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樊綱:中國經濟為什麼40年高增長未出現危機?

樊綱:中國經濟為什麼40年高增長未出現危機?

2017年年末,紐約《時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標題是「中國贏了」,與此同時,國內主流經濟學界亦不乏點贊中國經濟的聲音,一時間,彷彿「屬於中國的時代」真的到來了。但在「2018商界領袖新年論壇」上,知名經濟學家、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樊綱卻鄭重提醒,一片唱贏之聲中,更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問題。

他在論壇上指出,「按照GDP算,2017年有一個飛躍,這個跟匯率有關,我們前年人均GDP是8000多美元,去年是9600美元,接近1萬美元了,確實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了。但是,你跟發達國家比,你一萬美元,美國5.7萬美元,你還是不到他的20%,韓國是美國的70%」。

樊綱直言,我用一些時間與大家分析一下中國近期的經濟形勢和未來的經濟增長,中間講講國際形勢的變化,可能面臨的一些風險,最後講講與企業發展相關的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下一階段企業發展主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中國經濟為什麼40年高增長未出現危機?

最近以來,特別是新年以來,輿論的風口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六七年的時間,國際國內一些經濟學者風口是唱衰中國,去年上半年開始國際上出現了一個新詞,說中國經濟有韌性,最終承認中國不會硬著陸。隨著中國經濟起穩,更加覺得中國經濟越來越強。

紐約《時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標題就是「中國贏了」,我們輿論大咖也說中國怎麼怎麼強大了,不知道那些數據哪來的,說中國已經趕超美國了,這樣的說法越來越多。還有一種說法說中國經濟還可以繼續增長,沒有創新沒關係,以前總是唱衰中國製造業,說只要美國創造,中國製造,世界消費,我們也可以增長。在這一片唱贏聲中,現在一個重要的事情是要清醒的看待中國,如何清醒和符合實際的看待我們的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確實現在確實很強大了,特別是被唱衰多年的製造業。英國一個機構做了一個視頻,概括中國製造業多麼強大,說中國現在兩周建一個羅馬,按照我們兩周內的建築面積,相當於羅馬的建築面積,16周生產出一個希臘,16周的GDP相當於希臘全年的GDP,這個製造業能力就很強,被唱衰多年的製造業,大家現在終於承認中國是個製造業強國了,而且開始有創造,開始有自己的創新。

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中國還有哪些問題,按照GDP算,2017年有一個飛躍,這個跟匯率有關,我們前年8000多美元人均GDP,去年是9600美元,接近1萬美元了,確實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了。但是,你跟發達國家比,你一萬美元了,美國5.7萬美元了,你還是不到他的20%,韓國是美國的70%。

而且老說我們是第二大經濟體,那是因為我們人多,美國是我們人口的五分之一,它比我們總GDP還要大很多,所以你比較總量沒有什麼意義。人均的指標背後是一系列的決定經濟增長的重大要素:教育、科技、創新、環境、體制、機制,方方面面決定著經濟可以持續增長的要素。美國現在遇到了很多問題,發達國家是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它增長的潛力。

最近很多大企業家到美國訪問,感嘆美國的創造力,感嘆發達國家的知識技術水平。作為落後國家,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追趕的道路還非常長,清醒的認識到我們不能犯大錯,不能忘乎所以。

這個例子太多了,拉丁美洲,當年阿根廷和美國的水平是差不多的,還有日本的例子,80年代日本人均GDP幾乎追趕上了美國,當時全世界都在叫日本第一了。當年的日元也是對周邊國家搞援助,當年日元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貨幣了,在儲備貨幣中佔13%,國際貿易交易中25%的交易是由日元結算的,我們現在人民幣占儲備貨幣不到1%,交易不到5%。

日本為什麼後來跌下去了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忘乎所以,高叫日本第一,當時日本人覺得別人的泡沫是泡沫,別人的泡沫會破,我們不會破,面對著泡沫不採取有力的措施,最後泡沫破了,二十幾年一蹶不振,現在它人均GDP佔美國70%,仍然是發達國家,但是不比當年輝煌。

我們唱贏中國,作為經濟學者我們對中國經濟非常驕傲,但是在一片唱贏當中,我個人有些擔心。我們如果看不到我們的弱點,不能積極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就會出問題。

中國經濟有很多成就,一個重大的成就,經常被忽視的一個重大成就,是40年高增長沒有出現危機,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發達國家早年增長快的時候,十年左右來一次經濟危機,而且經濟會衰退,負增長。我們也有周期,我們也有高的低的,我們過熱的時候14%,低的時候6%,但是我們沒有發生大的危機,沒有出現大的衰退。得益於什麼呢?一個重要的因素,得益於最近40年我們吸取了一些鄰國的教訓。

