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余名流事·黃庭堅畫瓷

大余名流事·黃庭堅畫瓷

核心提示北宋著名詩人和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人們也叫他黃山谷,分寧( 今江西修水) 人。在北宋文壇上,居「蘇門四學士」之首,後更與蘇東坡齊名,世稱「蘇黃」。蘇軾非常稱讚黃庭堅的品行和詩文,說他「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網路配圖)

他開創的「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很大。他還擅長書法,善行書和草書,取法顏真卿、懷素等書法名家,用筆縱橫奇倔,自成一格,與蘇軾、米芾、蔡襄齊名,世稱「宋四家」。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被朝廷委任為吉州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知縣,在振興和發展吉州窯方面做出了特別大的貢獻。他對研究創新吉州窯的製作技藝方面,作出了傑出的成績,為木葉盞、兔毫盞、曜變盞的創新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部分史料根據《宋史》及大庾嶺的民間傳說)

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初二的午時,江西吉州府泰和縣知縣黃庭堅觀看工匠黃庭楷製作吉州窯樹葉盞,已經足足有兩個時辰了。

出朝廷到泰和縣擔任知縣剛好一年時間了,黃庭堅勤勉治政,敦厚務實,殫精竭慮,克己為公,把江西乃至江南人口第一大縣泰和縣給治理得國內皆知,朝野聞名。但他自己還是覺得不滿意,他看到泰和百姓們安居樂業下的貧窮。

黃庭堅足跡踏遍泰和縣的整個上上下下,發現泰和除了烏雞、冠朝豬、竹蒿薯那些稱得上號的特產之外,雖然有土紙、甘蔗、紅瓜子、茶籽油、車前子、蜀口茶作為全縣的民用支撐,但還是缺乏真正拿得出手的全民富家項目。

他也看到,吉州窯跟泰和縣近在咫尺,也到吉州府的永和鎮去觀賞、考究、臨摹過三次,心內暗喜,感到這是泰和百姓富家的手藝。

當他得知吉州窯瓷器在大江南北賣得最好的,要數已經歸家鄉大余養老的老匠人黃庭楷製作的吉州窯樹葉盞時,就暗下決心,要把黃庭楷重新請出山頭,或者將其手藝學到手,為民造福。

就任泰和縣知縣一年後,黃庭堅在休務假假期沒有北溯贛江,回修水老家探親去,而是徑直朝南溯行,到了南安軍大余縣,探訪吉州窯老藝人黃庭楷。

但是,當航船將黃庭堅載送到大余縣蘭溪村的時候,到得黃庭楷家裡,黃庭堅驚訝地發現黃庭楷年紀只有三十八歲,卻被朝廷、江西吉州府勒令回鄉養老。黃庭堅深為眼前的黃庭楷遭際而嘆惋。

黃庭楷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吉州窯學藝,獨創一門製造樹葉盞的絕技,一時間產品震撼國內,驚艷海外,盛名遠播高麗和東瀛。海內外都以求得黃氏樹葉盞而為奢侈。不多久,黃庭楷的樹葉盞也深得歐陽修、蘇軾的青睞。

(黃庭堅書法,網路配圖)

蘇軾「烏台詩案」得禍後,朝廷清查蘇軾同黨,發現蘇軾家藏黃庭楷款識的名品有十多件,就一紙詔書,勒令黃庭楷徹底退出御窯吉州窯,強令黃庭楷不得從事與吉州窯有關的任何事務。

吉州百姓崇敬黃庭楷,不好公開說離開吉州窯的黃庭楷是戴罪退養大余縣蘭溪鄉里,就只好稱他是回鄉養老。難怪黃庭堅會誤以為黃庭楷是老藝人。

御窯廠吉州窯的戴罪藝人黃庭楷接待來訪的黃庭堅,雙方互敘輪齒,知道年方本命年、三十六歲的黃庭堅小黃庭楷兩歲,而且又是江夏黃氏陸終的後裔,字輩相同,他倆就乾脆以兄弟相稱。

泰和縣知縣黃庭堅直截了當地說:「大哥,我今天來,就是想利用休務假的十八天時間,來真真正正向你學學樹葉盞的製作工藝。」

黃庭楷雖然出身、成長、學藝、成名於鄉野,卻因儒雅溫文,知書達理,深得朝野文人的喜愛。他自己也十分熟悉江西詩派和東坡學士,熟悉東坡的門生詩文。聞知知縣老弟黃庭堅是來學樹葉盞手藝的,黃庭楷脫口就答應了。

