。

徽班進京盛況

盧勝奎(1822—1889),老生演員,安徽人(一說江西人)。綽號"盧檯子"。早年科舉受挫於是專門唱戲。入劇界取"勝奎"為藝名。名角兒譚鑫培常與他配戲,做功身段亦受其影響。盧勝奎也是最早的京劇劇作家。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號蝶仙,蘇州人。出身崑曲小生,後拜在曹眉仙門下。成名後長期在"三慶班"與程長庚合作,據說兩人相互學習,互為師友。晚年退齣戲壇醉心於書畫。代表角色為《群英會》中的周瑜。

郝蘭田(1832—1872)安徽懷寧人,京劇老旦的奠基者之一。早年學習青衣,後改行老生。據說有老生之戲則無一不會。

朱蓮芬(1837—1884),崑曲旦角。字水芝,號福壽。早年學習昆旦,尤精崑曲。同治年間入四喜班,名重一時。代表作《刺梁》、《思凡下山》等。

余紫雲(1855—1910),譜名科榮,又名培壽,青衣演員。其子余叔岩是余派老生創始人。唱功精湛,京劇旦角表演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為《昭君出塞》。余紫雲還對古玩頗有興趣,一度經營文玩店。

京劇畫面

梅巧玲(1842—1882),梅蘭芳祖父,正名芳普,字筱波,早年命運多舛,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一度遭遇拐賣。11歲入福盛班學習京劇,在業界極有人緣。余紫雲即為其弟子。

參考資料:

1. 牛建軍,趙斌編著:《中華傳統曲藝文化常識》

2. 張之薇:《京劇傳奇》

3. 張永和:《皮黃初興菊芳譜 同光十三絕合傳》

4. 李默主編:《梨園戲曲 》

編輯: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朝官員的工資到底有多少?
章太炎:以袁世凱下台換取南北和解,為什麼以失敗告終?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