我們這一次吸取的鄰國的教訓,使我們警惕的,一個是日本泡沫破滅,一個是金融危機。如果你不積極解決問題,失去十年再十去十年,我們可能就出局了。印度尼西亞危機十年沒有緩過來,以前人家人均GDP比我們高,現在不到我們的三分之一。

所以,儘管我們很高傲很自豪中國取得的成就,我們很多的企業發展的越來越大,我們有新四大發明等等,但是新年伊始,我想講講我的擔憂。我們的政府也在正視這些潛在的問題,今年提醒大家注意的一個主題也是:防範金融風險。這個含義很多,我們金融風險在各個角落都會存在,可能會影響到我們企業當前的一些運作,包括金融方面的運作。同時,我們經濟目前還處在一個周期性波動的低谷階段,這個過程還沒有走完。

中國經濟尚未進入新周期

有些人說,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幾年都是10%以上的高增長,其實不是的。我們沒有幾年經濟增速是10%以上的,10%以上的那些年份都是經濟過熱的。中國經濟一共有兩次過熱,一次是1992-1994年,一次是2005-2007年,1992年的時候14.2%,2007年的時候14.1%,2008年我們自己主動調整了一年,世界金融危機我們也刺激了一把,2009、2010年由於刺激政策,我們又來一輪過熱,有一個小的高峰,又超過了10%以上,2011年開始正式下滑,2016年可以說是探底了,2017年比2016年稍微高一點了。

但是探底不等於反彈,我們90年代那一周期走的是L型,這一次也是,也就是當探底以後要在底部徘徊一段時間,因為有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個過程我們還沒有完。儘管有一些區域,有一部分產業、有一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恢復,但是整體那些問題還沒有解決,還在解決當中。所以我個人不同意有些說法,說中國進入新周期了,也就是V字型反彈了,恐怕還不是。對長期經濟發展我有信心,但是我認為近期仍然還會在底部徘徊,這個徘徊可能有時候高有時候低,大家也不用大驚小怪,底部徘徊的時候就是這樣。

當然,就短期而言,經濟預測並不很難,我們今後幾年大將6.5-7%的增長是有保證的,我們宏觀政策基本是中性的,也不會再刺激,但是也不會收緊,保持中性有利於我們把需要進行的調整和改革做完,然後進入下一輪的正常增長。在這個意義上,我同意需要用周期性的觀點看待周圍經濟,不要把低谷時期或者高漲時期當做正常增長,它是在周期性過程中波動性發展。但是要看到中國周期軟著陸的過程,比危機式調整問題的過程要更長一些。

中國還有70%低收入階層,潛力巨大

就長期而言,我們確實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所面對的很多挑戰,這仍然是我們現在需要重視的問題。從長期來講,我們首先要看到,確實我們面臨很多挑戰,我們企業也感覺到,勞動成本在提高,環境成本在提高。北方很多省份有時候一關一停,很多中小企業受到衝擊蠻大的。社會的緊張程度不能說加大了,但是收入差距還在拉大,國際形勢面臨一些新的風險,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認真面對的。在我們經濟向好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

另外,我們還有巨大的潛力等待企業去挖掘,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差距,現在我們人均GDP9000多美元,但是只有9000多美元,發達國家都是4、5萬的水平。我們這麼多年工業化,我們工業化的程度其實還不到70%,我們還有30%左右的勞動者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城市化只有55%,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巨大增長潛力。70%的人為低收入階層,一半是農民,一半是農民工,仍然是這樣的格局,這一部分人增長潛力、消費潛力仍然巨大。

我們消費水平很低,儲蓄水平很高,GDP當中家庭消費比例只有30%,加政府消費不到50%,現在高了一點,但幾乎是世界最低的,世界上很難找到國家消費率比我們更低。從長遠來講,我們這樣的水平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均GDP比起發達國家人均GDP,我們現在只有17%,我們9600美元,美國5.6萬美元,韓國80年代初就達到了這個水平,之後又有20年高增長,到了亞洲金融危機才結束。

所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就是7%左右的增長也是高增長,但是如果我們再有十年二十年正常的高增長,我們的企業、國家將會登上更高的水平,我們確實要有信心,要看到這些潛力,要努力把這些潛力都發揮出來。

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

現在不確定的因素就是外部環境,有積極的一面,就是發達國家最近的經濟復甦確實比較強勁,美國有3%的增長,這在歷史上也是高的,歐洲有2.6%的增長,這也是比較高的,能夠拉動我們的出口增長,去年增長很快。美聯儲加息等也逐步在實現,今年還會逐步再加一次息,為了平衡各種貨幣之間的關係,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政策之間的關係,可能我們也要適當的加息,但是加息不等於是貨幣政策,這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別看大家看到稍微加息了,央行就採取緊縮政策。

