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箴言:「養蛙」VS「養娃」

箴言:「養蛙」VS「養娃」

上一篇說了網癮少年,有媽媽在後台留言:謝老師,我們家剛相反。自從我玩上了「旅行青蛙」,自己就變成了個「網癮媽媽」,天天想著上去看一看我的「蛙兒子」,它出門了我擔心,它不吃飯我擔心,它交女朋友我也擔心。我感覺「養蛙」就跟養娃一樣,什麼都操心!

「旅行青蛙」確實風靡朋友圈,身邊不少家有兒女的爹媽們也都在玩。這隻傲嬌又佛系的小青蛙不吵不叫,不哭不鬧,靜靜地吃飯、看書、寫信,悶了就自己出門玩,玩的時候還惦記著在家的父母,給你寄回明信片,還會突然帶個女朋友回家,無論走到多遠,都還記得回家的路……比起現實生活中的小霸王、熊孩子來,「蛙兒子」簡直太獨立、太懂事、太貼心啦!

有沒有發現,這個遊戲是在跟我們講一個道理:在一段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雙方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各自的生活,但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牽絆。那麼該如何處理這種不一般的牽絆關係?竊以為,理性的親子關係應該是「無條件、有原則」的愛!

都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爹媽心頭的一塊寶,親子之愛是生命的血脈傳承,所以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是毫無條件的付出。當爹媽的總想給孩子無微不至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完全的、天生的、永恆的、不可替代的、也是不求回報的,甚至可以自我犧牲。正所謂「無條件」是也!

但只是「無條件」的愛一定不是理性的愛,甚至會是一種傷害。怕書包太重所以幫孩子背,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家不做一點家務,竭盡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反正就是各種碎碎念,各種操碎了心!可是到了孩子上大學時,還要父母幫著搬行李、鋪床鋪,主角們卻視若無物沒事人一樣站在旁邊玩手機,變得懶惰又自私,甚至與父母「敵對」了起來、叛逆了起來。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中有一種認知非常要不得,那就是: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應該聽我的。於是錯誤地認為親子關係越緊密越好,最好到孩子所有的生活都應該事無巨細得向爹媽請示,最好到由父母來為孩子選擇「我」所認為最好、最正確的人生之路。殊不知父母這樣的愛,很容易從關愛熱愛變成溺愛寵愛,很容易讓愛成為負擔乃至傷害。

源於愛的初心,卻並沒有結出美好的果實,何解?其實是父母在愛孩子的過程中用錯了方式,放棄了底線,也就是沒有講究「原則」。那麼這個原則又是什麼呢?竊以為關鍵是要想明白親子之愛的出發點和歸結點。

出發點應該是一切為孩子的將來著想,歸結點就應該是從小根據孩子天性和家庭條件培養其自身的生存發展能力或者競爭力。而這個應該是所有親子教育中的原則和底線,用來指導親子教育中的一言一行。

具體而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能將孩子永遠當成是襁褓里的小嬰兒。

第一階段是親子依賴,在孩子還沒有很好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存能力的時候,孩子是完完全全依賴於父母;

第二階段是親子信賴,在孩子逐漸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懂事的時候,要將親子依賴轉向親子信賴,讓父母成為孩子最信賴的人;

第三階段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核心任務是培養孩子自己的生存發展能力,不能將孩子永遠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要知道你不可能保障TA一輩子!而獨立性則至關緊要,才是成長的前提,否則孩子永遠尤其是心理上不可能長大;

第四階段是親子牽掛,孩子在社會上已具備了獨立生存能力的時候,反而應該更注重親子之間的心靈契約和情感牽掛的培養。

四個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而不是一直給予「無微不至式」的愛,這樣發展下來才是健康理性的親子關係,而健康的親子關係才會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這才是親子之愛的題中該有之意。

回到養蛙遊戲,或許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如何放手的佛系教育方法,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建立相互信任的親子關係,教會孩子獨立的方法,增強孩子獨立的能力,同時還要不斷加強父母自身的修養,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父母,而這才會讓孩子的未來走得遠、走得穩,卻與父母之間永遠牽著一根「愛」的絲線!

「養蛙」是自我修行,養娃又何嘗不是?各位爹媽們,且修且珍惜吧!

本文圖片轉自網路。

贊 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宏真道理 的精彩文章:

網癮的無奈,你家有嗎?

TAG:謝宏真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