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許又新:弗洛伊德無意識概念的分析和重建

許又新:弗洛伊德無意識概念的分析和重建

弗洛伊德無意識概念的分析和重建

本文原載於《上海精神醫學》1992年新卷第2期

弗洛伊德認為:「抵抗,阻抑(repression),無意識,性生活的病因學意義,以及幼兒期經驗的重要性等,構成了精神分析理論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不難看出上述五者之中阻抑和無意識兩者在理論上是更加根本性的。

阻抑有以下兩個不同的意義:

1.阻抑意味著阻止或遏制,而這主要是針對各種本能驅使的。阻抑作為一個過程,或阻抑過程本身,完全是「無意識的」,「不能變成意識的」。難怪弗洛伊德說,「我們從阻抑的理論中獲得了無意識的概念。」

2.阻抑是體現一個人的動機和目的的一種心理活動。受阻抑的情慾和觀念一般不會消失,儘管它們是無意識的,卻總在活躍著,因而對意識的心理有重大影響,並且受阻抑的情慾和觀念可以變成意識的。

弗洛伊德的六大門徒(即戒指門徒)之一,匈牙利的S F.Ferenczi對阻抑這個概念曾有過誤解,這誤解曾使弗洛伊德大為震驚。可見,阻抑確實是一個難以把握的概念。不過,如果我們不自限於心理學的概念框架,便可以看出,阻抑原來是生理學概念和心理學概念的混合物。這就是說,阻抑的上述第一個意義實際上說的是生理學的抑制(inhibition),而第二個意義則是多種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可以接受的概念,即意識的壓抑(suppression)。

不妨以遺忘為例作簡短的說明。

弗洛伊德在「過失心理學」里舉了不少關於遺忘的有趣的事例,其中頗多啟迪心智之處,但他全都說成是由阻抑造成的,同時又是一定動機和目的直接造成的。然而,實際上,遺忘總是包含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色以至消失的成分,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顯然,這個成分是自然的,是機體和腦所固有的,不是人為的,也就不能說它抱有什麼動機和目的。

在現代科學的廣闊領域裡,所有科學的特殊獨立門類無不以層次的界定作為理論思考的前提。如果不顧這個前提,譬如說,把宇宙萬事萬物都直接歸結為基本粒子的運動(這叫做還原主義),便會只剩下一門科學,其他的科學就全都被取消了。舉一個例子,對於「說話」這件事,語言學、心理學和生理學者對它的研究採用了不同的概念系統,是不容混淆的。

生理過程與心理過程是分別屬於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因此,我們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例如我們可以說,暫時性神經聯繫是聯想這一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卻不可以說,暫時性神經聯繫就是聯想或者包括聯想。可見,把生理過程的抑制和意識的壓抑混淆在一起構成的阻抑是一個非科學的概念。

在討論有關無意識的理論時,我們必須明確,本文所說的意識和無意識實際是意識的心理和無意識的心理的簡稱或縮寫。說生理過程是無意識的,跟說地球運動是無意識的一樣,都是廢話。不僅如此,忽略了心理這個詞,還有可能引起哲學上的麻煩,例如把無意識說成是「客觀存在」。

弗洛伊德區分了兩種無意識:描述性(descriptive)無意識和動力(dynamic)無意識。

描述性無意識是意識的派生物,也就是說它原來本是意識的。由於遺忘、注意的改變、暗示和自我暗示、習慣形成或自動化以及壓抑等,意識的心理變成了無意識的。「意識的(conscious)」一詞的原意是「覺察到的」、「知道的」(參見《簡明牛津詞典》,第5版,1964年)。除了這一點以外,描述性無意識具有意識的心理的全部特徵,並且描述性無意識可以變成意識的。這種意義的無意識,即使與精神分析在理論取向上根本對立的現象學學派也是承認的;。

動力學無意識是弗洛伊德所特有的概念。近幾十年來,凡是接受動力無意識這個概念的,都屬於動力學派。

動力無意識有以下兩個不同的意義:

1.動力無意識與描述性無意識根本不同,它不是意識的派生物,相反,意識倒由它變成。

2.動力無意識對本能的驅使和原始的情慾進行加工改造,可以塑造出各種複雜的和高級的情慾和觀念。

意識由無意識發展而來,這在理論上是無可反駁的,因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意識的心理。個人心理有它自己的發生過程(ontogenesis)。嬰兒心理是尚未充分發展的心理,它是無意識的,可以稱之為發生中的無意識心理(the ontogenetic unconscious psyche),簡稱發生無意識。這相當於上述第一個意義下的動力無意識。顯然發生無意識不具有動力無意識的上述第二個意義。

弗洛伊德把無意識形象地喻為照相的底片,而意識則是底片沖洗印製出來的照片,這時強調的是無意識對意識的決定。但是,沒有意識的中介或參與,社會對個人的複雜影響和高水平的塑造作用怎麼能進入到無意識裡面去呢?

弗洛伊德談到意識由動力無意識發展而來時,他的動力無意識只不過是發生無意識的別名,而當他把成人的各種情慾和觀念說成動力無意識全具備時,他把動力無意識又等同於描述性無意識了。正是由於把描述性無意識的各種情慾和觀念誤置於發生無意識之上,也就是把成人心理強加在兒童身上,這才使男幼兒普遍背上了俄狄浦斯(Oedipus)情結的重負,女幼兒則一概受到了伊萊克特拉(Electra)情結的拖累。

只有在人際相互作用和社會影響之下,個人意識的心理才得以發展。也正是由於有了意識及其派生描述性無意識,而不是發生無意識本身,本能的滿足才獲得了複雜多變的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內容。猿猴沒有人的意識,它們的本能活動也就只限於呆板的形式和簡單的內容。不是無意識的阻抑與無意識的本能驅使互相對抗,而是意識傾向於壓抑本能因而導致本能的反抗。不是動力無意識使自己合理化或升華,而是意識及其派生物描述性無意識使本能驅使合理化或升華。由於沒有人類意識,猿猴的本能只可能受抑制,根本談不上什麼壓抑,也不可能合理化或升華。

以上的討論可以簡化為兩個公式:

阻抑=抑制+壓抑

動力無意識=發生無意識+描述性無意識

這就是本文作者對弗洛伊德上述兩個基本概念的剖析。

重建無意識概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先決條件是承認無意識概念的重要性.承認弗洛伊德理論需要批判地加以繼承和發展。

一旦意識出現,發生無意識是否便消失了呢?恐怕未必。各種精神病理狀態和人格障礙告訴我們,發生無意識在成人心理中可以十分突出。即使是相對健康的成人,發生無意識也不一定完全整合到了意識里。

如果把描述性無意識僅僅看成像保存在倉庫里的貨物一樣,原封不動,那是錯誤的。弗洛伊德關於動力的概念提示我們,意識的心理被壓抑成為無意識的以後並不停止活動,一方面描述性無意識的各部分在相互作用著,描述性無意識的情慾和觀念總是力圖要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意識的心理也在不斷影響著描述性無意識的活動。

轉換(conversion)的機制儘管不清楚,仍然可以挖掘出有價值的癥狀描述。一個人在面臨某種生活處境時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接著情緒消失了,與此同時,出現了某種身體癥狀,例如癱瘓,病人對癱瘓處之泰然,甚至記不起誘發的生活事件和相應的情緒反應,這就叫做轉換性癥狀。顯然,這樣描述的轉換性癥狀是歇斯底里的一種典型表現。這只是一個例子。可見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挖掘出其中隱藏著的癥狀學財富,是值得我們去做的。當然,沒有臨床經驗,這種任務是無法完成的。