美聯儲加息之後,我們也動過,但是同時又降了準備金率,這就是一個政策組合。為了跟美元之間取得某種平衡,我們加息又降准,使政策繼續保持中性。當年很多人說中國因為外匯儲備的增長,我們發了太多貨幣,但是央行又用準備金率這樣的手段把貨幣又收了回去,所以我們要綜合的看待貨幣政策的操作。

然後就是特朗普效應,基礎設施建設一萬億最近也會出台,現在一個非常大的風險,就是貿易戰的問題,保護主義政策問題。前天對我們洗衣機和光伏產品增加了關稅,後面還有什麼措施,大家拭目以待。我們確實看到保護主義抬頭,如果中美打貿易戰,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韓國、日本也都有這個問題,這個事情上,特郎普做了一件好事,提醒世界各國政府我們要給企業減負,減少稅收。

蘋果公司把2600多億美元調回了國內,承諾3000多億的投資,2600億現金調回美國,美國的政策已經開始顯現作用了。特朗普說的也很直白,他到中國來和我們關係也不錯,他說了好幾次「我不怪你們中國」,他的邏輯是:中國政府很對,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占其他國家的便宜很對,問題出在我們那,我們美國政府沒有為了人民利益占其他國家的便宜,所以他回過頭來要去占其他國家的便宜,他後面恐怕要在貿易問題上採取一些措施。

這是不是意味著全球化就會受阻了?全球化就會倒退?我們要全面看這個問題,這就涉及到中國的利益問題了。全球化當年最開始的時候是由發達國家推動的,而發達國家又是發達國家的資本、發達國家的企業、跨國公司推動的,他們的政府代表跨國公司的利益、代表資本利益在全世界推行自由貿易,推行全球化。這個勢力現在沒有了嗎?這個勢力仍然存在,跨國公司仍然在全球布局、配置資源,他們的工人發現全球化對自己不利,他們工人出來反對全球化,但是推動全球化的力量,跨國公司並沒有消失。

二是過去十年中,新的兩股力量在推動全球化,一個是發展中國家,十年前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化是持保留態度,怕被跨國公司統治,失去增長機會,後來發現全球化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可以實現增長、實現增長。因此,現在新的推動全球化的力量就是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中國現在處在非常特殊的位置,我們既想繼續吸引外資,因為我們還落後,我們還要藉助外資的投入來發展自己,來學習各種知識。與此同時,我們又到了走出去的地步,我們二十多年的高儲蓄,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它不能投在國內,投在國內就是過剩產能了,因此我們的企業要走出去投到國際市場,在全球市場尋找增長點。

我們的國家也有力量,現在開始搞一帶一路,政府資本也要走出去。因此,我們現在是雙重的,一方面繼續在引進資本,最近中國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勵外資進入,改善外資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我們又到了走出去的階段,我們在國際上配比資源。我們這樣的情況叫:新興中等強國,我們仍然是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我們又是中等收入國家,所以我們在推動全球化。

監管有時候跟不上創新的速度

在這樣的一個外部環境下,我們要更加重視我們國內的事情要做好,更加重視國內新的增長動能,應用好這些新的增長動能。

第一個增長動能是營商環境在改變,我們體制對於創新更加寬容,更加鼓勵創新、鼓勵創業,更加容忍創新中出現的問題。包括像共享汽車、滴滴打車,其他很多國家是不允許的,共享單車這樣的事情很多國家也很難想像,亂七八糟自行車一堆一堆的很難想像,而我們真的是寬容的態度,先讓它發生,出現問題我們再去監管。

有時候作為學者,我們都覺得監管太慢了,比如P2P很多明顯是騙局,但是遲遲沒有人出來管,我們都感覺有點著急。但是反過來講,這裡面有一種寬容的態度,當然早晚是要監管的,這就涉及到公眾的利益,這不是簡單的個人之間的借貸關係,這是對大量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這樣的環境,我相信還是會持續下去,大家要抓住這個機遇。今後幾年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這幾年的創新創業,就是未來新的增長動能的基礎,今後幾年我們很大一部分增長將來自這一部分。

第二是金融體制也有更大的發展,特別是直接融資機制的發展。風投、PE、股權投資等發展,五年前、十年前我們還沒有股權投資的機制。大家一說要搞企業了,一說要發展想的都是去借錢,銀行借款難,而現在你就可以換一種思路了,你不要老想借款了,你要發展首先你想怎麼融資,怎麼找風投、PE,怎麼用你的股權去換一些資金。所以,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創新創業發展,金融確實是一個基礎,我們現在選擇更多的走向直接融資,這樣的一種金融條件,更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這幾年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我們的消費在增長,消費規模在擴大,消費質量在升級。我們到了這個階段了,我們收入增長了,農民開始達到了可以旅遊的收入水平了,這是以前很難想像的。