兩人行過師生禮節,黃庭堅就安下心,扎紮實實地學起了樹葉盞的製作。

話題接到開頭部分,當天的下午,站在黃庭楷身邊臨摹樹葉盞的黃庭堅就學會了樹葉盞的製作。

黃庭堅這才知道,製作樹葉盞是簡單的,而製作、燒制、成品樹葉盞的過程才是十分複雜的。那要經過六十三道工序,才能在萬件貨品中成功得一兩件精品。

他也才真正清楚,吉州窯樹葉盞紋黑釉茶盞,是大宋王朝江西吉州府御窯廠吉州窯藝人黃庭楷獨創的、獨闢蹊徑、令人耳目一新的傑作。

黃庭楷師傅製作樹葉紋黑釉茶盞,所用樹葉非常講究,要求葉脈清淅、葉形肥大古樸,只有精選出的葉片,其成品的藝術效果才明顯。

經過兩天的學習,黃庭堅也明白了樹葉紋黑釉茶盞的製作步驟如下——先要將精選的天然樹葉用水浸泡,經過特殊處理後除去葉肉,保存葉莖和葉脈。第二部就是將其貼在已施黑釉的器物內。第三步通過高溫燒制,將天然樹葉紋理直接燒在黑釉碗上。

第三天,黃庭堅吃驚地看到,那種黑釉茶盞的盞里,以黑釉襯托出黃色的葉子剪影,大自然天成的葉子所長成的「筋」紋路非常自然豐富,舒服耐看。

他還不滿足樹葉盞的眼下境況,跟大哥黃庭楷說道:「你製作出了樹葉盞二十年了,我覺得盞器十分耐看和美觀,但名字似乎不太文雅。我將其稱為『木葉盞』,你覺得怎麼樣?」

大哥兼師傅黃庭楷聽了黃庭堅將「樹葉盞」名字改為「木葉盞」,拍手稱讚道:「好,木葉盞,名字更文雅!」

需要補充的是:將近一千年後的今天,宋朝保留下的木葉紋黑釉茶盞只有四件,有三件被日本人所得,一件在安徽博物館。

泰和縣知縣黃庭堅在傍晚時分激動地寫下了名字叫做《西江月·茶》的千古美詞,整首詞曰:「龍焙頭綱春早,古簾第一泉香,已醺浮蟻嫩鵝黃,想見翻成雪浪。 兔褐金絲飽碗,松風蟹眼新湯,無因更發次公狂,甘露來從仙掌。」

黃庭堅學會了木葉盞的製作後,仍然覺得黑釉茶盞的發展是不能停留在樹葉盞上的。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初八的戌時,吃完晚飯的那一刻,他的創新意識特別的強。這情緒也感染了其大哥黃庭楷。

他想起了自己在傍晚時候的《西江月·茶》那首詞作,又認真地把玩茶盞中的像兔毫那般的金絲和銀絲。那一縷縷金燦燦、銀閃閃、亮晃晃的兔毫雖然不是特別有規律,但也是一線非常難以捉摸的靈感啊。

「兔褐金絲飽碗」,黃庭堅想把這種兔毫固定在黑釉茶盞中,要把他曜變於難以凝固的黑色中。

網路配圖

黃庭堅想到了要在大哥、師傅黃庭楷教授的傳統工藝黑油茶盞完美傳承的基礎上,認真地考慮到製作「兔毫盞」的工藝了。

翌日,黃庭堅很早就起床了,獨自走進蘭溪村的楊梓坑,坐在大哥、師傅黃庭楷製作黑茶盞的工作台位前,細細地從洗漿、瀝漿、煉泥,到手拉坯、晾坯、修坯入手,再到上釉、晾釉、燒窯,最後到出窯,都非常詳細地再琢磨整個革新程序。

到了正午時分,黃庭堅就革新了黑釉茶盞的程序,把瓷胎做得比木葉盞厚一些,將木柴燒窯的溫熱保持在黑釉木葉盞燒制的三到四成,兔毫就會在茶盞里漸次呈現。

他燒制了一百個黑釉茶盞,發現能曜變為兔毫盞的,只有一到兩盞。

黃庭堅在大哥、師傅黃庭楷的指點下,又對盞的釉面進行了改進,使其兔毫能自然生成,能在柴火溫度的變幻下出現金絲、銀線、銅光。

固定好了黑釉兔毫盞的製作秘籍後,黃庭堅把實錄記載下來,僅「顏色黝深、厚度肥高、釉斑獨特」三個詞語。然後,他作別師傅、大哥黃庭楷,離開大余縣蘭溪,回到泰和縣城,親手教給吉州窯十位藝人製作秘籍。

不久,就在泰和縣製作出了吉州窯黑釉木葉盞、吉州窯曜變兔毫盞、吉州窯黑釉碗盆用具。

那一年的八月初三日,黃庭堅呈送給朝廷的那三種茶具被宋神宗趙頊看中,趙頊乾脆下令給黃庭堅常貢。吉州窯木葉盞、吉州窯曜變兔毫盞一時間成為朝野的熱捧神物。泰和縣老百姓也為此大發其財,個個從業者都腰纏萬貫,富得流油。

比較不幸的是,數十年後趙佶就任為皇帝,竟然沉醉於兔毫盞,順帶也熱衷於字畫,因此而使國力日漸衰敗,最終遭致了北宋被金人給亡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語善言 的精彩文章:

秋意大庾嶺?激戰長征路系列散文之4——打欠條

TAG:良語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