A.Angyal指出過,弗洛伊德偏好概括,他強調的是特殊,而實際上暗指的卻是一般。按照這一分析,我們可以把弗洛伊德的若干理論構想看做隱喻,例如俄狄浦斯情結是一種隱喻,它是親子三人關係甚至一切三人關係的一個隱喻。這樣一來,在解釋學(hermeneutics)的指導下,我們完全有可能從弗洛伊德理論中挖掘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來。

發生無意識和描述性無意識兩者加在一起也沒有窮盡無意識這一概念的全部內容。至少還有一種無意識,可以稱之為方面無意識。這意思是說,意識的心理總是同時有它無意的方面。以讀書為例,我們的知覺當然是意識的,但這主要限於知覺的內容,而形成映象這一知覺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卻是無意識的。同樣,讀書時的思維過程部分地也是無意識的,我們只能意識到思維過程的若干片段和它的最後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心理的無意識方面乃是心理學研究不可忽略的一大片領域。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蘇聯和我國出版的心理學教科書討論思維時,在很大程度上用邏輯學取代了心理學,這跟視無意識為不祥之物的思潮是相聯繫的。

概括一下,本文所謂無意識概念的重建,意味著無意識這個概念有著豐富的內容,尚有待挖掘。至少無意識的心理有三:發生無意識、描述性無意識、方面無意識。夢是一種特殊的情況,本文未討論。

人的心理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兩個方面,這觸及了人性的根本問題。作者把這個問題歸結為心理的雙重決定,可以表述為以下兩個定義:

客觀存在通過感官對心理的決定,叫做反映(reflection)。

客觀存在不通過感官對心理的決定,叫做衍生(derivation)。

人的心理既是反映的,同時也是衍生的,說心理是大腦的屬性或產物,只是衍生這一概念之不確切的表述。顯然光有大腦是產生不了心理的。反映和衍生只能在我們的抽象思維中加以明確的區分,實際上兩者相互作用、密切結合而不可分割。

患精神疾病時的整合不良,使我們有可能看到兩個基本過程這一特別突出的情況。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生根據病人的特殊精神癥狀,能夠準確地推斷出病人的大腦發生了某種病變,也就是推斷衍生出了故障。當然,病人的反映也不可避免地同時有問題。

衍生導致原發性體驗。最好的例子是疾病過程引起的特殊原發性體驗,而反映則賦予原發性體驗以觀念的內容。這一觀點對精神病理學具有重要性。在對器質性精神障礙和心因性障礙進行鑒別時,人們客觀上採用了這一觀點。

去大腦動物的假怒(sham rage),關在籠子里挨餓的鳥的真空反應(vacuum reaction,向空中琢食,像有動物飛過一樣,實際上什麼也沒有)等,可視為衍生的動物模型。按現代精神病學,內源性抑鬱可說是衍生的,就像動物的假怒一樣。

所謂意志自由的體驗是一種原發性體驗(K.Jaspers又稱之為「基本現象」),也就是衍生的,而反映則賦予它以觀念的形態。因果觀來自經驗和理性,是反映的產物,而衍生則給因果觀灌注了活生生的體驗。康德關於意志自由和因果決定論的二律背反,並非像他所說的那樣,是什麼理性自身的二律背反,而是理性與原發性體驗的矛盾。理性相對保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喪失意志自由的體驗,出現被動體驗和被控制體驗,可以說明這一點。

衍生對個人來說是先驗的。先驗意味著物種在演化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通過遺傳凝結在機體的結構以及結構所固有的功能之中。幸虧大自然並不採納經驗主義,否則,我們每個人都只好從阿米巴那樣的認識和活動水平做起。

巴甫洛夫的心理學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心理學,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是一種極端的目的心理學。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這兩種心理學在作者內心造成的衝突是本文寫作的契機,儘管當時這種衝突被極「左」思潮賦予了階級鬥爭的觀念形態。現在回顧起來,真是意味深長,也不勝今昔之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限筆跡 的精彩文章:

許又新:軀體化作用
許又新:精神分裂症與妄想性障礙的鑒別

TAG:無限筆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