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答許嘉璐先生的「中醫八問」(六)

答許嘉璐先生的「中醫八問」(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

第六問

問:中醫以治未病、欲病、已病和助人康復著稱,何以現在「養生」的商業氣氛濃於醫界?世界獨有的成系統、有理論的養生學怎樣走向世界?「亞健康」其實就是「欲病」,中醫怎樣擔當起解決這一現代社會相當普遍性困擾的重擔?

答:中醫能夠治未病、欲病、已病和助人康復,西醫也有這些防治功能,只是與中醫有著不同的原理和手段。「治未病」就是那些沒有疾病的人通過特定的方法增強肌體對病邪的抵抗力,保證自己的身體始終處在健康狀態。比如西醫採用疫苗防疫的思想就是治未病,西醫採取對抗的方式,通過接種疫苗讓人體提前產生對抗病原微生物的抗體,防止疾病發生;而中醫則採取整體調節的方式,比如《素問》開篇就鼓勵人們按著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調節飲食起居,節制慾望,使自己的行為遵循天道,保養身體的正氣,達到五臟充盈、抵禦外邪,避免發生疾病。為了讓人體氣血通暢,古人還發明了靜坐、導引、按摩、五禽戲、太極拳等各種方法維護健康。

養生在古代只是那些懂得中醫養生理論的人們自發地維護自己健康的行為,並沒有成為商業活動。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政府為了發展醫療健康產業,就將中醫養生作為第三產業的健康服務業加以大力扶持,並鼓勵養生與養老、旅遊、娛樂以及餐飲等行業結合起來發展。相比醫療,養生服務業准入的技術門檻較低,而且廣告宣傳的管制較松,所以有著大量的資本進入,並加以大肆炒作,讓人們對養生的印象比醫療也就更加深刻。由於養生的界定範圍比較模糊,沒有醫療那麼清晰,民間那些開展正規或者非正規的足浴、按摩服務的商家也打著養生的旗號,讓人們耳濡目染,所以就會覺得「養生」的商業氣氛濃於醫界。

中醫養生學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包含了中華文化的元理論、思維和認知方式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中醫養生學走向世界,可以走以術帶道的方式,先引導西方人學習有形的導引、按摩、五禽戲、太極拳等技術層面的內容,讓他們感受到有益身心之後,再逐漸深入認知和接受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從道的層面去認同中華文化。因此,中醫養生學走向世界可以按照兩條路徑,即官方和民間同時進行。政府可以推動中西方在官方與民間兩個層面的文化交流,委派或者鼓勵更多的中醫養生人才走出去,在相應的國家傳播養生文化,同時以孔子學院或者岐黃學院為傳播平台向西方人傳授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的「欲病」是肌體已經出現某種發病的徵兆,但距離發生疾病還有段或短或長的時間。治「欲病」的中醫家,都能察微知著,精準地預知疾病將要發生的過程,具有較高的診療水平,比如扁鵲和張仲景。中醫發展史上有兩個著名的治「欲病」的案例,即扁鵲望齊候之色斷其疾病進程以及張仲景見王璨斷其四十歲會發病而死的故事。張仲景見到「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璨時,王璨才二十餘歲。張仲景根據王璨的氣色就告訴他身體有病,判斷四十歲那年眉毛會脫落,半年後就會死去,讓其服用五石湯可以免去將來的病災。年輕氣盛的王璨對張仲景的忠言不以為然,拿了張仲景給的五石湯也沒有服用。過了三天,張仲景見王璨不但沒有服用還向他撒謊,就斥責他不珍惜自己的性命。王璨仍然不聽,二十年後果然眉毛脫落,半年後死去,應驗了張仲景二十年前的判斷。

西醫所謂的「亞健康」是還沒有發生器質性的病變,屬於人體局部或者整體功能性的弱化狀態。這種狀態對於中醫而言則屬於已病,而不是「未病」或者「欲病」狀態。比如易疲勞屬於西醫的「亞健康」狀態,中醫則可辨證為氣虛證或者脾氣兩虛證,臨床上就可以採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八珍湯或者當歸補血湯進行治療。所以中醫理論里沒有「亞健康」這個詞語,像這類非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建議患者被西醫診斷為無病或者神經官能症的情況下,還是要儘早去找中醫診療,能夠避免進一步惡化。如果等到被西醫診斷為疾病的時候,就深入臟腑或者骨髓,治療起來既費時又費錢。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靜修園 的精彩文章:

中醫與現代科技結合五問

TAG:中華靜修園 |