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想看看宋朝人過春節是怎麼拜年的嗎?

你想看看宋朝人過春節是怎麼拜年的嗎?

原標題:你想看看宋朝人過春節是怎麼拜年的嗎?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謂之「元旦」、「元日」,俗呼為「新年」。後世引入西洋曆法,為與陽曆1月1日元旦相區分,才改稱為「春節」。

農曆元旦這天,朝廷要舉行盛大、隆重的大朝會。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穀於上穹」。隨後,皇帝給太后拜年:「元正啟祚,萬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時納佑,與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與皇帝同之。」然後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節,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皇帝答諸大臣:「履新之吉,與公等同之。」


大宋與大遼建立有平等的邦交關係,每年元旦,兩國都要互派「賀正旦使」,入朝相賀。西夏、高麗、交趾、回紇、于闐、真臘、大理、三佛齊等屬國,此時也都派遣了使臣來到東京,祝賀大宋元旦。在大朝會上拜賀皇帝之後,這些外國使臣被安排到使館休息,第二天(即正月初二)在各使館賜國宴;第三日,請到玉津園參加禮儀性的射箭比賽,朝廷會選出「能射武臣伴射」,在射箭比賽中表現出色的伴射武臣,不但可以得到皇帝的豐厚賞賜,而且「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熱情絲毫不減今日的粉絲們對待為國爭光的體育明星。


民間更是熱鬧。在東京開封,從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州北封丘門外,以及州南一帶,到處都是彩棚,銷售「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與各種好玩的小商品,「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在臨安杭州,市民「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杭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


按照慣例,宋朝政府會宣布:春節期間,蠲免公租屋的三日房租。又放開關撲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市民盡可縱情博彩。許多商家也以博彩、抽獎的方式銷售商品:中獎了可以低於市價的價格獲得某個商品,抽不中則需以高於市價的價錢買下該商品。到了夜晚,貴家仕女也結伴出來逛街,進入賭場看人們關賭,到夜店飲宴,「慣習成風,不相笑訝」。即使是貧困市民,過年了,也要穿上「新潔衣服,把酒相酬」。

拜年也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宋朝出現了一種比較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賀卡。許多士大夫由於應酬太多,分身乏術,無法一一登門向友朋、親戚、同僚拜年,便委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賀:「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一些富貴人家,因為前來投刺賀年的人多了,便在大門口掛一個紅紙袋,上書「接福」二字,接收各方投刺,類似於信箱。


這些拜年帖,通常由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受賀人姓名、賀詞、落款。南宋文人張世南家中收藏有數張拜年帖,是北宋元佑年間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向一位叫「子允」的朋友拜年所用的名刺:「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這是秦觀的拜年帖;「庭堅,奉謝子允學士同舍。正月╳日,江南黃庭堅手狀」——這是黃庭堅的拜年帖;「補之,謹謁謝子允同舍尊兄。正月╳日,昭德晁補之狀」——這是晁補之的拜年帖。



由於遣人投帖比親自登門拜年更為便捷,所以宋代士大夫群體很流行投帖拜年,「俗以為常」。當然也有人很不喜歡這種拜年方式,認為這樣拜年沒有誠意,比如司馬光就堅持不投拜年帖:「不誠之事,不可為也。」這位生活嚴謹的老夫子給人拜年,必親自登門。但投帖拜年的習俗也流傳了下來,盛行於明清時期。今天許多人逢年過節會給朋友寄送賀卡,可從宋朝的拜年帖找到淵源。


正月初七之後,春節「黃金周」大致就結束了。不過在宋朝,這個時候,節日的氣氛並未消散,反而越來越濃厚,因為,一個更加熱鬧、更加隆重、更加盛大的傳統大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即將來臨。這是另一篇文章的話題了,且就此打住。

我想介紹的,與其說是宋朝人的春節習俗,不如說是中國人的節日傳統。這些習俗與傳統,千百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寄託了中國人的美好願望,構建了中國人的禮俗秩序,也生成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如果傳統與習俗不受尊重,而是被刻意消滅,則中國何以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宋朝 的精彩文章:

究竟是誰殺了岳飛?趙構,還是秦檜?
如果是宋王朝與馬戛爾尼使團相遇,結局必定不一樣

TAG:我們都愛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