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患兒血小板減少的原因,超出了我的預期

這個患兒血小板減少的原因,超出了我的預期

血常規是我們臨床最常用的檢查,幾乎每個門診兒童多會化驗血常規輔助我們臨床工作,前幾天遇見一個患兒血常規提示血小板異常,但最終結果卻不是常規診斷。

1. 病例回顧

患兒男,6 歲,主因「發熱伴咳嗽 3 天」來院。

患兒 T 38.6℃,精神可,反應靈敏。皮膚粘膜無黃染及出血點,雙側眼瞼無水腫,咽部充血,雙肺聞及細小水泡音,心腹未查及異常。神經系統無異常,門診診斷為支氣管肺炎。

完善輔助檢查:血常規 WBC 6.8 × 10*9/L,HGB 124 g/L,LYM 34.4%,NEU% 54.8%,MON% 7.6%,PLT 33 × 10*9/L,余化驗結果無異常。

2. 患兒的病因可能是什麼?

患兒血常規提示血小板減少明顯,常規診斷首先考慮病毒感染等導致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其餘血液系統疾病不能除外。

但患兒血小板已低於 50 × 10*9/L,一般患兒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出血傾向,如皮膚黏膜的出血或牙齦出血等,但對該患兒進行仔細的查體,未發現任何出血傾向,同時患兒采血時采血部位止血順利,出血時間無延長。

追問患兒家屬,患兒無血小板異常病史,此次病程中無鼻衄,無牙齦出血等特殊表現,因此對於患兒血小板減少的診斷存在一定疑問。

那麼,是否存在化驗失誤或其他異常情況?這點需要仔細分析,所以化驗室結合,複查標本準確性,複查血常規,同時將該標本送檢化驗室做外周血塗片檢查血細胞分類,進一步明確外周血細胞形態,除外惡性血液病。

得到的複查結果,PLT 30 × 10*9/L,余大致同前,血小板仍低於正常。但患兒外周血塗片提示不一致結果,外周血塗片提示鏡下可見大量血小板,但聚集成堆。

3. 原因竟然是……

看到這個結果,我們考慮到了以下可能:患兒出現了假性血小板減少,原因可能為感染等因素誘發血小板聚集,但最可能的是采血管中的 EDTA 試劑導致的血小板聚集,因此常規檢查無法反映血小板的準確數值。

於是換用藍帽采血管(無 EDTA 試劑),再次複查該患兒的血常規。結果提示 PLT 185 × 109/L,處於正常範圍。

至此真相大白,該患兒出現了 EDTA 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症。

5 天后再次複查該患兒的血常規,同時用常規紫帽采血管和藍帽采血管進行對比,結果提示紫帽采血管 PLT 40 × 10*9/L,藍帽采血管 174 × 10*9/L,進一步驗證了我們的診斷。

因此簡略介紹 EDTA 依賴性血小板減少以及常見血小板減少性疾病,以便提高臨床檢驗和臨床醫師的重視,以免造成過度醫療,給醫患雙方造成矛盾。

4. EDTA 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症是什麼?

EDTA-K2,即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是我們常規檢查血常規是採用的紫帽采血管中所添加的全血抗凝劑。據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1993 年的建議,血細胞計數需用 EDTA 抗凝,其它抗凝劑均不適合用於血細胞計數,EDTA 抗凝的原理是血液中的鈣離子與 EDTA 結合形成配位化合物,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EDTA 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症在國外臨床發生率為 0.07%~1.0%,而國內報道為 0.77%,與年齡、性別無明顯相關性。其機制可能與某些存在於血小板表面的隱匿性抗原有關。EDTA 可活化血小板,誘發其表面某些隱匿性抗原表位構象發生改變,與血漿中的自身抗體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激活 5-羥色胺、腺苷二磷酸、花生四烯酸、磷脂酶 A、磷脂酶 C、內源性鈣離子和凝血酶原等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可活化血小板纖維蛋白受體,促使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原聚集,引發血小板互相聚集。

5. EDTA 依賴血小板減少症的診斷標準是?

目前診斷 EDTA 依賴血小板減少症應包括以下 5 項 :

(1)PLT 減少,通常<100 × 10*9 /L,有時會輕度降低;

(2)EDTA 誘導血小板聚集在室溫時容易發生,加入其他抗凝劑或給予 37℃ 保溫可以減少發生;

(3)血小板下降有時間依賴性;

(4)血塗片看到血小板聚集;

(5)沒有血小板減少的臨床表現。

由於這種血小板減少是在體外暴露於 EDTA-K2 抗凝劑之後發生的抗原抗體反應,不是體內真正的血小板減少,因而複查血常規時更換抗凝劑,比如枸櫞酸納,可以糾正假性血小板減少。

6. 需要與哪些疾病鑒別?

當然,EDTA 依賴性血小板減少雖然並不少見,但對於大部分血小板減少患兒來說,我們更應該注意一些疾病可能。通常我們需要鑒別的血小板減少性疾病有以下幾個:

(1)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兒童最常見的血小板減少性疾病,血常規可提示血小板明顯減少,伴有典型出血傾向,如皮膚黏膜的出血點或鼻衄、牙齦出血等;

(2)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有時早期可僅僅表現為血小板減少,需要通過血細胞分類等進一步鑒別;

(3)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見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其次為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硬化等;

(4)膿毒血症:嚴重感染等因素均可導致血小板減少;

(5)藥物因素:某些抗菌藥物和化療藥物均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因此,對於血小板減少,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特別是對於血小板減少但臨床出血傾向不明顯的患兒,有時需要注意儀器檢測中的白細胞散點圖和血小板直方圖 ,如有異常,應及時與化驗室溝通核實,並檢查外周血塗片以便進一步明確病因。

編輯:周萌萌

題圖來源:Shutterstock

參考文獻

[1] 毛維玉,霍梅,葉素丹,等. EDTA 依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的實驗分析與對策,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2014,22( 5) :1345-1347.

[2] 劉偉麗 朱寧 丁健. 自身免疫性疾病合併 EDTA 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症 2 例及文獻複習,浙江醫學,2017,39(21):1913-1915.

點擊進入兒科論壇,病例、討論啥都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科時間 的精彩文章:

兒科問答挑戰:這 12 道題,你能答對幾個?
諾如病毒、流感、肺炎等高發,這份兒科寶典請收好!

TAG:兒科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