非常重要的一點,過去大家都說消費主體是80、90後年輕人,但是為什麼過去消費水平比例這麼低呢?當只有年輕人的時候,退休的人老年人沒有什麼消費,他們沒有什麼積蓄,而發達國家所有人都在消費,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在消費,在花掉一生的積蓄的那些錢在支撐他們退休時期的高消費,而我們缺了這個。

因為我們過去很窮,我們上一代很窮,因此很長時間裡這一部分人沒有什麼消費。國外退休的人,還沒有退休就計劃週遊世界,或者買個房車周遊美國,而我們的老年人退休時候最多想想怎麼帶孫子,跳跳廣場舞,現在這個情況在發生變化。有錢的一代開始退休了,過去老年人不消費的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了,60歲退休的時候活蹦亂跳的,80歲才想養老,有錢有閑了,他們也開始有了消費。退休的消費,你想想他們有哪些需求,包括健身、旅遊,包括生活質量的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講,結構在升級,消費規模在擴大。

另外一點是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進入了新動能。一國的製造業水平具有外部效應,一部分好的企業製造業質量的提高,會使得整個中國製造的形象在世界上發生變化,中國製造強國的地位已經比較鞏固了,中國拿出去已經不再是低劣產品的象徵了,大家越來越相信我們的質量,相信我們的內容。因此,製造業會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階段。要想製造業能夠做得更好,我們的企業在產業發展中也需要做很多事情。

關於產業發展:第一是各行業都有大的發展前途,但是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做大,但並不是產業不好,這個產業定單量還在提高,但是定單不到你那去,定單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幾個好企業去。一個產業發展,不會是所有企業都能發展,它一定是不斷重組國家中,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大的更大,小的會被兼并、淘汰,這是一個規律。各個企業都要思考自己怎麼被兼并,你尋找一個機會被兼并,也許是你的鳳凰涅盤,你的產能、創造在新的條件下得到更大的發展,所有市場經濟都是這麼過來的。

以兼并重組應對產能過剩

我們最近幾年研究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們研究了美國當年鋼鐵產能過剩的時候,我們的原因是建高樓建房子,他們是由於建鐵路,他們建鐵路都是私人的,我在這建鐵路,另外一個人五公里之外又建一條鐵路,互相爭搶資源,最後死掉,最後導致鋼鐵產能過剩。最後,金融巨頭摩根出來重組鋼鐵業,他找鋼鐵大王卡麥基,說我們重組鋼鐵業,最後一千多家裡面,兩三百家淘汰了,七百多家聯合構成了美國鋼鐵產業,通過股份持有的方式,有些股份歸摩根了,還有一半一半的,美國鋼鐵成為世界鋼鐵巨頭,超過了英國,這就是兼并收購的過程。

這個故事不僅我們去研究,美國還拍了一個紀錄片,講述那一段的故事,包括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的故事,請當代的商業精英評論,其中就請到了特朗普,當時他還不是總統。他說他就喜歡經濟周期低谷,因為以前買不起東西,這時候可以收購了,其實就是這樣的過程。很多企業發展起來之後,最後的結局是被收購,其實這是很好的事情,把成本收回來,你還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所以,我第一點要講的,不是我們怎麼大發展,而是怎麼兼并重組,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是這個問題。

第二是製造業仍然有大量的發展潛力,韓國80年代的時候考慮過產業空心化的問題,都搬到中國以後,我們是不是就衰退了,這也是今天有些人唱衰中國的原因。但是韓國也沒有衰落,他向中端一步一步發展,幾十年來追趕指數越來越高,他們把低端的轉移到中國,他們自己向中端、高端發展,他們也沒有什麼大的品牌,但是物美價廉,他就比你高一檔。所以,我們不要總想成本提高了,如果你繼續向中端、高端發展,仍然有大的發展前景,這是一個過程。

第三是都要應用新的技術,都要利用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公用技術,是為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產業服務的,所以我們要對接新技術。

第四是最重要的都是專業、專註,不專業的什麼都做不好。任何企業,任何產業都需要專註和專業,天底下沒有不好的產業,否則你說說哪個產業是別人不要的?沒有不好的產業,只有做不好的企業。為什麼做不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你過去這些年你沒有專註專業的思考。任何一個企業要做的好,都需要長期的專註、堅持。

所以,我們所謂的工匠精神,所謂中國製造的品質,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發展中長期專業專註去發展。

來源:經濟學原理

作者:樊綱

- END -

華 語 智 庫

更 多 專 家 解 讀 可 按 國 家 查 看 文 章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 關 注 本 公 眾 號

專家 | 深度 | 權威 | 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智庫 的精彩文章:

齊中祥:虛擬世界的真實鬥爭——網路水軍的挑戰與應對
李彬:核武器重新成為美國爭霸的工具

TAG:華語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